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天山的感动

来源 :影响力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mi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首届“感动新疆十大人物”评选活动吸引了天山南北各族群众的关注。许多少数民族群众纷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倾诉一个普通的部队医生、现任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庄仕华留给他们心中的一个个感动——
  萨尔达板乡大泉村维吾尔族大娘帕塔木汗带着女儿赶了30多公里山路,一路打听来到评委会办公室。她从一个塑料袋里掏出一张张写满维吾尔文的旧纸片、药盒、烟盒给工作人员看,用半生不熟的汉语泪流满面地讲述,10多年来庄仕华帮这个屡遭灾祸和疾病打击的少数民族家庭走出困境的件件往事……
   乌鲁木齐市八家村73岁的回族老人马玉珍,一次买下1000份新疆日报,用红笔将介绍庄仕华的内容圈起来,走街串巷讲述庄仕华在病房里体贴入微地为她看病服务的情景……
  吐鲁番葡萄沟乡巴沟热村的13名维吾尔族村民,自发给亲朋好友写了130封信,讲述庄仕华帮他们治病脱贫的故事……
  最终,庄仕华以65万张选票高票当选“感动新疆十大人物”。
  今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专门做出“开展向庄仕华同志学习”的决定……
  一个普通的部队医生何以在地广人稀的边疆打动这么多人的心?
  
  “天山脚下各族群众都是我的亲人,满腔热情为他们服务是我一生的心愿”
  
  春夏之交,天山脚下乌鲁木齐县,嫩绿的青草与巍峨的雪峰相衬出一幅和谐的美景。
  帕塔木汗抚摸着庄仕华当年送给她家的奶牛,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
  11年前的初秋,帕塔木汗的丈夫乌拉孜放羊不慎掉入20多米深的废矿井里,造成颅骨、脊椎、大腿等10多处骨折。帕塔木汗变卖掉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送丈夫到几家医院救治,都说没救了。最后,转到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庄仕华见状二话没说就投入紧急手术,6天6夜紧张抢救,终于把乌拉孜的命保了下来。
  乌拉孜得救了,生活却不能自理。出院那天,当时还是外科一名普通医生的庄仕华找朋友借了台汽车,把他送回家里。看到帕塔木汗家的贫困情景,庄仕华转身给她家买来米面……目睹此景,泪水从帕塔木汗脸上无声地滚落,她把庄仕华帮助自家的事,用维吾尔文记录在捡来的烟盒纸上。
  十几天后,庄仕华又来为乌拉孜检查病情,发现由于缺乏必要的营养他身体越来越瘦弱。当日下午,庄仕华给他家买来一头黑底白花小奶牛,牵着送到帕塔木汗手里说:“今后,你每天给大叔挤些牛奶喝,身体会恢复得快一些。”
  乌拉孜卧床大小便失禁,一天要换洗10多次尿布。因为换洗不及时,身上起了褥疮。庄仕华回去后又拿钱买了一台雪花牌洗衣机,同医护人员一起送到他家里。
  9年前,灾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庭:帕塔木汗患上胆结石病,女儿古丽也得了乳腺瘤……病痛中的帕塔木汗,看着床上不能自理的丈夫,想想得病无钱医治女儿,这位坚强的维族妇女再也没勇气撑下去,含泪给女儿写下了遗书……
  就在帕塔木汗感到无望之际,庄仕华带领医护人员巡诊又来到她家。几天后,庄仕华先后把帕塔木汗母女接到医院,带动医务人员资助医疗费给她们做了手术。
  去年初,庄仕华和医护人员又帮助帕塔木汗家开了一个小买部……
  11个春秋,天山脚下草木绿了又黄,黄了又绿,昔日庄仕华送给乌拉孜家的那头奶牛,现在生下了5头小牛犊;乌拉孜老汉身体也逐渐好起来,如今已能下地行走干些活了,全家的日子也好过多了。
  帕塔木汗把庄仕华默默地为她们家做的事,都悄悄记在她捡来的一张张旧纸片、药盒、烟盒纸上珍藏起来。她常对人说:“我们家有3个民族,我是维吾尔族,丈夫是哈萨克族,我们还有个汉族儿子叫庄仕华!”
  的确,扎根边疆30多年来,庄仕华对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说:“天山脚下各族群众都是我的亲人,满腔热情为他们服务是我一生的心愿。”
  从四川大山深处走来的庄仕华,从小学到高中都是靠政府的助学金读下来的,是全村历史上第一个高中毕业生。
  1973年12月,庄仕华带着父老乡亲的嘱托,入伍来到新疆玛纳斯县新湖农场当上了卫生员。由于缺乏知识和技术,他曾许多次无助地看着那些满怀希望上门求医的牧民失望离去。因而,当1980年他以全优成绩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时,面对可以留校任教的诱人机会,庄仕华毅然决定回到边疆为边防官兵和边疆的农牧民服务。
  庄仕华在下边防和牧区巡诊中发现,新疆是胆结石、肝包虫病多发区,采取传统开刀手术不仅给病人带来的创伤大、恢复慢,而且住院时间长、费用高,许多贫困患者因此忍痛放弃治疗。1992年7月,庄仕华得知用腹腔镜摘除胆结石,手术刀口小、时间短、愈合快、费用低,他主动请战到北京学习技术。学成回医院后,庄仕华同3名医护人员,成功完成了新疆首例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手术。边实践、边总结、边创新,庄仕华先后在腹腔镜下探索出肝包虫、胃修补、胆总管探查等21种手术,填补了国内7项手术空白;他总结的《腹腔镜下肝包虫内囊摘除手术探讨》经验,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
  庄仕华的手术越做越精,名气也越来越大。曾有一家香港公司老板出年薪百万元请庄仕华办医院。庄仕华回答:“我这点本事都是党和部队给的,只有为边疆和边防战士服务,不能为自己赚钱。”
  
