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语文课堂活动的应然追求

来源 :中学语文·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ing008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要素脱靶、问题断裂、孤“文”自赏无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破解这些问题,需要以“结构化”的理念对课堂活动进行重构。学习活动结构化,需要指向关键概念,着一“准”字;调用恰切资源,着一“活”字;联结真实情境,着一“用”字。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具有连贯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关键词 结构化;学习活动;关键概念;学习资源;语言运用
  学习活动是推进语文课堂的重要载体,其功能是多元的:既暗含着教师的教学目标,又联结起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时还融入评价的标准。学习活动的更迭与转换,本质上就是学生的學习进阶之旅。科学的活动设计,能引导学生从建构语言走向运用语言,从低阶思维迈向高阶思维,从审美鉴赏走向审美创造,从文化理解迈向文化传承。那么该如何设计出合宜的课堂活动?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来看看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当前语文学习活动的典型问题
  在一线的教学中,有不少课堂活动存在某些共性的问题,有碍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要素脱靶。比如,教《植树的牧羊人》,让学生重点“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叙事效果”,而此时学生对小说文体尚没有系统的学习;教《纪念白求恩》,发动学生找论点、论据、论证,可是议论文的文体特征并非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教《猫》,不顾其小说的文体特性,走向了散文的抒情讨论……这些学习活动的问题在于教学要素脱靶。此类活动设计,不仅背离了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而且逆转了学生的认知进程,甚至给学生带来认知的混乱,是不可取的。
  问题断裂。比如一位老师在《狼》的教学设计中,第二个学习活动是“品读词句,把握形象”,下设了五个子问题,分别指向“描写狼的动作、神态的词语或句子”“有意味的虚词”“拉长屠户痛苦的好处”“以狼的口吻来讲述对峙场面”“狼‘目似瞑,意暇甚’的动机”。此活动之下的五个子问题之间没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存在逻辑断裂,不利于学生发展思维的深刻性。这种断裂式的碎问,在当前的课堂活动中仍然广泛存在。
  孤“文”自赏。很多课堂活动缺乏资源的支持。比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动物笑谈》时,设计了五个学习任务,分别是字词巩固、划分文章层次并梳理课文内容、难句解析、写法探究、主题探讨。这种单薄的孤“文”自赏,销蚀的不光是文本的特质,也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分析,也极易导致一系列的教学问题:对知识点进行机械式讲解、局限于文本内部的封闭式解读等。
  二、以结构化的理念观照学习活动
  前述的三种课堂活动,本质上都站在了“结构化”的对立面,走向了“非结构化”。脑科学的研究已经告诉我们,大脑捕获外界信息的效率,不仅取决于外界信息的刺激密度,更取决于这种刺激本身的结构方式。无序、孤立、散点、碎片的信息,无论其密度如何高,也很快会进入“遗忘地带”。因此,课堂活动的组织架构需要关注内在的逻辑关联、意义联结。只有保证学生亲历高度结构化的学习活动,才有可能使他们内隐的心理活动得以真正激发。
  对比“非结构化”,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具有连贯性、灵活性和实践性的特色。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常常围绕关键概念,给学生提供恰切的资源,使学生的学习既有纵向的挖掘,又有广度的延伸;结构化的学习活动,还常常把知识融合在真实情境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地反刍知识、运用知识,产生“主动的、有意的、真实的、协作的、建构的‘意义学习’”。结构化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准确理解、全面分析、质疑思辨、深度探究,对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灵活性是大有裨益的。以结构化的理念重构学习活动,当是课堂变革的应然追求。
