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考中的最值命题,把握课堂上的教学方向

来源 :中学数学: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ri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20年江苏各地市的中考数学试卷来看,其中涉及几何最值问题的试题屡见不鲜.因此帮助学生诠释几何最值试题成为教学备考的热点.从命题特征不难看出,这类试题不仅涉及平面几何的基础知识,还涵盖几何图形的性质、平面直角坐标系,甚至应用到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等知识内容.
其他文献
数学的对称美源于生活的美,也基于数学本身的规律性 .对称之所以被认为美,是人类对美的主观感受,对称形成的整齐性让人类感受到美的愉悦 .点关于直线对称是一种轴对称,点关于
期刊
一、试题研究rn(2020年江苏卷)甲口袋中装有2个黑球和1个白球,乙口袋中装有3个白球 .现从甲、乙两口袋中各任取一个球交换放入另一口袋,重复 n次这样的操作,记甲口袋中黑球个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界定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统计与概率”是其中之一,该方面的主要内容包括“抽样与数据分析”和“事件的概率”两部分.这些知识是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用随机的观点理解世界的唯一“载体”,学生在学习这方面知识的同时,能进一步加深对《课标》提出的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等核心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不断提高在面对不确定情境或大量数据时,迅速做出合理决策的能力.数学实验是学习本部分内容的重要方式.
2017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并将数学建模素养纳入此中.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思考问题,用数学的语言表达问题,数学建模作为联系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纽带,强调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升数学思维.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数学教材的编写更加注重知识的来源和意义,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知识为什么要学以及如何用。
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是沟通代数与几何的工具.纵观近几年浙江高考数学试题中向量题,可以看出浙江高考向量题,试题形式新颖,多年来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命题视角和方式.这些试题无论从形上看还是从数上看都能求解,但在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中,时间有限且心情紧张情况下,许多高三学生对向量的解题没有入门。
在重视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现代化教育背景下,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学生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常忽略学生运算能力的训练.运算是数学学习的重要过程,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既是操作能力的体现,又是数学思维能力的表现.本文从学生运算能力的现状和培养措施等方面谈一些思考.
学习数学,要在掌握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这些知识在新问题情境中的创新应用,活学才能活用.创新题是初中数学中思维含量较高的一类题,尤其在题型设计上,特别注重创设新的问题情境综合考查学生的计算、说理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创新题没有固定的解题方法,也不常见,所以很多学生觉得难,但只要我们掌握基础知识,仔细分析题意,将问题转化为我们学过的知识,就可根据知识脉络解题.下面举例予以说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准确理解所要探究内容的数学本质,紧紧围绕所要探究问题的核心知识和主干问题的生成与发展,合理、有效地设计好指向数学本质的问题链、生长节.基于此,下面以苏科版义务教育教材九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第3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围绕“创设意识唤醒,营造思维必然”这一生长课堂教学主题,以选择好唤醒材料、把握好教学价值、发展好学生思维能力为立意,来开展
一、问题由来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育杂志的编辑,笔者在一次审稿中,看到了如下所描述的一个教学片段:在“因式分解”这一章节的复习课上,教师设置了一道选择题作为例题:有5张边长为2的正方形纸片,4张边长分别为2和3的矩形纸片,6张边长为3的正方形纸片,从中取出若干张纸片,且每种纸片至少取1张.
在开展全员素质教学的背景下,为了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追求课堂教学利益的最大化,很多教育工作者开始纷纷探究设计一些新的教学方法.“问题链”教学模式的出现,体现了当代教育注重“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在课堂上设置多元化的数学问题,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自由、拓展、互动的学习氛围,可以更有效地激发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此,本文选取北师大版教材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为例,谈一谈自己对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问题链来构建高效课堂的一些看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