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摇篮,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开设学前教育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数量众多,各个学校也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特色。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有着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在探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研究中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知行合一”是我院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知行合一”是指学习者不仅要知道知识的本末,更要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使“知”和“行”能有效地發挥作用。本文针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就业发展,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展开了“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研究。
“知行合一”的内涵和“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知行合一”的内涵
“知行合一”最早由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实际行动。近代职业教育研究者把“知行合一”的理念借鉴和深化到职业教育中,强调知识的学习要和实践应用有效对应,更加提倡职业教育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要相辅相成,课内和课外要相互结合。
“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以教师讲授教育理论和方法为主,在学生实习前,教师没有完成专门的备课、教案书写和教学设计的练习,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较为生疏,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如何探究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对接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是通过《学前教育学》课程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必然要深入探究的一项工作。
《学前教育学》课程“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探究的几个关键点
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未来专业能力的有效对接
《学前教育学》主要内容是学前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而学生的工作技能主要是了解幼儿、教学工作、家长工作、环境创设、节日娱乐活动组织等。
如何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应用教育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呢?对此,我们要围绕工作技能与课程进行对接,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高度整合,例如,把教学工作特点方法整合对接在学生的教学实践训练中,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明了教育学知识的应用。
课程的形式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形式是教师的理论讲解多、学生训练少,或者训练都是集中在实习期间,教师对于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对接不是在同一时间,这就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都是相对独立的版块,不能有效对接。因此,要想改变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就要在课程上创设学生可以演练的情境,比如幼儿园教学模拟、开设家长会等,以这些活动作为演练的载体,把“知”和“行”在同一时间点进行对接,在演练中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涵、应用的实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中得到大大提升。
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大多采用讲授法,教学是单独的教师行为,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相对被动。而在“知行合一”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主动行为,而且是同步的,教师多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例如任务“入园第一天”,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难点穿插在学生的任务当中,讲中有练、练中有讲,使“知”和“行”有效地发挥了双边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氛围活跃,效果显著。
课程考核方式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之后,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变,他们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以此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把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进行改变,使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比如,通过课内演练效果分数、课外顶岗实习分数、技能大赛考核分数等多元分数来构成学生一学期的课业分数,这样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
结语
总之,“知行合一”教学模式要想取得切实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都要依照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整合,使课堂成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场合,使“教”和“学”实现同一时间、空间的对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真正意义,才能在校内扎实地练就职业技能,顺利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教学会研究课题“学前教育专业‘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JX2018D454)
“知行合一”是指学习者不仅要知道知识的本末,更要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使“知”和“行”能有效地發挥作用。本文针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就业发展,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展开了“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研究。
“知行合一”的内涵和“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知行合一”的内涵
“知行合一”最早由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实际行动。近代职业教育研究者把“知行合一”的理念借鉴和深化到职业教育中,强调知识的学习要和实践应用有效对应,更加提倡职业教育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要相辅相成,课内和课外要相互结合。
“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以教师讲授教育理论和方法为主,在学生实习前,教师没有完成专门的备课、教案书写和教学设计的练习,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较为生疏,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如何探究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对接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是通过《学前教育学》课程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必然要深入探究的一项工作。
《学前教育学》课程“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探究的几个关键点
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未来专业能力的有效对接
《学前教育学》主要内容是学前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而学生的工作技能主要是了解幼儿、教学工作、家长工作、环境创设、节日娱乐活动组织等。
如何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应用教育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呢?对此,我们要围绕工作技能与课程进行对接,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高度整合,例如,把教学工作特点方法整合对接在学生的教学实践训练中,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明了教育学知识的应用。
课程的形式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形式是教师的理论讲解多、学生训练少,或者训练都是集中在实习期间,教师对于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对接不是在同一时间,这就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都是相对独立的版块,不能有效对接。因此,要想改变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就要在课程上创设学生可以演练的情境,比如幼儿园教学模拟、开设家长会等,以这些活动作为演练的载体,把“知”和“行”在同一时间点进行对接,在演练中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涵、应用的实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中得到大大提升。
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大多采用讲授法,教学是单独的教师行为,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相对被动。而在“知行合一”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主动行为,而且是同步的,教师多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例如任务“入园第一天”,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难点穿插在学生的任务当中,讲中有练、练中有讲,使“知”和“行”有效地发挥了双边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氛围活跃,效果显著。
课程考核方式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之后,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变,他们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以此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把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进行改变,使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比如,通过课内演练效果分数、课外顶岗实习分数、技能大赛考核分数等多元分数来构成学生一学期的课业分数,这样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
结语
总之,“知行合一”教学模式要想取得切实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都要依照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整合,使课堂成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场合,使“教”和“学”实现同一时间、空间的对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真正意义,才能在校内扎实地练就职业技能,顺利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教学会研究课题“学前教育专业‘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JX2018D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