  三、学习活动结构化的有效策略
  1.指向关键概念,着一“准”字
  (1)精准提取关键概念
  近一段时期以来,“大概念(big idea)”备受瞩目。然而,王荣生教授指出,“大概念”很容易让人曲解为“大观念”“大理念”“大思想”,极易让人不知所云。有鉴于此,笔者将“大概念”表述为“关键概念”。语文学习的关键概念是多元的,可以是一种具体的阅读策略、阅读方法,可以是文本的特质,可以是文体的规定性,可以是一种思维方式……总之,关键概念切中学科的肯綮。关键概念把握不准,就会造成要素脱靶。反之,如果能比较精准地提取出关键概念,就常常能提升课堂活动的连贯性,收到四两拨千斤的活动效果。比如很多整本书阅读课常常只见“单篇”,不见“整”书,一大原因在于教者没有准确提取关键概念,缺乏“整”合点。以《朝花夕拾》专题探究课为例,可以提取出“双重视角”(过去之我与当下之我)的关键概念,然后让学生结合整本书的阅读经验,从多角度探究小鲁迅的温馨回忆、大鲁迅的冷峻批判,从而建构起回忆性散文的阅读图式。这样的专题探究活动,让整本书的“整”字真正立了起来。
  (2)逐步分解关键概念
  关键概念“对孩子来说,往往是抽象的、毫无生气的”,“追求理解的设计是要求设计者又一次像孩子一样”看待关键概念。比如,《蚊子和狮子》的关键概念可以确定为“多角度理解寓意”,如果不对其进行分解,课堂上直接设计“解读寓意”的学习活动,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骤停,课堂立刻陷入沉寂。改进的策略是,对关键概念进行逐步的分解:以“理解寓意”为上位概念,继续分解出其他下位概念,如“理解寓意的具体角度”“寓意与情节本身密切关联”,然后,再把这些下位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活动,如:第一步,先让学生对不同的形象作出评析,以“用它真……啊,因为……”的句式对蚊子、狮子、蜘蛛进行分析;第二步,再让学生分别从三种动物的视角出发,小组讨论,探究不同的寓意,学生在活动中,自然实践了“多角度理解寓意”的阅读方法。此后,课堂再安排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删减、增加”的具体手段,重置情节,并仿照原文以“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的人”结尾,学生就能洞察到:寓意是与情节密切关联的。   2.调用恰切资源,着一“活”字
  (1)重视教材内部资源的二次开发
  结构化的学习活动离不开有意义资源的支持,而教材资源无疑是重要来源。不过,教材资源都是静态地刻印在纸张上。只有化静为动,才能成为结构化学习活动的一眼活水。二次开发教材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资源的开发,可能是对教材批注资源的创造性使用。比如,特级教师黄友芹执教的《女娲造人》,在感受“神性”这一活动中,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旁批二关注“说也奇怪”四字的作用,再让学生速读课文,把其他神奇的事情前也加上“说也奇怪”,并朗读给同桌听。黄老师把文本中一个不起眼的短语,活化为学生感受神话“神性”的重要支架。其灵动之处就源于将“有特殊意味”的词语引入了课堂活动之中。当然,这得益于对教材批注资源的二次开发。
  资源的开发,可能是对教材习题资源的再转化、再利用。比如,统编教材中,有不少篇目的习题都提供了矩阵的表格,以利于学生梳理文本重要信息。获取信息是后续对话文本的重要前提,这些表格可以转化为活动资源的有机部分。不过,使用不当,很有可能走向反面:异化为“找信息——对答案”的讲解习题课。因此,教材习题资源当以“结构化”的方式融入课堂活动:首先,基于关键概念,对表格进行必要的增删;其次,还必须基于表格,生成有价值的探究问题,为即将开启的下一个活动环节铺垫。
  资源的开发,还可能是对教材语文知识的“评价式”转化。比如,“写人要抓住特点”是七上第三单元写作的关键概念,教材也讲解了相关的写作知识。该如何处理这些静态的写作知识呢?首先,可以把知识转化为评价标准,和学生共同协商提取出两条核心评价标准:一是要抓住人物外貌的独特之处,展开具体描写,二是要注意把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件中去描写。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评价理念进行写作,写完后再在文末围绕评价标准,写一段“亮点自荐”。最后,小组内参照这种标准互评作文。这个流程,把原本“静置”的写作知识纳入到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活动体系中,使一系列的写作活动有了极高的关联度。
  (2)重视教材外部资源的引入
  在语文学习中,“语言风格”“创作手法”是一类比较抽象的关键概念。向学生百般讲解这类概念,并不能保证他们的语言敏感度、审美鉴赏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师的“讲解”可能只是缘木求鱼,徒劳无益。此时,课堂活动就不能孤立在一篇文本之内打转,而是要放出眼光,通过勾连外部资源,实现对关键概念的深度理解与运用。统编教材倡导“1+x”的阅读理念,应该也有这方面的考量。具体看,课堂活动中引入外部资源,可以有如下策略:
