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方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dsl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但目前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着一些弊端,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研究性学习方式所引发的教学观念和方式的嬗变,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意在探究将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学习理念与方式引入高中历史课堂,尽可能弥补现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某些缺陷,实现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互补与双赢。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应用
  
  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应当是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革,试将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问题学习”、“探究学习”理念与方式引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一、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若干认识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为基本载体,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科学方法,获得丰富知识为基本内容的课程。这种课程形态的核心是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是传统基础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伸,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新尝试。
  事实上,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课程形式,又是一种教与学的方法。广义的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可以贯穿于各科各类的学习活动中,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的、研究性的学习来获取直接经验,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属性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可以说,研究性学习与中学历史课程的属性是相通的。所以,我认为作为高中历史完全可以将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学习方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使研究性学习和课堂教学在相得益彰中实现双赢。
  
  二、在中學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尝试
  
  一般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就是要求教师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根据教学的内容整理出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二是教学情境的开放。学生在探讨问题时,往往会产生出“奇谈怪论”、“神思仙想”,对此,教师要因势利导地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全班进行研究性学习。
  具体到历史课堂教学而言,就是以教材知识点为基点,以开放性问题为线索,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其一般的教学模式为:提出问题—收集材料—讨论研究—得出结论—形成知识结构。
  我在广泛收集各方观点与经验的基础上,将现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三大类型的课程类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将研究性学习方式部分地引入课堂教学。即基础性课程的问题探究模式、拓展性课程的主题研讨模式、自主性课程的课题研究模式三大类。
  1.基础性课程的问题探究模式。主要是采用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关注历史知识的理解,注重知识的因果联系和结论得出的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和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习惯。这是研究性学习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最主要、最广泛的一种模式,可以涵盖高中历史绝大多数课程的教学。
  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揭示教学目标、展示问题—自学探究—小组讨论、同伴合作—师生质疑、释疑—检测评价—总结概括、构建知识板块。以高中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的《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示教学目标,展示如下自学提纲:
  (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危机?
  (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
  (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实质是什么?影响怎样?
  (4)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试说明其原因。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学生进行同伴合作、小组讨论,围绕这些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的精神。我根据反馈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讲解,把学生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对小组代表提出的质疑,我让其他小组的代表解答、补充,在全班学生的讨论下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有学生问及“罗斯福新政为什么会取得成功?”等。对这样的质疑,我不直接作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国的国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及民主政治的传统)、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经验等方面进行讨论。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问题得到比较圆满的解答。
  在学生讨论质疑、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我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
  2.拓展性课程的主题研讨模式。主要是教师指导学生确定开放性研究主题,搜集和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研讨,尝试着完成主题研究。它主要应用于高中历史课程中有关探究课、活动课或专题复习课的教学。
  这一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是:设计问题情境—激活“知识储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评价体验。下面我以高中历史必修Ⅰ(岳麓版)的《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一课中日本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原因为例,分解拓展性主题研讨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环节一:设计问题情境(展示素材,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方法:教师以课件逐一展示一些例证,要求学生思考: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和朝鲜?
  例证1:展示《中国青年报》刊登的一位读者从网上转载的日本留学生长谷川弘一的帖子片断:“我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日比谷公园参观时对我说,日本就是在打败支那的北洋水师后,才成为世界上主要强国的。我们的战舰从各方面讲都不如支那的北洋水师,但我们在海战中却取得了完胜,这完全是大和民族精神力量的胜利。”
  例证2:展示经放大后的日本地图——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等岛屿,并要求学生从日本的面积、资源、人口、经济特征等方面,探究为什么日本会成为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例证3:投影展示1887年日本政府制定的《征讨清国策》的计划和扩军备战的背景材料。
  例证4:投影展示陆奥宗光(注:1892年出任伊藤博文内阁外务大臣,日本发动甲午侵略战争的主要罪魁之一)的训令:“促成中日冲突,是突出的当务之急。为实行此事,可以采取任何手段,一切责任由我负之。”
  例证5:放映朝鲜影片《安重根击毙伊藤博文》中反映东学党起义的画面。
  环节二:激活已知,辨别例证,提出假设。
  方法:学生通过联系已知的地理、历史知识,逐一分析各个例证,提出假设。
  假设A:长谷川弘一对日本侵略邻国的认识完全是颠倒黑白。当今日本人的历史观及历史教育值得亚洲国家的高度警觉。
  假设B:日本国土狭窄、资源贫乏、地狭人稠、经济上对外依赖性大。为了掠夺原料、开拓市场,日本成为最富有侵略性的国家。
  假设C:日本是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国家。它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在明治维新后不久就萌芽了,大陆扩张是日本的一贯国策。
  假设D: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的。
  假设E:朝鲜东学党起义,日本借口保护侨民,使其侵略有了借口。
  环节三:合作发现,对假设进行综合、概括,得出结论。
  方法: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将正确假设综合起来,引导学生以充足的史料为依托和佐证,在教师的指导下概括得出结论:日本地狭人稠、资源贫乏、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掠夺原料、开拓市场是其最富有侵略性的原因。日本国策是侵略邻国的大陆政策,当今日本对自己侵略的历史认知是错误的。
  环节四: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以上学习可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明治维新后崛起的日本,是东亚各国最凶恶的敌人,其特征是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长期不变的国策是“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其社会意识形态是根深蒂固、鼓吹战争有理的“皇国史观”。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使这一认识不断强化,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环节五:评价体验。
  方法:通过小组间互评、组际互评和老师评价,领悟历史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用同样的方法,再就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为什么战败,甲午中日战争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日本帝国主义为何阴魂不散等问题深入探究,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展现。
  3.自主性课程的课题研究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由选择历史的或与历史相关的课题,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研究。自主性课程的研究课题十分广泛,凡是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生动获取知识的“本本知识”或“社会知识”都是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可根据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和任务,从如下几个方面去选择。
  (1)以本为本的研究性学习。即立足教材,把深入研讨课本中的历史知识或问题作为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容。例如,运用《秦律》的条文,分析它较之奴隶制所具有的“民主性”、进步性;结合明代社会经济,分析《大明律》为什么增加了经济立法的条文;为什么洋务運动虽然失败却对中国有进步意义?等等。实际上,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根据学生质疑的问题,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以本为本”加以研究学习,既有利于掌握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2)关注时事热点的研究性学习。例如,通过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让学生分析中东问题与巴以冲突的复杂性;通过了解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时期西方各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让学生研究美国、欧盟等对我国现行的所谓“反倾销”政策等。
  (3)着眼地方史料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可根据当地的历史史料或环境条件,帮助学生选择一些有意义的切实可行的课题加以研究学习。譬如永定的土楼建筑、泉州的古代贸易、闽台的妈祖信仰、革命老区的历史与现实等。
  
