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U1987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汉辞典》中对“亲历”的解释为“亲自经历”。喜欢旅游的人,必定有深切的“亲历”感受。亲历风景,常常以行走的方式。当然怎么走,有讲究。可以走得疾,走马观花;可以走得徐,闲庭信步;可以在行走时驻足,细细观赏,拈花一笑;可以在疲倦时静坐,回顾来路,怡然自得。当然,还可以在行走时将最美的风景拍摄下来留作永久的记忆……总之,风景中的人是一个行者,而行走的姿态却因为需要个个不同。
  亲历文本,似乎和旅游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果将文字当做一道风景,那么去欣赏它,感受它,体悟它,也需以“行走”的方式。当然,这不仅仅是目光在文字表面游走,更重要的是思想、情感、心灵在文字的峰峦与谷壑中行走。这样的“行走”同样可急可徐,可驻足细品,可静坐回顾……以不同的方式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阅读才会变得细腻而深刻。
  
  “进入”与“退出”——主体的姿态
  
  作为行走在文字风景中的主体——学生,他们既是文本的阅读者,也是文本意义的再造者,既是文本的建构者,也是文本的解构者。
  通过同化或顺应,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够实现对文本的意义建构。如何同化和顺应?这就需要秉持“进入”文本的阅读态度,或浏览,或品析,或默读,或背诵,或动笔书写,或朗声诵读……在充分的语文实践和丰富的思维活动中体悟感同身受的文本语言,揣摩耐人寻味的言语形式,受到感染和熏陶,达成情感体认,初步形成言语范式。因此,“进入”应是主体的基本姿态。
  通过个人经验的介入和影响,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意义建构的同时也对文本的原始意义进行消解,这便是文本的解构。对文本的解构,意味着带有读者主观意象的创造性解读的可能。关于解构,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曾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一切阐释都是误释。”德里达似乎想阐明一个道理,对文本的解读永远无法触及作者创作的初衷,也无法企及作者精神的高度。因此,读者的解读或多或少带有主观色彩,带有个人的经历、喜好、价值判断、生活态度的烙印。而这样的解读已远离了作者的文本原意,是~种误读。这一解释看似令人颓丧,但细细推敲却也透着“拨开云雾见青天”的豁然开朗。正因为一切的阐释都是误释,才为创造性的阅读留下了足够的空间。
  因此,作为“行走”主体的学生,还应当具备“退出”的姿态。教师也应为学生进入文本后的淡出,为他们凸显自我阅读价值提供契机。
  
  “景深”与“广角”——亲历的视角
  
  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应该以怎样的视角去留意那些富有情感和意蕴的文字?借助摄影术语来比喻,既要有“景深”,让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有深度:又要有“广角”,让学生的感悟多元,情感丰富,有广度。“景深”和“广角”是亲历文本不可忽略的两个元素。因为关注了“景深”,在阅读文本时,才会有触及心灵的深刻体验,才能达到情感和思维的共振,才能实现语文的生命价值;因为关注了“广角”,才会有丰富的体验,多元的感悟,灵动的思维,鲜活的表达,才能在知识能力层面触类旁通,在文化精神层面彰显自由的性灵。
  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当视角投射到“景深”和“广角”时,常常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学生因为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阅读容易浅尝辄止,对文本的理解流于肤浅,缺少亲历的层次性和递进过程,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第二,在拓宽体验的广度时,忽视对文本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研究,单纯关注体验方法,如多媒体手段、表演、绘画的使用和课程资源的盲目援引。
  第三,在认同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忽视了符合一般道德标准的主流文化和“本元”价值。
  第四,忽视学生认知和情感起点,教师将个人阅读体验强行介入学生的阅读过程,脱离学生实际,过度深化人文内涵和认知要求。
  “好的文科应该使人变好一点;好的文科不该教人疏离社会;好的文科该教人智慧;好的文科该培养美感、诗意;好的文科该教人清醒而有爱心;好的文科该教人使用美好的文字。”(毛丹《南方周末》2006年6月29日)这是毛丹提出的好文科的6个标准。亲历文本,关注“景深”和“广角”是为了让语文更切近好文科的标准,让语文变得更好。
  
