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让“生成”更精彩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执教《圆的周长》公开课, 课前没有布置学生预习,只是告知了第二天的教学内容。以下是第一遍试上的教学片段:
  片段一: 导入课题
  课件呈现小白兔和小灰兔赛跑图。师: 小白兔沿正方形的路线跑一圈, 小灰兔沿圆形的路线跑一圈。谁跑的路程长一些?生: 我觉得是小白兔。师: 目测是一种方法, 但它有误差, 你们能不能想一个更好的办法来求出它们跑的路线的长短?生: 只要求出正方形和圆形的各自周长, 就可以比较长短!师: 很好, 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生: 边长×4。师: 那么求圆的周长, 你们学过吗?生: 没有, 但我知道, 圆的周长= 直径×圆周率【这时, 我“傻” 了, 本想自然地引出研究“圆的周长” 的课题, 而该学生连知识的结论都“倒” 出来了。】
  片段二: 测量圆的周长
  师让学生利用桌面上提供的材料, 小组合作测量壹元硬币和伍角硬币的周长, 记录在表中。学生汇报测量方法, 并比较各种测量方法。师: 出示一端拴有小球的线, 手握另一端将小球旋转一周, 问: 这个圆形的周长, 你们还能用刚才的这些方法测量吗?生1: 我能, 只要量出你甩的这根线的长度, 再×2×3.14, 就可以求出。【我再次愣住了, 一切给学生搅混了, 教案再执行不下去了。】
  从以上情况来看, 部分学生经过预习或者平时的数学阅读, 已经知道了圆周率的相关知识, 并会进行简单的运用。而绝大部分学生没有预习, 对圆周率不甚了解。预习过学生的“生成” 影响了正常的教学。针对这一现状, 我决定在全班进行有组织的预习, 看看效果如何。
  我拟了预习提纲如下:什么是圆的周长?
  (2) 圆的周长是怎么测量的, 找好工具操作一下, 你量到的圆形物体的周长是( ), 直径是( ), 周长除以直径的商是( )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3) 什么是圆周率, 字母怎么表示? 查找有关圆周率的知识。
  (4) 圆的周长公式是怎样的? 如何用字母表示?
  (5) 自学后你还存在什么问题? 把你的问题写下来!
  预习后教学实录:
  师: 今天, 我们学习《圆的周长》, 昨天请大家预习了这一内容, 通过预习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还有什么问题?
  生1: 我知道圆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直径越长, 圆就越大。(板: 圆的大小与直径有关。)
  生2: 我知道测量圆的周长时可以用线绕一圈, 量它的长度。也可以把圆片放在直尺上滚动一周, 量出它的长度。(板: 量圆周长的方法)
  生3: 我知道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 倍多一些。
  生4: 我知道了圆周率是一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直径的商都是一个固定的数, 用字母仔表示, 仔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板: 圆周率)
  生5: 我知道圆周率是祖冲之发现的, 我可以背出小数点后面十几位呢, 计算时一般取它的近似值3.14。
  生6: 我知道计算圆的周长公式是C=仔d 或C=2仔r。(板: 公式)……
  师: 同学们真了不起, 一下子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圆周长的知识, 在预习中还存在什么问题呢?
  生1: 上一课我们知道圆的半径长短决定圆的大小, 所以我不通过滚圆片就可以推想直径也决定圆的大小, 这个想法正确吗?
  生2: 有没有测量圆的周长的工具?
  生3: 圆的周长计算在生活中什么时候用?