  三、实践过程的一些思考
  
  1.必须突出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不同于社会、政治、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在“史”上做文章,下功夫。“史”的特征在于其有“厚”度,有穿透力。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和辩证观点来培养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在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课堂教学时应当坚持有用、有效的原则,即做到让学生学会对教材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的“探源”、“探变”、“探义”、“探势”上。
  2.应当体现教师的宏观指导作用。教学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研究主题,或由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到提出假设、分析现象、得出结论和陈述表达等各个环节。教师在设计研究主题或问题时,通常应寻找一些教材的重点问题、现实生活中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而且这些问题还应当具有一定的难度,以激发他们研究的热情。“在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治史方法与以史为鉴的科学精神。
  3.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在传统的教学任务与教学模式还没有实现根本变革的情况下,课时不足是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有些内容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只需要十几分钟就能解决问题,而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教学模式,就可能得要上一整节,甚至好几节课,这就必然会使教学进度受到影响。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只能在教学中少而精地设计一些研究主题或问题,切忌堂堂必研究,节节变花样。
  4.遵循有所侧重、循序渐进的规律。如上所述,教师可以将高中历史课程分为三大课程类型并确定相应模式,从基础到拓展,由拓展再自主,循序渐进,不断提高。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把研究性学习所倡导的学习观念引入课堂教学,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真正会学、乐学,既保证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又能从长远意义上为学生发展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全面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冯长运李明海.关于历史学科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历史教学,2003,(9).
  [5]具惠兰.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方式应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教育导刊,2003,(1).
  [6]吕虹.研究性学习理念指导下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历史教学问题,2003,(5).
  [7]顾锡平.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中国教育科研网.http://www.edu.cn.
  [8]佚名.“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价值定位.探索新教育—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http://www.yj.pte.sh.cn.
  [9]王琴.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探讨.大连教育网.http://www.foredu.com.cn.
其他文献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起来。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环境污染大部分是来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理应由企业来承
本刊讯:6月19日,一场农业领域技术专项推介会,让甘肃省11项农业科研成果搭上了转移转化“直通车”.rn本次推介会由甘肃省农科院和兰州科技大市场管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举办.
期刊
近年来,随着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的蓬勃发展,在令人欣喜的业务数字背后,却难易掩饰企业领导力内功的不足。看一个企业的管理实力,更多看内部中层后备人才的储备状况。事实上,内部中层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回顾几年来的工作经历,我感受颇深。期间有不少成功之处,亦有失败之笔,幸好所有的经历都是一种财富。我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认识和看法。    一、要对本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政治被认为是“小课”、“副课”而得不到学校、家长,特别是学生的重视。一些教师也因此放松了对自己和对学生的要求。如果说我们要教给学生知识
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核心场所,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必须
坚持和发扬延安精神林雄辉究竟什么是延安精神?群众中的议论和学术界的概述不同。不少群众简单认为:延安精神就是开荒种地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就是穿补丁衣服、住窑洞的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今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历史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以得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需要不断地得出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地给后人以新的启发和警示。因此,学习和研究历史离不开创造性思维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至关重要。根据近两年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实践,下面我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鼓励学生大
茶叶产业作为贵州省的优势产业,推动着贵州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贵州省各级政府一直以来大力支持和发展茶产业。随着茶叶市场的逐步升温,众多茶企的竞争也越来越大,如何在竞争中抓住机遇,化解威胁,将是茶叶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笔者认为,只有不断深入了解和研究贵州省茶企的发展现状,制定出一套适宜贵州梵净山茶业集团的发展战略,才能使其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也为其它茶企提供发展的参考资料。本文以战略发展理论为指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如何贯彻新课标,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新课题。时下在我市初中历史教学基于各方面的原因,大部分乡镇学校的“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法仍然流行,故而对历史教学法的改革、探索迫在眉睫。我经过几年的历史教学,尝试采用“导读—导思—导议—导结—导练”,即师生教与学双边密切配合的五步教学法。事实证明此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很有帮助。下面我就
内尔·诺丁斯的《学会关心:教育的一种模式》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教育的新模式。本文则站在一位教育硕士的角度上,分析这种教育模式,分析如今如何火如荼的教育改革的弊端,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