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家长、教师一味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忽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也使得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受到了更大的威胁,心理健康问题越发突显。一份针对我国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抽样调查显示,在中小学多达34%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12.5%的学生存在心理缺陷,28.1%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
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以及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报刊书籍、网络、电视、电影等过度成人化,适合儿童的内容少之又少,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具很大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儿童对不良信息没有筛选和抵御能力,他们会效仿成人的生活方式,这种行为上的早熟超出了心智的发展,使得他们心理上更容易产生矛盾。
2.家庭生活的局限性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存压力增大,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忙碌奔波,认为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儿童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而有一些家长更不负责任,他们热衷于麻将、歌舞等活动,沉溺在自己的生活中,完全没有时间去关爱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进行“蛋壳式”教育,将孩子圈在家中,使儿童整日面对动画片和网络游戏。居住条件的小区化更加限制了孩子的生活空间,鲁迅在他生活的时代说自己是“只能望见高墙内四角天空的井底之蛙”,而如今的孩子连四角的天空似乎也很难看到了。
3.学习任务过重造成学生超负荷压力
学生白天在校,一整天的读书、写字忙得是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各任课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而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把自己的想法过多地强加给孩子,要求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很多学生每天除了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这些超负荷的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和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4.儿童感受统合失调症
儿童感受统合失调症是指当人的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综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大脑的高级认识,如注意力、组织力、自我控制力、理解力等受到影响。儿童如果患有感受统合失调症,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发脾气、人际关系不良等表现,这些症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障碍。
二、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得到过多的关注,自我意识增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动手打人。
2.性格冲动,爱好不专一
性格易冲动的学生对很多事情的喜爱只是凭着一时的喜好,他们对事物的兴趣点会随着外界的刺激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很难专一,在学习时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更容易产生学习障碍。
3.意志力薄弱
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很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因此儿童受挫折的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这类学生渴望成功但又因为难以面对困难常常半途而废。这种反复导致其意志力薄弱,久而久之产生消极自卑情绪。
4.厌学心理
有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较为吃力,但是家长和学校的较高期望使得学生背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整天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就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以及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1.用积极的态度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与别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定战胜自己的信念,循循诱导学生多角度、多思路地去想问题,消除逆反心理。其次要教育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以坦然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保持良好的心态。
2.加强体能训练,磨炼顽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的身体发育过程是身体各个部分器官日益完善的过程,体能的强化能促进智能的发展。如今学生缺少吃苦锻炼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通过有目的的体能训练,磨炼他们的意志力,增强其体质。
3.创建群体生活环境,培养竞争意识
小学阶段的儿童逐渐摆脱了对父母、家庭的依赖,朋辈关系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孩童间的相互影响较为明显。在群体生活中有表现的欲望往往是孩子前进的驱动力,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契机创建良好的群体生活环境,培养竞争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增强统合协调能力
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智力正常,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也能听懂,可是只要一动手就会出错,动作协调跟不上智力的发展,在速度规定的条件下应接不暇,写字偏旁左右颠倒,计算时马虎,如“256”写成“265”等。这些都是统觉失调的表现,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一味指责、横加训斥他们的错误,应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游戏疗法,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较强的判断能力、持之以恒的耐力。
5.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自理能力很强,做事有条不紊,而学困生往往稀里糊涂,丢三落四。因此要让这部分孩子懂得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成大事,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距离往往由点滴小事拉开,慢慢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6.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问题防控体系
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控,建立了从校长室到德育处,再到少先队,再到各位班主任的分级管理体系,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全校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帮助班主任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辅导方法。同时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应该仅仅如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用博大无私的爱滋润孩子的心田,为孩子撑起一片健康、自由、快乐的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史雅宁)
