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鱼渔·悟其渔识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iegfiusbkufbakue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艺术十二章》是刘俐俐教授新作,该书共十二章,结构可分三层:第一层为慨说层,包括“第一章文学经典概说”和“第二章小说艺术概说”;第二层为分析层,以“第六章文本存在与分析层次”为基础,对文学研究者和中学语文教材共同关注的经典小说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并以此实践与描述小说艺术特性的理论、分析其形成机制的方法形成共鸣,包括“第三章 小说话语系统”“第四章 小说故事语法”“第五章喻说方式与小说艺术”“第七、八章功能单位与小说艺术”“第九、十章归并单位与小说艺术”;第三层为总述层,提取出小说艺术的核心要义即为讲故事,并以超越一切文学体裁的故事活动为视角,总结和升华经典小说作品的意义潜质,包括“第十一章 故事模式与小说艺术”和“第十二章 故事片段与小说艺术”。
  如此结构,层层深入,恰与“授之以鱼一授之以渔一悟其渔识”的育人三境界暗合。这正是该书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文学研究者、高校文学相关专业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所受用之处。
  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以今之眼光看来,存在明显疏漏。首先,“鱼”是目的,“渔”是工具,二者不能割裂。其次,“鱼”和“渔”都有着丰富的种类,不能奢望掌握了一种工具就能捕获所有的鱼,如何针对要捕之“鱼”选择合适的“渔”才是关键。对此,《小说艺术十二章》以实现小说艺术本体论和方法论的融合为基本理念,采取因“鱼”而异的策略,将“渔”落到实处,同时实现了“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
  对于文学爱好者、评论者、研究者,“鱼”和“渔”分别对应其关注的对象和方法。对此,《小说艺术十二章》在经典小说作品文本分析的实践中,合理诠释了文本与方法、个案与理论的完美结合。首先,逐层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小说作品进行个案分析,使得原本复杂的文学理论变得层次鲜明,也使理论中原本易混淆的概念变得明晰。比如,第三章的“虚构话语世界的文学语言”一节,分别选取《穷人的专利权》和《菜园》为个案,区分说明“语气”和“语感”两个语言要素的文学韵味异同。其次,分析具体的作品文本,使得原本抽象的分析方法变得具体可感,也使经典小说作品的意义潜质得到立体呈现。比如,第八章的“故事嵌套”一节,选取了“有两个故事和两套叙事话语”的《我的叔叔于勒》、“有三个故事和三套叙事话语”的《象棋的故事》和“一个大故事嵌套六个并列的小故事,以两套话语讲述”的《周秦行记》进行分析,向读者演示了分析方法的具体操作。而且,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还同时出现在第八章后两节“场面与小说艺术”和“心理与小说艺术”中,多面彰显该文本在“功能层”上的价值。
  对于中学语文教师,“鱼”和“渔”分别对应其教学的两个侧重点:知识和意义。知识需要记忆,意义需要创造。二者密不可分,又有所区别。对此,《小说艺术十二章》提出了以知识介绍为前提,以文学经典为依托,引导学生体悟意义世界,提升审美能力的教学任务。具体到经典小说的教学,路径如下:首先,有关小说家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等背景知识,以及小说艺术的基本要素、基本类型、发展历史等基本知识,属于现象界规律,属于涵义世界,应予以详细介绍。其次,是否需要意义,是人区分于动物的根本所在,而叙事是小说的第一要义,是人类处理经验的方式之一,体现人类对意义的追求。教师以文学研究者身份关注小说作品,解读小说作品艺术价值的形成,便自然提升到对叙事理念的探讨,由此引导学生思考意义之形成。最后,意义绝非白行生成,而是读者借助于作品的创造,经典小说作品是一个凝聚意义的宝库,教师立足于经典,在掌握艺术规律的同时,启发学生南理解到阐释再到创造意义。
  “悟其渔识”是“鱼”和“渔”融合的最高境界,即,在收获“鱼”和“渔”的基础上,有所参悟,形成创新。对于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悟其渔识”意味着将小说艺术本体论和方法论融会贯通,同时洞察小说艺术背后的深层理念,以挖掘新的理论增长点。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悟其渔识”意味着在熟知叙事理念和小说艺术价值之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悟出自己的意义世界。对此,《小说艺术十二章》提取出“故事”概念,作为小说艺术的核心要义,以引导读者达到“悟其渔识”的境界。
  一方面,讲述和倾听(书写和阅读)故事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活动,为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凝聚着人类对意义的追求。这是“大故事”概念。南此看来,小说的出现,正是为了迎合人类更好地讲故事的愿望。这里的“大故事”概念为渎者提供了一个跳出小说艺术,从更高角度来认识小说艺术的全新视域,自然激发出更多的理论创新点。“第十二章故事片段与小说艺术”即依此思路,立足于口头故事和小说艺术的联系,南作为资源被汲取到小说中的故事片段为媒介,关注既有故事对小说艺术的影响和意义,启发读者对小说艺术结构和叙述特征的新的理论思考。
  另一方面,“小故事”概念指文学中的故事,包括口头文学和作家书面文学中的故事。从接受角度看来,对故事的实体性记忆,正是读者阅读小说作品所获得的最直接的效应。抓住这个关键点,“第四章小说故事语法”和“第十一章故事模式与小说艺术”,将研究故事的方法灵活应用于小说研究,形成由故事本体到叙述理念再到小说艺术效应分析的路径,引导读者深入挖掘经典小说作品的意义潜质,实现对意义世界的探索。
其他文献