  “那些身患疾病的困难群众找上门来求助,这是对党和子弟兵的信赖,我们决不能辜负他们这份信赖,冷了他们的心”
  
  2003年12月10日中午,寒风呼呼作响。
  庄仕华给患者做完手术路过医院门口,见有位身穿棉大衣的汉子,手捂肚子蹲在院墙下痛苦呻吟。
  “你怎么了?”庄仕华关切地走上前问道。
  原来,这个靠养羊为生的维吾尔族牧民叫木扎别克,他患胆结石病,身揣300元钱来医院治疗,见住院手术费不够,便强忍病痛打算不治回家……
  “先治病,费用以后再说。”庄仕华很快安排这个素不相识的牧民住院检查并做了手术。术后第二天,木扎别克为住院费用犯愁了,打电话催妻子赶快筹钱来医院结账。
  


  下午,木扎别克妻子赶着家里仅有的5只羊来到医院,想把羊卖给医院抵手术费用。庄仕华看着眼前这5只羊,知道对一个贫困牧民家庭的意义。他让战士在这5只羊身上做上标记,先赶到医院的羊圈里好好喂养。
  几天后,木扎别克病愈出院,庄仕华把5只活蹦乱跳的羊赶到医院大门口,拉着木扎别克的手说:“这羊你们先赶回去,以后家里富了,再来还欠下的钱……”
  3年后,木扎别克的5只羊发展到20多只,日子富了起来。这年初秋的一天,他来到医院要还当年欠下的住院费,才听医院的人说庄仕华早带领肝胆外科医护人员捐款替他结了账。
  这些年来,每逢有身患疾病的困难群众到医院求医时,庄仕华和医院的医护人员,总是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使他们得到应有的治疗,从不拒之门外,他常这样对医护人员说:“那些身患疾病的困难群众找上门来求助,这是对党和子弟兵的信赖,我们决不能辜负他们这份信赖,冷了他们的心。”
  5年前,家住喀什疏勒县的坎巴尔汗大娘胆结石病突然恶化,背着10多个在家烤好的馕,揣着仅有的1500元钱来做手术。到医院一问,才知手术住院费还差不少,正发愁时,庄仕华带头拿出300元钱,科室人员也纷纷相助,很快为老人凑齐了住院费用。有人不解:“医院又不是慈善机构,老这样下去行吗?”庄仕华动情地说:“谁都免不了有病有灾的时候,咱可不能为一点钱耽误了治病救命啊!”出院时,庄仕华又拿钱给她买好回家的车票。
  3年后,坎巴尔汗大娘家靠种植养殖富起来了,带着用维、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少数民族贴心人,各民族大团结万岁”的锦旗和自己亲手晾晒的杏干,专门到医院看望庄仕华和医护人员:“没有你们的帮助,就没有咱家今天的好日子。”从此,庄仕华和医护人员每年都会收到坎巴尔汗大娘邮寄的杏干。
  2005年8月,长年在医院附近捡破烂为生的王青老人胆囊炎突然发作,半夜被人紧急送到医院。接到电话,庄仕华当即披衣起床疾步来到急诊室。“老人胆囊刚出现炎症,如果在24小时内不进行手术,就要等炎症消除后才能手术,这样老人得多花不少住院治疗费。”想到这儿,庄仕华马上穿上手术服,连夜给王青进行了手术。
  