  “扫描”与“聚焦”——摄入的方式
  
  行走在文字的风景中,需要以“扫描”和“聚焦”两种方式摄入文字信息。
  文本“扫描”如同疾走,常常采用浏览和速读的方式接触文本,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初步了解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当下资讯发达的信息环境中,文本“扫描”能实现阅读的快速、高效;在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定数的客观条件下,文本“扫描”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重要方式。在语文略读、选学课文教学中,文本“扫描”更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
  “聚焦”的“焦”指文本的精要与核心。顾名思义,“聚焦”就是将学生的阅读兴奋点引至“焦点”处,启动思维,调动情感,通过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于“焦点”处达成“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帮助学生摄入文字的精华,获得语言的力量,实现情感的收获。“聚焦”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切准“文心”。一篇文章往往有“文心”,文心或在作者反复吟咏处,或在作者情感勃发处……“文心”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它处于醒目的地位,常常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就是要关注文本重点与核心,通过研读摄入语言的、情感的、审美的、文化的、精神的信息。
  第二,放大“细节”。文本细节有时是看似寻常却不同寻常的字词,有时是表现形式特殊的句子,有时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标点……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承载着深厚的内涵。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中写道“骆驼也脱掉它的旧驼绒袍子啦!”“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这里有一处超常规的表现手法“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仅这一描写,便可以顺势思考许多问题:“拉骆驼的人和谁一样?”“人怎么能和骆驼一样?”而后顿悟:因为这是一个五岁孩子眼中的世界,在天真的孩子眼里,人和骆驼原本就难分高下,所以才会有“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之说!文本中的细节,由于所处地位不显著,常常为学生所忽略,“聚焦”就要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通过对这些看似普通的细节的精推细敲,从微言处悟深意。
  第三,积聚内容。“聚焦”还包括积聚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正的或负的)创生”。(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王荣生先生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描述十分准确、精辟。“聚焦”应当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构”,并引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创生”。“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和“创生”要注意适切,用在恰到好处,不可牵强,不可泛滥,只有合理运用,才能使焦点更凸现。
  注意了“扫描”和“聚焦”,就是关注了阅读的整体和细节,语文教学因整体铸就成功,因细节造就完美。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一书被认为是一部行者之书,而行者的目的正如著名评论家吉尔伯特·米尔斯坦所说:“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
  行走是一种姿态,是一种方式,更是一种追求。阅读何尝不是行走“在路上”?
其他文献
“折线统计图”是小学数学统计图表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单式和复式)和条形统计图(单式和复式)来表示统计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折线统计图是对已有统计分析方法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它与已有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教学中采用怎样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对
关键词:健康中国;学校体育;健康第一;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0)01-0004-02  党的十九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在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战略部署时特别强调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
[教材分析]    北京不只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在每个中国人心中它是一块圣地。孩子们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的歌谣走进校园,一年级上册学习了一首儿童诗《我多想去看看》,在与山里孩子的对话中埋下了心向北京的种子。二年级上册又跟着教材《北京》走进祖国的首都,看到了雄伟而古老的天安门广场,看到了一条条宽阔而繁华的大街,看到了一幢幢高楼大厦,看到了遍地的绿树和鲜花。二年级下册教材又一次领着孩子
摘 要: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种新理念不断涌出,而近期提出的“新样态课堂”理念,则提倡要构建四有课堂,即“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教师需让教学不再只是关注知识的传授,更要回到“育人”的本质上,主张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成长规律、提高学生综合素养。这也是我们体育教学所提倡的体育核心素养,即知识、能力、态度、情感及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本文中笔者主要讲述关于低段运用体育游戏性教学法的探
这是干国祥老师的一节随堂:课,课始照例检查预习,讨论对武松这一形象的认识,学生列出“倔强、豪爽、勇敢、无畏、鲁莽、武艺高超、爱面子”等十几个词语,其中首选“勇敢无畏”的占80%。建立在学生个体学习基础上,课堂如何继续深入下去,在充满紧张感的智力挑战中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课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一根棒    师:我刚读开头就纳闷了,“武松走进店里坐下,把哨棒靠在一边”,大家知道
今天到柯岩中心校,听了四节语文课。  第一节是蒋老师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  如其人,蒋老师温文尔雅,时不时莞尔一笑,给孩子们  以纯真的美感。不疾不徐的讲述提问,随文抓住一些  重点词语完成对文本的理解,做得还是很扎实的。  听着听着,我就觉得有点不对劲。蒋老师引导学  生体会课题中的“让”字,孩子们都不约而同地体会  出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下课的时候,我就问了一
摘 要:河南省新密市从2015年开始尝试区域范围内的体育学业评价,经过两年的实施,体育学业评价方案逐渐成熟,各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了以评促教、以评促研的目的。本文旨在总结评价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探讨下阶段工作的方向和思路。  关键词:体育学业;评价;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1-0049-02  从一线教师到教研岗位已经有
[教前畅想]    我们发现,对于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因为先前已有相关内容的涉及,学生并不陌生,但对这个结论产生的过程,大多数学生却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因此,教学时与其在“三角形内角和是否是180度”上争论不休,不如围绕“三角形内角和为何是180度”进行展开。在验证阶段,设置认知冲突,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使其不自觉地运用推理、演绎、分析等多种手段,构建对“三角形内角和”结论由来的充分认识。   
关键词:运动负荷;水平三;体前变向换手运球;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 (2020) 02-0064-04  点评:本课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项目的特点创设实战情境,层层递进,情境设置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课的基本部分利用进阶练习的方法逐渐增加练习难度,同时,注意精讲多练,有效提高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利用电子设备辅助教学,通过视频把所授
“互文参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它也成为时下小语界的流行词。但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究竟什么才是有效的“互文参读”?不少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任子珍老师提出了“练、炼、链”的操作策略,这一观点得到周一贯老师的肯定,因篇幅较长,本刊分两期刊发此文,供大家讨论。    时下,“互文参读”似乎正成为小学语文界的流行词。然而,笔者对“互文参读”却持非常审慎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