一、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
现在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以及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往往会忽视孩子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报刊书籍、网络、电视、电影等过度成人化,适合儿童的内容少之又少,对儿童的思维发展具很大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儿童对不良信息没有筛选和抵御能力,他们会效仿成人的生活方式,这种行为上的早熟超出了心智的发展,使得他们心理上更容易产生矛盾。
2.家庭生活的局限性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生存压力增大,很多家长为了生计忙碌奔波,认为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儿童对于精神生活的需求。而有一些家长更不负责任,他们热衷于麻将、歌舞等活动,沉溺在自己的生活中,完全没有时间去关爱自己的孩子。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进行“蛋壳式”教育,将孩子圈在家中,使儿童整日面对动画片和网络游戏。居住条件的小区化更加限制了孩子的生活空间,鲁迅在他生活的时代说自己是“只能望见高墙内四角天空的井底之蛙”,而如今的孩子连四角的天空似乎也很难看到了。
3.学习任务过重造成学生超负荷压力
学生白天在校,一整天的读书、写字忙得是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花大量的时间完成各任课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使得他们没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而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把自己的想法过多地强加给孩子,要求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很多学生每天除了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特长班,这些超负荷的压力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失去热情和兴趣,产生厌学心理。
4.儿童感受统合失调症
儿童感受统合失调症是指当人的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综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大脑的高级认识,如注意力、组织力、自我控制力、理解力等受到影响。儿童如果患有感受统合失调症,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爱发脾气、人际关系不良等表现,这些症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和心理障碍。
二、中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现在的家庭往往是几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孩子得到过多的关注,自我意识增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如果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随意发泄自己的情绪,甚至会动手打人。
2.性格冲动,爱好不专一
性格易冲动的学生对很多事情的喜爱只是凭着一时的喜好,他们对事物的兴趣点会随着外界的刺激的增多而不断变化,很难专一,在学习时注意力特别容易转移,更容易产生学习障碍。
3.意志力薄弱
生活质量的提高为儿童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很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受到委屈,对孩子的要求尽量满足,因此儿童受挫折的能力低,心理承受能力差。这类学生渴望成功但又因为难以面对困难常常半途而废。这种反复导致其意志力薄弱,久而久之产生消极自卑情绪。
4.厌学心理
有一些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较为吃力,但是家长和学校的较高期望使得学生背负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如果整天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就会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神经衰弱以及一些异常的学习行为与习惯,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培养策略
1.用积极的态度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与别人之间存在的差异,坚定战胜自己的信念,循循诱导学生多角度、多思路地去想问题,消除逆反心理。其次要教育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认识到客观事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无论遇到什么事都要以坦然平静的心态去对待,保持良好的心态。
2.加强体能训练,磨炼顽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的身体发育过程是身体各个部分器官日益完善的过程,体能的强化能促进智能的发展。如今学生缺少吃苦锻炼的环境和条件,所以要通过有目的的体能训练,磨炼他们的意志力,增强其体质。
3.创建群体生活环境,培养竞争意识
小学阶段的儿童逐渐摆脱了对父母、家庭的依赖,朋辈关系对他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孩童间的相互影响较为明显。在群体生活中有表现的欲望往往是孩子前进的驱动力,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契机创建良好的群体生活环境,培养竞争意识,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教会学生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加各种游戏活动,增强统合协调能力
教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智力正常,对教师讲解的内容也能听懂,可是只要一动手就会出错,动作协调跟不上智力的发展,在速度规定的条件下应接不暇,写字偏旁左右颠倒,计算时马虎,如“256”写成“265”等。这些都是统觉失调的表现,对待这样的学生不能一味指责、横加训斥他们的错误,应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游戏疗法,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较强的判断能力、持之以恒的耐力。
5.引导学生注重细节,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自理能力很强,做事有条不紊,而学困生往往稀里糊涂,丢三落四。因此要让这部分孩子懂得只有注重细节,才能成大事,成功与失败之间的距离往往由点滴小事拉开,慢慢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6.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问题防控体系
我校非常重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控,建立了从校长室到德育处,再到少先队,再到各位班主任的分级管理体系,请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全校班主任进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辅导,帮助班主任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基本辅导方法。同时积极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解决问题。通过这几年的不断努力,我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能够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应该仅仅如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担负起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用博大无私的爱滋润孩子的心田,为孩子撑起一片健康、自由、快乐的天空。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蠡口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史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