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一组织匹配视角下高职院校教师创新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来源 :高校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klwoyaos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院校“双高”建设的有效推进离不开教师的创新行为.本研究通过对265名高职院校教师的问卷调查,分别采用多元回归和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分析P-O匹配对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致性匹配和要求-能力匹配对创新行为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且自我决定感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需求-供给匹配对创新行为无显著影响,但通过自我决定感产生间接影响.高职称和高一致性匹配组合可促发创新行为,要求-能力匹配是推动创新行为的核心动力,外部激励可转化为内部动机.高职院校应从教师和学校一致性匹配角度制定“双高”建设目标和任务;从要求-能力匹配角度合理分解“双高”建设任务;从需求-供给匹配角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双高”建设绩效管理机制;转变单线管理思维,从组合角度优化创新行为激励方式.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大学教师角色定位提供了契机。技术整合理论为大学教师审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提供了视角,大学教师通过建构经典的技术整合模型——TPACK模型完成“模型要素角色定位角色实现”过程,帮助自身实现技术掌握到艺术生成的升华,成长为智慧型教师。大学教师可围绕TPACK模型的三个核心要素进行动态实践,以信息数据应用的探索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及时反馈的合作者、智能教育建设的服务者、技术双重属性的反思者等为角色进行定位,并以提升先行探索意识、强化过程引导能力、提高互动合作水平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大学治理需要在智能技术的全面渗透下实现个体、组织与制度的深度融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技术形态的变迁最终决定着大学治理形态的变革;技术发展的“一切皆可数据化”趋势表明技术智能性与治理科学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数据治理、规则治理和程序智能将成为未来大学治理的主要形态。未来大学治理在个体层面,要通过提高个体的信息化素养和人机竞合能力,全面提升大学治理团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在组织层面,要加大对院校数据的价值挖掘与整合力度,努力将各种数据用起来,充分
大众文化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以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信息媒介)为介质大批量商业化生产运作、具有消费娱乐倾向的基本文化样态。具有属性商品化、传播媒介化、制作标准化、审美日常化、形式娱乐化、趣味时尚化等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价值观生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对其他价值观起着规范、引领作用的价值观。主导是指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具有导向、规范、引领、引导等功能。大众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机理是指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原理、原则、方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
美术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责任。她丰富学生情感、积淀文化修养、发展感知、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培养充满个性,灵动、活泼的独特个体,这就是美术课堂“
因《史记》名声大于《汉书》,而《汉书》久被搁置,尤其像《苏武传》这样的名篇,宣传爱国精神之佳作,亦受到冷落。然《苏武传》所刻画的著名外交家苏武形象,一身凛然正气,面对磨难不忘祖国,爱国精神影响深远,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展现苏武的鲜明形象,《苏武传》可谓独具匠心,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精彩的对话描写、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在党”命题呈现为一系列丰富的子命题。思政课充分挖掘与整合课程教材体系中“关键在党”命题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对于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至关重要。“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是随意融入,而是要精当管用。
在伟大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问题进行深刻探索,指出调查研究是认识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并深入到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思考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从中形成中国革命的策略和战略,形成适合中国革命斗争的总体实践方式。在中国革命伟大实践中运用实践方式形成中国共产党人变革现实的实践逻辑,而后把变革现实逻辑上升到世界观的实践哲学视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基本弄清人类社会的实践规律。
战国时期,我国的漆工艺达到了第一个发展高峰,其中楚地漆器作为翘楚,留下了大量精美的漆器艺术品,其创造的丰富灿烂的艺术是给后世留下的宝贵财富。以战国楚地漆器纹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纹样结构和图案规律等的分析论述,揭示了战国楚地漆器纹样的秩序美感与形式美感。
N.凯瑟琳·海耶斯是是一位当代文学理论家,在三十余年的学术历程中,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数字人文、比较媒介、美国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等领域,既有基于现代社会情境与新的知识因素的理论性探索,也包括文学实践层面上的具体研究。海耶斯始终关注技术与人文的关系,并由此构建其后人类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探讨海耶斯后人类主义文学理论的内涵,需要从其文理兼备的知识背景出发,关注其学术研究历程中的跨学科轨迹。同时需要从海耶斯对“数字”与“人文”及其关系的阐发,来理解海耶斯从比较媒介与技术认知的视角对后人类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并
《禹贡》历来被视作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源头,其内容不仅与九州疆域划分、山川河流疏导等有关,而且还有许多关于各区域所出物产的记载,反映了先秦时期的自然生态与政治文明。先秦时期的九州贡赋是一种政治理想,是对当时松散城邦关系与物质交换的放大。与先秦史地文献中所载名物比较,不但可以发现中国早期贡赋的形态,还可以探讨《禹贡》经文出现的大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