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前教育专业“知行合一”教学模式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m2009s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培养摇篮,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内开设学前教育的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数量众多,各个学校也都有着自己的办学特色。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有着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在探究如何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研究中进行了多维度的研究,“知行合一”是我院教学研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知行合一”是指学习者不仅要知道知识的本末,更要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使“知”和“行”能有效地發挥作用。本文针对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就业发展,以《学前教育学》课程为例,展开了“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研究。
  “知行合一”的内涵和“知行合一”教学模式的现实意义
  “知行合一”的内涵
  “知行合一”最早由明代的哲学家王阳明提出,“知”主要是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是指人的道德实际行动。近代职业教育研究者把“知行合一”的理念借鉴和深化到职业教育中,强调知识的学习要和实践应用有效对应,更加提倡职业教育要“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要相辅相成,课内和课外要相互结合。
  “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以教师讲授教育理论和方法为主,在学生实习前,教师没有完成专门的备课、教案书写和教学设计的练习,学生对于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较为生疏,走向工作岗位时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如何探究出知识学习和实际应用紧密对接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是通过《学前教育学》课程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必然要深入探究的一项工作。
  《学前教育学》课程“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探究的几个关键点
  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未来专业能力的有效对接
  《学前教育学》主要内容是学前教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而学生的工作技能主要是了解幼儿、教学工作、家长工作、环境创设、节日娱乐活动组织等。
  如何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应用教育理论科学地指导实践呢?对此,我们要围绕工作技能与课程进行对接,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高度整合,例如,把教学工作特点方法整合对接在学生的教学实践训练中,让学生在工作情境中明了教育学知识的应用。
  课程的形式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形式是教师的理论讲解多、学生训练少,或者训练都是集中在实习期间,教师对于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对接不是在同一时间,这就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都是相对独立的版块,不能有效对接。因此,要想改变传统课程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真正地学以致用和“知行合一”,就要在课程上创设学生可以演练的情境,比如幼儿园教学模拟、开设家长会等,以这些活动作为演练的载体,把“知”和“行”在同一时间点进行对接,在演练中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涵、应用的实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中得到大大提升。
  课程教学方法
  传统的《学前教育学》课程大多采用讲授法,教学是单独的教师行为,学生很少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习方式相对被动。而在“知行合一”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主动行为,而且是同步的,教师多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例如任务“入园第一天”,通过实践演练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教师把教学的重点、难点穿插在学生的任务当中,讲中有练、练中有讲,使“知”和“行”有效地发挥了双边作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氛围活跃,效果显著。
  课程考核方式
  “知行合一”教学模式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之后,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得到了极大改变,他们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以此来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需要把传统的笔试考试方式进行改变,使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方式可以更加多元化。比如,通过课内演练效果分数、课外顶岗实习分数、技能大赛考核分数等多元分数来构成学生一学期的课业分数,这样会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
  结语
  总之,“知行合一”教学模式要想取得切实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的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考核都要依照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进行整合,使课堂成为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场合,使“教”和“学”实现同一时间、空间的对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明白知识的真正意义,才能在校内扎实地练就职业技能,顺利适应未来的就业岗位,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专业能力。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教学会研究课题“学前教育专业‘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探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GJX2018D454)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的学习主要是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生长。教学转化策略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策略,组织学生在讨论中学习策略的运用,在回顾旧知中体会到使用策略的妙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更多的发展。  [关键词]解决问题;策略意识;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以“数与形的规律探索”复习课的设计为例,从“异中求同、异中求异、同中求同、同中求异”等多要素、多视角出发,鼓励学生探索数与形的规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数与形;规律;复习课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7-0019-02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除了新授课,还有复
[摘要]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订教学策略,让学生亲历构建知识的过程,与学生充分互动,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教与学才能和谐统一。  [关键词]思维;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8-0021-02  当下,有关教与学的前沿理论和热点话题有很多,细想一下,这些东西其实早就存在于我
[摘 要]在解决问题时,学生会受到一些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產生元认知误区。这些元认知误区会给学生的新知建构带来负面的影响。设计有效路径,找到学生产生元认知误区的原因,引入纠正策略,再进行调整反馈,寻求利于学生新知建构的路径,以实现学生元认知误区的有效纠正。  [关键词]元认知误区;有效路径;纠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32-
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促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新时期将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提高的重要手段,对教学观念予以更新,使过去的教学形式和方式得到改变。高中数学教学也应和时代保持同步,积极对新的教学理念进行学习,借助多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融合现代科技和教材知识,利用多媒体把抽象复杂的知识和概念转化成生动形象的内容,降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难度,将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好更
[摘要]在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中,图示作为一种解题方式,直观、形象地呈现了题目中所隐藏的数量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地应用图示,使问题化难为易,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关键词]解决问题;巧用图示;直观形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14-0065-02  北师大版教材中有许多采用画图策略解决的问题——
会计工作室的做法我院会计工作室是以校企合作为前提,以学生专业实习为出发点,以代理记账形式来开展校外的工学结合。具体实施中,我院建立会计工作室办公场所,工作室经理(企业会计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学生3人一组承担企业记账业务,每组设会计主管、报税员、記账员。先由代理记账公司提供典型的几个一般纳税人企业,第一个月由工作室经理指导学生熟悉整个账务流程,指导学生观看、学习企业以往的凭证、账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九中教育集團秉承“博雅、格致”的办学理念,立德树人、立言醒人、立行育人,坚持培养明德行、厚基础、宽视野、有特长的学生。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结合“两学一做”教育学习专题活动、兰州市“治转提”作风整治专项行动,注重党员教师队伍再教育,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推动和打造一支品行好、素质高、能力强、工作踏实、乐于奉献、不断进取的班主任和党员教师队伍。当前,信息多元、个性多元、诱惑多元,加上物
[摘 要]以“搭配中的学问”教学为例,分析排列与组合概念的内涵与结构,提出并尝试基于起点,在连接中让思维更清晰;沟通联系,在比较中让思维更深入;动作表征,在迁移中让思维更全面;类比融通,在建模中让思维更合理等教学策略,凸显数学本质,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思维走向通透。  [关键词]搭配;思维;逻辑起点;分类;操作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扇形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要认识的最后一个平面图形。在教学中教师尝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图形特征的构建过程,在活动中认识扇形的本质属性,从数学本质出发,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键词]活动构建;扇形;本质属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0-0076-02  “认识扇形”是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