  生4: 除了书上介绍的两种方法外, 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5: 为什么我在测量时总是得不到3 倍多一些?……
  师: 同学们通过预习, 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 真了不起, 接下来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本课的研究。
  在接下去的过程中教师重点放在探索圆的周长的操作、验证的过程中, 学生在操作中解决了心中一个个的疑问。在量圆的周长时学生还想出了把圆片对折3 次, 只需量出一段圆弧的长度, 再乘以8, 也可量出圆的周长的好办法。
  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另一个核心目标是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定位在让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 理解圆周率的含义, 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 初步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上。
  教学中我把学习活动的起点建立在学生的预习的基础上, 让学生大胆地说, 而教师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验证、帮助理解计算公式、探究为何这样计算的原因上来, 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 就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主动地建构知识。
  从表面上看, 预习将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 似乎与“减负” 背道而驰。但从长远看, 一旦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 学生反而会学得主动, 学得轻松。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预习的目标,教给预习的方法, 让预习成为课堂精彩产生的前奏。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机械CAD》课程改革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 采用项目驱动、“教、学、做” 一体化教学模式是达到本课程职业能力目标的有效途径。本文对课程改革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进行探讨与介绍。  【关键词】机械CAD 课程教学 改革 实践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完成各种设计任务, 并为产品后序加工、技术文件管
去年笔者申请美国高校,有机会对美国高考作文进行了深入的了解,感触颇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的教育制度虽然和中国有较大差异,但通过中美高考作文之比较,我们可以管窥蠡测出两者教育的思想、理念的不同,从而引发思考和启迪。  启迪一: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可以准确反映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美国高校对申请学生的写作能力主要通过两方面来考核考查:一是申请文章,二是SAT写作。申请文章是开卷式,规定内容
【摘要】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创新协作精神, 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才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呢? 笔者认为, 只有让学生动起来, 让课堂活起来," 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课堂
【摘要】本文从内容与结构两个方面入手, 对两部经典各自所展现的社会历史风貌进行一般性分析比较, 认为两者的内容有着许多重叠或交叉部分。此外, 对两者差别最大的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 同时揭示了形成这些差异的历史原因。    《诗经》与《荷马史诗》的内容均十分丰富, 它们以百科全书式的宏伟气势, 不同的行文结构方式, 为读者展示了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 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诗经
一、一般资料  人口学资料:  刘某, 女, 21 岁, 某大学2 年级学生。独生子女, 身高160cm 左右, 体型匀称, 相貌端庄,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家族遗传史。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出生在一个父母恩爱的城市家庭, 是一个乖巧可爱的孩子。父母对她比较娇惯, 同时对她学习上要求很严格。中学阶段, 班里有同学早恋, 但是她认为谈恋爱影响学习, 一心放在学习上。高考时发挥不够理想, 没
所谓有效教学, 指在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中, 通过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得到很好发展。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来说, 有效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课时内, 师生双方密切配合, 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积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  记得有一次在机房上信息课, 刚上五分钟左右突然停电了, 打电话问了下学校的电工师傅, 说学
无可回避的现实    梁六伯,75岁,是广西桂南一个县份的农民,这两天一直为90块钱发愁:小儿子和媳妇外出打工了,半年多没寄钱回来;小孙子这两天打预防针需要90元,可给了这90元,这个月的菜钱怎么办呢?大儿子也外出打工了,陆续会寄点钱回来,可他的两个小孩也在六公这里吃住,不能不让孩子吃菜啊!  让六伯更头疼的是,大孙女已经12岁了,慢慢出落成姑娘模样了,可野得不得了,一天里东蹦西跳、上树掏鸟,管也
教学反思是一种完全自主化的东西, 有感则反思, 无感则无需思。它不应该是一种任务, 而是一个习惯。它没有固定的格式, 文字也可长可短。比如写一两句话或写成教学心得, 或写成日常札记都可以。只要内容集中具体,有思可循即可, 不必把一般的教学过程统统写进去。关于物理课堂教学反思,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写自己的教学亮点  例如: “关于比热容的教学” 是初中物理的一大难点,在教学中概念比较抽象,
【摘要】师生沟通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课, 沟通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 特别是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更是如此, 不同的沟通途径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    读了《师生沟通的艺术》, 体会到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是一门深奥的艺术课, 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 对我以后当班主任有很多的启发和帮助。本书融合了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 运用通俗、朴素的语言阐述了师生之间有效沟通的基本理论, 就师生之间最常见
【摘要】在中小学教育中,学科课程是学生受教育最普遍的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将以教材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将规范的统一性转变为选择的多样性、将维持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而使创造性的“教”成为开发和释放人创造潜能的发动机,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课程 创造教育    用哲学的眼光看教育,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让受教育者知道世界是什么样的,成为一个有知识、尊重客观的人;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