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变革现实”的实践逻辑生成

来源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g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伟大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问题进行深刻探索,指出调查研究是认识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并深入到群众的现实生活之中思考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关系,从中形成中国革命的策略和战略,形成适合中国革命斗争的总体实践方式。在中国革命伟大实践中运用实践方式形成中国共产党人变革现实的实践逻辑,而后把变革现实逻辑上升到世界观的实践哲学视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已经基本弄清人类社会的实践规律。
其他文献
从教师感知角度出发,大学组织公平是教师群体对大学组织资源分配结果公平与程序公平的协同认可的有机统一。大学组织公平能够建立起教师的信任,促进教师产生积极组织行为并提升大学的组织效能。大学教师追求组织公平的动因是资源稀缺和关系模糊带来的不确定性,而实现组织公平的逻辑是通过对不确定性进行管理来获取资源和实现自我价值。基于此,在组织公平实践过程中,大学需要在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的基础上嵌入基于资源的公平、基于关系的公平与基于可行能力的公平,并以教师共同价值观、心理区隔化和差异化评价为基点建立起网络式的公平互动规则。
传统情育,狭义层面可与《诗》教意涵相通,其育人路径体现为显情愫、尚德能、崇和合。网络思政教育情育主旨不明显、网络思政教育情育规约不突出是当今青年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情育之困,这需要传统情育在育情教旨深入化,育情理路多元化,育情方法统筹化中为网络思政教育全向赋能。
本研究从系统论角度厘清高等教育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子系统内嵌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大系统,且发挥着枢纽的作用,助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向更高能级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受到层次、学科专业、类型和区域结构体系不相匹配,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力不足,教育对外开放有待加强,教育治理水平不相适应等现实短板的掣肘。未来,高等教育应通过坚定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供给体系适配性,强化创新与转化能力,提升对外开放能级,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路径全面深度融入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有关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创业绩效关系的研究文献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数量,但相关实证研究结论并不一致,这就需要通过元分析来寻求一般性的结论。本研究基于2010—2020年期间国内24项研究的5868个样本对社会网络与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元分析,并分析了取样地区、创业绩效测量方法等5个变量的调节作用。元分析结果显示:社会网络对大学生创业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网络规模和网络强度均对大学生创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取样地区、文献发表时间和创业绩效测量方法可以显著调节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大学生创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为大学教师角色定位提供了契机。技术整合理论为大学教师审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技术应用提供了视角,大学教师通过建构经典的技术整合模型——TPACK模型完成“模型要素角色定位角色实现”过程,帮助自身实现技术掌握到艺术生成的升华,成长为智慧型教师。大学教师可围绕TPACK模型的三个核心要素进行动态实践,以信息数据应用的探索者、学生健康成长的引导者、及时反馈的合作者、智能教育建设的服务者、技术双重属性的反思者等为角色进行定位,并以提升先行探索意识、强化过程引导能力、提高互动合作水平
在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兴智能技术的影响下,大学治理需要在智能技术的全面渗透下实现个体、组织与制度的深度融合。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看,技术形态的变迁最终决定着大学治理形态的变革;技术发展的“一切皆可数据化”趋势表明技术智能性与治理科学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数据治理、规则治理和程序智能将成为未来大学治理的主要形态。未来大学治理在个体层面,要通过提高个体的信息化素养和人机竞合能力,全面提升大学治理团队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在组织层面,要加大对院校数据的价值挖掘与整合力度,努力将各种数据用起来,充分
大众文化是指全球化背景下兴起于当代都市,与工业化生产密切相关,以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信息媒介)为介质大批量商业化生产运作、具有消费娱乐倾向的基本文化样态。具有属性商品化、传播媒介化、制作标准化、审美日常化、形式娱乐化、趣味时尚化等是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价值观生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对其他价值观起着规范、引领作用的价值观。主导是指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主导作用,具有导向、规范、引领、引导等功能。大众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机理是指价值观发挥主导作用的基本原理、原则、方式,从宏观、中观、微观三
美术课堂承担着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责任。她丰富学生情感、积淀文化修养、发展感知、实践、创新等多种能力,培养充满个性,灵动、活泼的独特个体,这就是美术课堂“
因《史记》名声大于《汉书》,而《汉书》久被搁置,尤其像《苏武传》这样的名篇,宣传爱国精神之佳作,亦受到冷落。然《苏武传》所刻画的著名外交家苏武形象,一身凛然正气,面对磨难不忘祖国,爱国精神影响深远,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展现苏武的鲜明形象,《苏武传》可谓独具匠心,文章巧妙的结构安排、精彩的对话描写、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等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在党”命题呈现为一系列丰富的子命题。思政课充分挖掘与整合课程教材体系中“关键在党”命题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对于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实现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任务至关重要。“关键在党”命题融入高校思政课不是随意融入,而是要精当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