  去年初,家境贫困的维族老人帕依夏,从数千公里外农村来做胆结石手术。为保证手术安全,庄仕华决定先对她的严重糖尿病控制治疗,再做手术。
  几天过后,帕依夏和女儿误以为庄仕华在等她们“表示”,几次送“红包”,却都被拒绝了。情急之下,她女儿“扑通”跪在庄仕华面前。庄仕华解释了半天,她也不起来。无奈,庄仕华先收下了“红包”。
  帕依夏康复出院时,庄仕华将她们送到车站,把“红包”放在给她们买的食品兜里。
  帕依夏母女看到“红包”原封没动,跑下车退了车票又回到医院,一个病房一个病房地给住院患者讲:“庄医生是个好人、好医生啊!”
  2003年初,庄仕华走上院长岗位。为让边疆群众看得起病,庄仕华提出了对边疆百姓的46项承诺,要求医院所有药品和器械都从生产厂家直接进行招标,从根本上降低患者看病用药的成本。去年底,自治区医保局检查统计显示,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就诊患者的费用,与当地同级医院相比低40%,被评为“全国百姓诚信医院”。
  
  “病人只要有一分治愈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为此担再大的风险、吃再多苦也值得”
  
  2005年,庄仕华一连收到乌鲁木齐一位退休老工人李修竹寄来的4封求医信,恳求他为自己治病。
  庄仕华很快了解清楚老人的情况:李修竹患有严重的胆结石,到过多家医院求治,皆因她还患有二尖瓣重度狭窄关闭不全、心房纤颤、心功能IV级全心衰,身体极度虚弱无人敢为她手术。庄仕华心里明白,给这样的病人做胆囊手术,风险的确非常高,但不手术,一旦胆结石发作引发心脏病也会危及生命。
  “你已做了几万例手术都很成功,一旦这例失败了会影响你名声的。”医护人员劝他说。庄仕华态度坚决地表示:“病人只要有一分治愈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为此担再大的风险、吃再多苦也值得。”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庄仕华一面为老人调养身体,创造手术条件,一面又几次召集肝胆科、麻醉科和心内科专家会诊,围绕手术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意外制定应急抢救措施。
  手术那天,庄仕华把有关专家请进手术室坐镇,将呼吸机、心电图等20多种抢救医疗器械搬到手术室。平时,庄仕华一台手术不过10分钟,这次,他花费了两个多小时,才取出结石。
  就在大家松一口气时,老人突然出现心衰,呼吸骤停、心脏停跳……经过近3个小时紧张抢救,老人终于从死亡线上被拉了回来。当庄仕华走下手术台时,他脚上的布鞋都被汗水打湿了。
  翻开记录庄仕华手术的档案,经他救治的病人上有年逾九旬的老者,下有5岁的幼童,无论多困难多麻烦,庄仕华总是千方百计治疗,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2006年3月,一名艾滋病患者找到庄仕华,希望能给他做结石手术。
  听说要给艾滋病患者做手术,当时医护人员几乎都不理解:“这要是让大家知道了,以后还有谁敢到我们医院来?”庄仕华却语重心长地说:“这样的患者本身就很痛苦,如果我们推托不治,就会给他带来更大痛苦,甚至会失去生活信心。”
  在给医护人员讲了一堂艾滋病防护知识课后,庄仕华把这个病人单独安排在一间病房,专门为他购置一套手术器械,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给他做了手术。
  两年前一个上午,庄仕华正在查房,突然接到门卫打来的电话:有个病人要请庄院长到大门外给她看病。
  跟随庄仕华往门口赶的护士长于晓萍边走边念叨:“哪有这么怪的病人,到了门口不进来,非让院长到门外来看。”
  “病人到了院门口不进来,一定有她的难处。”庄仕华说。
  原来,这位从甘肃玉门赶来治病的老人刘文兰天生一副过敏体质,对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高度过敏,就是用过这类药物的人从身边走过,也会产生过敏反应。老人患胆结石病7年,去过多家医院想做手术,因身体对抗生素高度过敏,都没做成。
  听了老人的讲述,庄仕华当场答应给她手术。
  胆石好取,过敏难办。庄仕华指派有关人员,将远离病区的一间空房彻底打扫消毒,给刘文兰设置了一间特别病房,并指定一名护士专门护理。
  手术那天,庄仕华在刘文兰病房里搭起手术台,成功地给她做了手术。
  1粒、2粒、3粒……整整1500粒。刘文兰和医护人员一齐数着从胆囊里取出的结石,再也控制不住感激的泪水:“庄医生,我这么麻烦的病人你都给治,你真是尽心尽意为咱老百姓治病的好医生啊!”
  这些年来,庄仕华经常到缺医少药的牧区义诊,足迹几乎踏遍大漠戈壁,行程达28万多公里。那次,他到距医院20公里的板房沟镇义诊快要结束时,村长对庄仕华说:“后山沟阿黑娅老人,常年有病卧床……”
  月光洒在崎岖的山路上,庄仕华带领两名医务人员深一脚浅一脚,走了半个多小时来到阿黑娅家,只见老人蜷缩在黑乎乎的毛毯里,蓬乱的头发下露出一张蜡黄的脸……
  “大娘,我们是武警医院的医生,给你看病来了。”庄仕华边说边将阿黑娅扶坐起来。体温40℃,血压180/130,患有重感冒、哮喘、高血压……庄仕华一边指挥医护人员给老人服药打针,一边听老人诉说着家中的不幸。
  阿黑娅丈夫早年因车祸去世,她辛苦把3个孩子拉扯成人。没想到,两个儿子先后得重病去世。现在,她和小儿子艾孜哈领着3个孙子一起生活。连续的灾祸和生活的贫困使小儿子艾孜哈产生了与社会对立的情绪,常常酗酒。
  为了帮助这个不幸的少数民族家庭摆脱困境,庄仕华一连几天派医护人员上门为阿黑娅老人打针送药,还自费给艾孜哈买来《农村实用技术手册》、《绵羊养殖防病知识》等书籍,鼓励他承包了50多亩牧场。如今,阿黑娅一家已渐渐走出困境。
  
