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数学课程四大版块之一的实践活动,以其实践性、探索性、趣味性、开放性、实用性,成为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笔者以为,教师在教学中可有组织、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参加数学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他们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突出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对他们而言,亲自动手实践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的新思路,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要从台前转向幕后,从原先的全盘给予转变为设计、激发、组织、建议、指导和鼓励,敢于将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体验、感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彰显其主体特征,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动手实践、交流合作等方式参与实践活动,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如在开展“有趣的拼搭”这一实践活动时,我启发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不同形状的实物在小组内进行“堆堆搭搭”、“推推滚滚”和“搭搭数数”的游戏,引导学生在玩中观察、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发现。与此同时,我鼓励学生汇报各自组内的发现,最后结合其他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学生天性爱玩,而这种有收获的玩,更受他们欢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头足了,课堂的气氛也就轻松融洽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和建议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抢戏”。学生在“堆一堆”、“搭一搭”、“推一推”、“滚一滚”、“数一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中,加深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数学课堂的良好表现主要反映为安静、听话、规矩,可实际上这种严肃、呆板的学习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但由于缺少灵动性和开放性,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灵性,禁锢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所追求的数学实践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无论是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交流分享是主要的反馈方式。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要求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能限制学生,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可以自由发挥,大胆想象。作为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活动方式也应当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访问、调查、统计、实验,也可以模拟生活,写数学日记。最能体现活动特点的活动过程,也是灵动的,可通过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相结合、个人反馈与师生对话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活动的范围,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利用社会环境,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学生眼看、耳听、手做、脑想、嘴说,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学习了米、分米和厘米的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家丈量几样物品的长和宽,向爸爸妈妈汇报结果,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教师也可以带学生到公路边,数一数5分钟内有多少辆汽车开过,从而估算每小时的车流量。六年级的实践活动课“大树有多高”是一节室外课,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在这些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他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三、彰显数学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和新颖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学生每天的衣食住行都是和数学打交道的过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鲜活教材。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应变力,对教材进行开发和重组,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将活动设计在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的兴奋区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并在这种感受中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如实践活动课“我们去春游”,一位老师这样开发课本资源: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旅游地的位置、交通状况、费用等信息并用表格整理,然后让学生设计出一份旅游计划。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进行了大量的计算,还结合具体情况(如住宿、饮食、游玩路线等),讨论出最佳旅游方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动手、动口和动脑等多管齐下的活动,更是每一个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活动。教师应不断学习、思考、探索、尝试,使实践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责编 莫彩凤)
一、突出数学实践活动的主体性和实践性
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做一遍。对他们而言,亲自动手实践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的新思路,让学生有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要从台前转向幕后,从原先的全盘给予转变为设计、激发、组织、建议、指导和鼓励,敢于将活动的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体验、感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数学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主导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彰显其主体特征,让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动手实践、交流合作等方式参与实践活动,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如在开展“有趣的拼搭”这一实践活动时,我启发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不同形状的实物在小组内进行“堆堆搭搭”、“推推滚滚”和“搭搭数数”的游戏,引导学生在玩中观察、思考,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发现。与此同时,我鼓励学生汇报各自组内的发现,最后结合其他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学生天性爱玩,而这种有收获的玩,更受他们欢迎。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头足了,课堂的气氛也就轻松融洽了。在整个活动中,学生是舞台的主角,教师是课堂的指导者和建议人,自始至终都没有“抢戏”。学生在“堆一堆”、“搭一搭”、“推一推”、“滚一滚”、“数一数”、“说一说”的一系列活动中,加深了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同时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互动性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数学课堂的良好表现主要反映为安静、听话、规矩,可实际上这种严肃、呆板的学习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知识,但由于缺少灵动性和开放性,会扼杀学生思维的灵性,禁锢学生的创新精神。我们所追求的数学实践活动与传统的课堂授课相比,无论是在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具有高度的开放性,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在实践活动中,自主探究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交流分享是主要的反馈方式。实践活动的开放性和互动性要求在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不能限制学生,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可以自由发挥,大胆想象。作为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活动方式也应当是灵活多变的。它可以是访问、调查、统计、实验,也可以模拟生活,写数学日记。最能体现活动特点的活动过程,也是灵动的,可通过个人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相结合、个人反馈与师生对话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活动的范围,既可以在教室,也可以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利用社会环境,拓展学生的活动空间,使学生眼看、耳听、手做、脑想、嘴说,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如学习了米、分米和厘米的知识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家丈量几样物品的长和宽,向爸爸妈妈汇报结果,与同学和老师交流。教师也可以带学生到公路边,数一数5分钟内有多少辆汽车开过,从而估算每小时的车流量。六年级的实践活动课“大树有多高”是一节室外课,需要学生合作完成。在这些贴近生活的学习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他们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三、彰显数学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和新颖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其实学生每天的衣食住行都是和数学打交道的过程,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更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鲜活教材。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灵活的应变力,对教材进行开发和重组,选取生动、有趣的素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将活动设计在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的兴奋区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并在这种感受中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如实践活动课“我们去春游”,一位老师这样开发课本资源:让学生在网上搜索旅游地的位置、交通状况、费用等信息并用表格整理,然后让学生设计出一份旅游计划。在这个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但进行了大量的计算,还结合具体情况(如住宿、饮食、游玩路线等),讨论出最佳旅游方案。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有效达到教学目标,还能大大提高学生生活的能力。
总之,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动手、动口和动脑等多管齐下的活动,更是每一个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活动。教师应不断学习、思考、探索、尝试,使实践活动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