《<论语)十二章》入选统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从中演化并固定下来的诸多成语熠熠生辉,传诵至今。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学习生活”。《(论语)十二章》承接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阐述了谦虚好学的学习态度和勤学好问、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  屏幕显示:  用一组数量短语来点明故事的相关要素,如一个家庭、一位叔叔……  生:一对夫妇,两封来信(板书)。  生:一次旅行(板书)。  生:一次偶遇。  师:偶遇,还有一个同义词,是什么呢?  生:邂逅。  师:都是未经预约的遇见,一次偶遇(板书)。  生:一次小费。  师:说一次也可以,在这里用“一笔小费”更好  (板书)。 
《狮子和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选自《伊索寓言》。故事讲述了一只鹿在池边,面对自己的倒影,一边欣赏它那高耸漂亮的角,一边却抱怨它那纤细丑陋的腿,这时,捕食它的狮子出现了,它那丑陋的腿帮它把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而漂亮的鹿角却被树枝挂住,差点送了自己的命。  这个故事选作教材,最早是以课文《牡鹿》(“牡鹿”即雄性的鹿)的形式出现在190
教学郑振铎的文章《猫》,首先要确定的是文体。《猫》的文体,散文或者小说,长期以来就有争议。“把它作为散文教可以,作为小说教也可以,但要有区别。如果作为散文教,它就是由一条感情的线索串联了三只猫。在这之中表达了作者情感的变化和自我反思。作为散文来教,猫就是猫,就是作者家前后养的三只猫,这不是精心安排的,就是作者的一段生活。”太生活化的情节常常让我们觉得此文很像散文,单元导读多次强调“人与动物相处”,
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面对突然出现的“不同”声音,教师更应该有自己的应对技巧,若“恣意妄言”,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反之,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善于应对,则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笔者曾听过一节某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课。教师讲《天鹅的故事》,讲完天鹅用身体去撞击冰面,从而能到湖中游泳捕食的情景后,教师问学生:“从这里你们能看出天鹅的什么精神?”很多同学根据前文教师的分析说出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各类所需之人才,每门课程都要为达到此教育终极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各门课程有各门课程所担负的任务与责任。语文课程承担的任务与责任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得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将孩子送进学校?孩子进学校首要的任务是识字,学文化,学习掌握好母语书面语;同时能学习掌握好一到两门外语。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断地接受高素质的教育,包括历史文化教育、科学技术教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是一本颇具开拓创新意义的语文教育研究专著,它的出版必将对中职语文课程改革产生积极影响。该书围绕“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这一中职语文课程的中心目标,通过总结新时期以来中职语文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在课程、教材、教法综合改革方面进行了新的思考和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中职语文课程教材教法研究》一书的开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王策三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学论学科重要奠基人,他长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部前身)从事教育学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学术研究成就斐然,人才培养桃李满天下。1953年,王策三先生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他一直主讲教育学、教学论等本科课程,聆听过先生教诲的学生可谓成百上千。1981年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领衔培养教
爱国主义教育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全面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以“浸润”的形式时刻铸造学生的“中华魂”。进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不仅要植根传统,还要面向未来,所以,在校训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细化了培养目标,提出了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世界公民”。  一、纵向布局:传承文学经典,让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1~6年级重在“诵读”。20
大凡听过于永正老师阅读课的人都有一个体会,那就是于老师的阅读教学朴实自然,总是能够给人以启迪。为什么于老师的阅读教学如此充满魅力呢?细细品读他的课例,我们发现于老师的阅读课始终遵循阅读教学规律,较好地演绎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学习于老师的阅读教学,不在于学习他的“形”,而在于学习他的“神”,把握了“神”,也就把握了其实质。那么,于老师阅读教学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于老师的阅读教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