“圣宋元宝.福寿双全”钱赏析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780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宋元宝”折二,青铜,背“福寿双全”篆书。钱径30毫米,厚1.4毫米,重6.1克。生坑绿锈生根,开门见山之品。
  此钱为笔者二十年前在收藏市场偶得,而今有些闲暇,对此钱的属性又有所悟,故特撰拙文如下与天下泉友共赏。
  “圣宋元宝”,《古泉汇考》有载:“此钱篆与行配,有小平钱折二钱……此钱铸于建中靖国,史无明文。然建中靖国元年十一月改明年元。钱文既非年号……”
  民国大泉家丁福保先生在论及“圣宋元宝”钱时,曾引用张可中先生的立论:“篆书结构尚佳,行书字体飞舞,绝类苏髯手笔,其实乃徽宗御笔也。”
  宋徽宗赵佶,是宋哲宗赵煦之弟。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故去,向太后独断,立赵佶为帝。宋徽宗(公元1101-1125年)于建中靖国元年继帝位。
  从以上史料可知,“圣宋元宝”钱是产生在哲宗故去之后,赵佶建元之前,却是赵佶继帝位之后的非年号钱,而钱文就是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赵佶御笔。
  又查“福寿双全”篆书四字见于钱文的近代拓片资料,与拙藏青铜钱上的篆书四字类比,虽有貌似之处,但细细品味,分解推敲,其文字风格及神韵总有生涩造做之感,应属后仿。
  拙藏“圣宋元宝·福寿双全”的篆书四字大气,运笔之功力古朴苍劲。如“”字的古朴苍劲之美,其余“福寿双”三字的运笔也是一挥而就,颇具大家风范,神功妙笔,可嗟可叹!其文字气息正与赵佶的书法风格相吻合。
  “圣宋元宝·福寿双全”,依历史背景推断,可能是宋哲宗赵煦故去后,向太后独断,立赵佶为帝,赵佶为感恩向太后而特铸的宫廷吉庆纪念货币。(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我是一个一只脚在体制内一只脚在体制外的作家。这是我自己为自己选择的艺术道路。这样做的目地,一是给自己一个站在全人类立场上的写作角度,二是使自己的作品尽量长久一点。  从华文圈的读者反映来看,我还算一位不太蹩脚的作家。但是有一天,我在写作之余,突然迷恋上了书法和绘画。我把自己的这种沉溺于笔墨归结为中国古文化人的那种恶习。  《文心雕龙》中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这意思是说,文学创作已经不能表达心
期刊
我与漫画的结缘,源于著名漫画家、与我同属武大校友的方成先生,也因此有幸结识“漫坛之首”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在京城的世纪之交,受方老的影响,我一度对漫画十分“迷恋”。方老与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先生关系密切,经方老介绍,我与廖老生前有过少许交往。方老所在的《人民日报》社是新中国漫画的中心,旗下的《讽刺与幽默》更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漫画界最重要的阵地。通过方老的“纽带”,我与《讽刺与幽默》主编、漫画家徐鹏
期刊
明代早期的画坛,许多优秀画家被召至内廷,为皇家服务的宫廷绘画昌盛一时。创作虽然活跃,但严酷的文化专制下,画家们功力深厚却偏于工整,画法多样却少见新意。浙江籍著名画家戴进也一度应召入宫,因遭谗言很快就离开了。山水人物全能的高超技法和皇家的认可,为他确立了民间画坛领袖的地位。戴进创立了以江浙为中心、影响大江南北乃至全国的浙派画风。  戴进传统渊源上主宗南宋院体马远、夏圭画风。以他为代表的浙派这些民间画
期刊
竖泼法是画家为改变自己山水画创作理念的一种在艺术上近乎于非理性的大胆尝试,目的是使水墨的运动得以无限扩张。画时一纸悬壁,水墨纵流,泼于无态,止于有形。《雷雨倾山乡》就是这样一幅极度表现自我创造力的作品,在状如随雨自天而降的大片水墨浸染下,山与树全部模糊成一个个浓浓淡淡、黑黑白白的清明雨象,应和着声无着落的雷鸣,出入房舍,环村飘荡,神秘中透出无尽的季节喧嚣。画家近年创作的“西藏厚土系列”,则显示出他
期刊
记得上学时,在传播学课上,老师讲过一个经典案例,是美国国际电报电话公司的广告,画面是一个美国的豪宅内,清晨,在空旷的大房间里,一对衣着保守整洁的老夫妻坐在大餐桌的两侧正安静地吃早餐,气氛冷清沉闷,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此时在房间的深处响起清晰的电话铃声,老夫人用餐巾擦擦嘴,步履蹒跚地走出了画面,一会儿,她又重新坐在餐桌前,默默地用餐巾擦拭着眼角,老先生放下手中的刀叉,略带惊讶地看着她,老夫人抬起头看着
期刊
特色是画家的艺术生命,个性是作品的标志符号。王光远是中国当代画坛名家,专攻画笑佛,成就卓越,特色精品之作甚丰,形成了独特的画风,得到了艺术界和社会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画笑佛国手,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画笑佛之最的典范名家,在中国画坛上独自树起了一面画笑佛的旗帜。  黄宾虹大师曾在《宾虹论画》中说:“画品之高,根于人品”,“画以人重,艺由道崇。”德艺双馨的称谓也许有司空见惯之泛滥,然则王光远却用他质朴善
期刊
编者按:中国的玉器文化兼具物质美与精神美,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如何让这门艺术以持续的生命力传承下去?本文以皮影文化在玉雕设计中的应用为案例,分析现代玉雕设计中的题材设计意识的演变及其必然性,以及如何将我国传统文化融入到玉雕设计中,这一应用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同时通过玉雕也实现了现代人与自然和历史的对话,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符号。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对琢玉技
期刊
西安市博物院曾在西安地区征集了一批明代玉带,有的属出土件,为研究明代玉带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介绍六件镂空玉带和一副素面玉带如下:  长方形龙纹玉带(图1) 长7厘米,宽4.5厘米。白玉。呈长方形,镂空雕,外有边框,内雕刻腾空龙,巨目长嘴,呲牙,双耳,鬃须向上飘,体盘旋呈“S”形,上刻鳞纹,四肢挥舞,大爪开张,下有山石,上有飞鸟,表示在山林上空奔跃而升,下层有几何纹底,具有立体效果。西安交通大学东出土
期刊
琉璃厂窑是四川邛窑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它位于成都市锦江区三环路南三段以北、琉璃一街以南、老成仁公路以西、小沙河以东约30万平方米的地区。80年前这里是华阳县仅有20户人家的一个小村,如今离它不远的周边地区已是高楼林立,现代化大厦鳞次栉比,尚具农村模样的琉璃村老街(图1)不久将消失得无影无踪。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起,就不断有人在琉璃厂窑址“挖釉”。1933年3月,在成都华西大学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
期刊
清朝末年,全国大部分省份都设有铸造银元的“银元局”或“铸币局”,原为抵制大量涌入的外国银元而设,至后来受自铸银元带来巨额收入的吸引而粗制滥造,且在铸币上打上各省的名号,于流通中互相抵制,省与省之间不能彼此流通,银元成色参差不齐,给百姓和商户的日常使用带来诸多不便。介于这种状况,清廷虽多次颁诏整顿全国的铸币机构,因各省受自发铸币带来巨大利益的诱惑不愿受清廷约束而收效甚微。因此,为使全国的货币铸造权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