  “每个病人连着一个家庭,每个家庭连着社会;我们多治一个病人,民族就增进一分团结,边疆就多一分稳定,社会就多一分和谐。”
  
  庄仕华在为各族群众看病治病同时,始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化解各种矛盾,为党和政府分忧。
  2005年12月6日上午,维吾尔族妇女哈力旦被120急救车送进武警新疆总队医院。
  原来,哈力旦在一家私人医院做手术失败,病情危急。哈力旦的丈夫亚森·买买提冲动地拔出刀子叫喊道:“我妻子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就和你们拼了。”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场面,庄仕华一面安抚病人家属,一面组织抢救。
  4个多小时急救,哈力旦得救了。
  第二天,庄仕华一早就到哈力旦的病房查房,护士告诉他亚森·买买提正在做礼拜。庄仕华马上停下脚步,静静等在门外。
  下午,庄仕华就给哈力旦调整到一个单人病房,对亚森·买买提说:“在这里你可以静心做礼拜。”
  12月24日是维吾尔族的古尔邦节。庄仕华提前从民族餐厅订好饭菜,送到哈力旦病房。亚森·买买提看到病房里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彻底消除了对立情绪,他特意给女儿起了个汉语名字——“甜甜”,让女儿认庄仕华这个部队汉族医生做“阿达”(维语:爸爸)。
  2004年初冬,在建筑工地干活的民工黄新胆结石发作,几次找包工头要工钱治病都被拒绝。
  一天清晨,黄新病痛发作昏迷被送到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工友们担心没钱医院不收,对庄仕华说:“求你先给他治病,费用我们回去找包工头讨,不给钱就要他的命!”
  “病人我们治,费用不着急,你们可要依法办事,千万别干傻事……”庄仕华反复安抚说。
  在黄新住院的几天里,庄仕华一会儿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一会儿又找建筑公司负责人。妻子见此说:“你当医生只管治病好了,这些闲事你管得了吗?”庄仕华诙谐地说:“穿这身橄榄绿是干什么的?维护边疆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咱的责任。”
  通过庄仕华多次调解,矛盾得到及时化解。主动前来接黄新出院的包工头惭愧地对庄仕华说:“幸亏你收下小黄,不然,还不知道会出什么大事,今后我决不会拖欠他们的工资。”
  
  “医生的时间是属于病人的,为了帮更多群众摆脱病痛的折磨,付出再多也是应当的。”
  
  一头小石牛摆放在庄仕华的办公桌上。它那俯首耕耘的姿态,就是庄仕华的人生写照。
  2003年夏天,蒙古族青年明杰到乌鲁木齐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可上班没几天,胆结石病突然发作,住进了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当时医院等着手术的人很多。
  看到这些,明杰十分着急。他想,明天再轮不上手术,就忍痛放弃治疗。
  “今天你准备做手术。”第二天,当护士一大早告诉明杰时,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原来,庄仕华从医生那里听到明杰的情况后,特地为他增加一台手术。
  手术后,明杰大便排不出来,庄仕华找来石蜡油给他通便,明杰说啥也不让。
  “你是患者,我是医生,在医院你就得听我的。”见石蜡油通便效果不好,庄仕华就用手一点点往外抠……
  在庄仕华悉心照料下,明杰身体很快痊愈了,可心里却始终无法平静:一个院长、有名的肝胆专家,亲自给一个打工的抠大便,这是什么待遇啊?明杰总想给庄仕华表示点什么。最后,擅长雕刻的他找来一块青石,用三天三夜雕成了一头小石牛,真诚地捧到庄仕华面前:“庄院长,这是我亲手为你刻的,你就像我们大草原上的牛,吃的是草,挤给我们患者的是奶。”一向不收礼的庄仕华破例收下了这件礼物。他把这看成是边疆各族群众对自己的期待。
  这些年来,庄仕华的确像一头牛,以精湛技术不知疲倦地为各族群众服务。由于等待他医治的患者多,除了重大节假日外,他几乎每天都要为患者做20多台手术,走上院长岗位后,依然如此。医护人员列出他每天的时间表:白天6个多小时手术、2个多小时处理院务工作,晚上3个多小时查房……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如此,遇上危重病人,他更是通宵达旦。
  去年4月30日,庄仕华安排了36台手术。
  当做完第28台手术后,庄仕华感到身体有些不适。护士长李枫见他额头直冒汗,说:“院长,剩下的手术留到明天做吧。”庄仕华想:不少病人是从千里之外赶来的,明天就是“五一”节了,手术不做完了,患者和家属都过不好节,就说:“还是接着做吧!”
  靠在椅子上稍作休息,庄仕华又走进手术室。当最后一台手术完成后,庄仕华只觉眼前一黑,当场晕倒在地……
  庄仕华苏醒后,妻子赛福琴埋怨说:“你这样干不要命了?”
  看着妻子担心的样子,庄仕华淡淡一笑:“没事,我只是迷糊了一下,看把你急成这个样子!”
  庄仕华常教育身边的医护人员:“医生的时间是属于病人的,为了帮更多群众摆脱病痛的折磨,付出再多也是应当的。”
  2002年7月,女儿庄岩考上四川泸州医学院,提出要庄仕华夫妻俩一齐送她上学。庄仕华高兴地答应了,并提前预订好了车票。
  就在庄仕华临行前两个小时,88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买力克胆结石症急性发作送到医院。见老人痛得几度昏迷,庄仕华知道这种年高病危的老人手术风险很大,他决定不去送女儿了,换上手术服就朝手术室走去。
  买力克手术后,庄仕华又守护了三个整夜。出院那天,老人高兴地叫来全家用维吾尔族特有的礼节,真诚地向庄仕华行礼致谢。老人一家带着灿烂的笑容离开医院。可庄仕华的女儿却带着满肚子不高兴去大学报到了。因为怨恨爸爸失信,庄岩连续两年赌气不给庄仕华写一封信。2005年秋天,庄仕华突然收到女儿的来信,信中说:“爸爸,我正在泸州人民医院实习,这些日子我深刻体会到一名医生的神圣和责任,也终于理解你当初为什么没兑现承诺,请原谅我……”
  庄仕华眼圈一红,开心地笑了……
其他文献
张力,国际著名的发明家、优秀企业家和教育家,是一位在发明界、商界、教育界、医学保健业等领域都很成功的传奇人物。     青年时就热衷发明创造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国家级课题科研攻关组的5年工作与实践中,形成了对科学的独特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勤于思考和动手的张力在当时就有很多科研成果,如1977年他发明的数字式函数信号发生器是世界上第一台频率合成式数字信号发生器,其信号失真精度高达0
期刊
刘海翰,上海中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祖籍福建省周宁县,一位实干家和企业家,上世纪70年代来到安徽宁国县参加工作,从工人、技术员、组长、厂长,一步步做到总经理职务,在安徽一干就是近30年,江淮大地留下了刘海翰挥洒的汗水和火红的热血青春。  当年的著名企业安徽日泉集团便是刘海翰任总裁。日泉集团是1996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跨省、市的集团企业。当时日泉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研究太阳能发电项目的企业
期刊
1979年,年仅16岁的李银祥凭着自己的天赋和勤奋,以优异的成绩从一所农村中学考入了北京工业学院,在全校参加高考的同学当中,比第二名高出一百多分,高出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十多分。  从大学四年级开始,李银祥就下决心要把自己造就成一位多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人才。他开始利用所有的时间如饥似渴地自学不同领域的科学知识。为了挤出更多的学习时间,他给自己规定:不看电视、不逛街。此后他真的连续五年连春节晚会这样的
期刊
阴差阳错的毕业分配,参与和引领了我国早期电子出版研究      1970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殷步九在那个极左思潮的年代,被阴差阳错地分配到了北京新华印刷厂。殷步九将清华大学基础课教研组、自动化系、精密仪器系的教授、讲师们带到渴望知识的工人师傅身边,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运动。1972年他被推荐担任了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推广研究“直接法”的助手,取得了数十项成果。刚刚分配工作不久的殷步
期刊
各位朋友、各位先生、各位同学:  大家好!  非常高兴,在这个偶然的不期而遇的难得聚会中,站在这个神圣的讲台上和大家交流艺术、交流人生的感悟,这将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件幸事。我想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多彩的,都是充满着无尽的欢乐、哀愁和永远不能实现或得以实现的梦想,把这欢乐、这哀愁、这梦想变成一支动听的歌唱出来便是艺术,便是诗,便是一幅画。现代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最本质、最深刻的感情,都是最早并最多地集
期刊
李勃达,中国女性健康事业“怒海”的领航人,中国民间女性健康事业的先驱之一。自从2002年始,投身于健康事业,他奋斗、他呐喊、他勇猛前进、他艰苦卓绝……五年如一日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女性健康知识,领导女性健康事业,缔造中国女性健康产业里的一段神话。  出身军旅的他,转业后一直在寻找人生事业和奉献机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注意到了正在萌芽发展的女性健康事业。于是,在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李勃达依然投身到这个崇高
期刊
何贻信,深圳市燕加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1964年出生于四川,1987年获重庆大学计算机专业学士学位,目前在读清华大学EMBA。  何贻信先生于1997年创办深圳市燕加隆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业务是钻井设备的进口贸易。2002是燕加隆公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何贻信先生赴欧美等国家考察,以其敏锐的商业洞察力和判断力,分析国外广阔的建材市场,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燕加隆公司的主营方向转化为建材出口。
期刊
投资1.45亿,造林13.6万亩,贯穿益阳、长沙、岳阳的五个县(市、区),使洞庭湖南岸百里长堤的垸外荒芜湖洲变绿,一跃成为湖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为民造福、为国分忧的竟是一位四十刚出头,创业才四年的农民企业家——益阳森华林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资阳区人大代表何运才。  何运才,生于沅江市子母城乡,是个喝着洞庭湖水长大的农民后代,自幼跟父辈劳作,深知农民的辛劳,当他一次次目睹和经历了洞庭湖洪涝灾
期刊
振兴铅业是王正恩同志的愿景,他以超越自我、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追求民族工业发展的卓越,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王正恩—— 一个普通的牧羊人,1980年步入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先后担任云南省红河州沙甸电冶厂、沙甸贵金属厂、沙甸有色化工公司厂长、经理,成为沙甸回族地区铅冶炼行业德高望重的代表人物。2000年进入红河州振兴铅业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经理。  个旧市被称为锡都,沙甸区是铅的故乡。
期刊
绿色是生命的本色,绿色孕育了生命。自2002年周卫兵总经理创建九康科技公司以来,一心扑在绿色环保,楝树培育,楝树生物农药,楝树生物能源,楝树生物肥料及其楝树产业化项目的研究开发上。他凭着一种对事业不懈的追求和艰苦创业精神,以开拓创新的理念,务实进取的作风,睿智过人的思路,逢先必争的勇气,绘就了九康公司宏伟蓝图,圆了他一个又一个绿色的梦。  周卫兵是南京九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南京九康生物科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