  以情感为原点,引入资源。比如,史铁生的文字常能在平静的叙述、朴实的细节中蕴含感人的力量。“细节之下的深沉情感”是《秋天的怀念》的关键概念。史铁生对于母亲的愧疚、怀念之情,也渗透在《我与地坛》中。不妨在课堂活动中引入该文本,让学生通过设计朗读方案、小组排练朗读、全班展示朗读的形式,把原本含蓄的情感可视化。如此,既拓展了阅读资源,还让学生对史铁生的语言风格产生真正的理解,甚至还有可能使学生对史铁生产生浓厚的了解欲,从而深入地阅读他的其他作品。
  以作家为原点,引入资源。比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语言清新明丽。在学生对诗歌有深度的理解后,再出示他的另外一篇奔放激昂的《天狗》,进行比读,不但能讓学生看到作家的另一种语言风格,还可以让学生明晰:作家的想象与特定的情思密切关联,而特定的情思会影响语言的风格。
  以主题为原点,引入资源。比如,在《白洋淀纪事》整本书阅读时,单看此书,学生很难理解教材中谈及的“诗体小说”内涵。如果以“战争”为主题,聚合《狼牙山五壮士》《我的战友邱少云》等作品,开展比较阅读活动。作品诗意化的场景描写、含蓄明净的语言风格,就能被学生精准地感知到。
  以整本书为原点,引入资源。比如在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后,再选择书中的其他一些经典故事,如《狐狸和乌鸦》《天文学家》《徒劳的寒鸦》,然后给学生只展示开头的“一小部分”,让学生进行续写,既能引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亲自创作的形式,深度理解寓言的关键概念——“蓄势”与“突转”的讽刺手法。
  以学生经验为原点,引入资源。“人物分析”是经常要涉及的一类课堂活动。倘若把学生经验转化为课堂资源,则可真正地与人物“交心”。比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可以让学生提前给人物绘制漫画。然后,在课堂中引入学生的杰作,开展“以文猜画”“以画解文”“文画互证”等多种学习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很深刻地意识到:与漫画相似,讽刺性作品也长于“夸张”手法。
  3.联结真实情境,着一“用”字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这也间接地启示我们,关键概念的学习要义在于“迁移运用”——即让学生在真实情境、真实任务中对关键概念产生持续的深度理解。“融知识于情境”,当是语文课堂活动“结构化”的一条明路。
  比如,“朗读”是贯穿七上一、二单元的关键概念。朗读策略,是典型的“实战性”知识。一个学生知道的朗读技巧再多,但是一读就露怯失准,也依旧是朗读的门外汉。该如何突破呢?杭州市夏衍初级中学的潘宁宁老师专门开设了《七年级上册一、二单元朗读策略整合教学》课例。她以“学校七年级即将举办‘朗读者’挑战赛”为真实情境,设置如下四个活动:
  [ ][编号][学习活动][活动指向][1][根据第一、二单元内容,自行整理朗读技巧][习得朗读知识][2][结合整理出的朗读技巧,拟定朗读评分表,并根据朗读评分表给三段学生朗读音频打分][以“评分”方式运用朗读知识][3][从音频内容中任选一段,小组修改朗读方案并展示][以“修改”方式运用朗读知识][4][小组研讨课前准备的朗读材料,进行组内排练、并全班展示,最后选出一组参年级“朗读者”比赛][以“排练”方式运用朗读知识]
  通过这个表格,可以看到:潘老师的课堂活动高度“结构化”,她以真实情境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精准的活动,让学生自主习得了“朗读”的相关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随后以“评分”“修改”“排练”等方式,多途径地促成“知识的运用”,带着学生参透了“朗读”的玄机。
  联结真实情境,从“运用知识”的视角重构课堂活动,是结构化的有效路径。理解了这一条结构化的策略,我们在面对“活动探究单元”“综合性学习”时,就会得心应手。这些实践性强的学习内容,同样需要联结真实情境,着眼于“用”。比如,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教学,可将“出一期校刊”作为真实情境,设置如下课堂活动:第一,阅读本单元新闻作品,获取关于新闻的相关写作知识;第二,结合校园采访中获得的素材,进行新闻写作,之后,小组互评互改;第三,各小组汇总新闻稿,制作校园专刊。
  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关键概念”“资源调用”“情境功能”三个维度,来探讨课堂活动结构化的各类组织策略。当然,课堂活动结构化的讨论远不止以上三个维度。随着教学的不断探索,课堂活动的“结构化”也会有更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
其他文献
摘 要 教师对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总体适应性较低,可以用“群文教学”的理念,比如以一篇精读课文带多篇同单元略读课文,以课内文本带动课外文本阅读,以课内文本带动鉴赏文章阅读等等方式,发挥教材编排优势,完善学生认知结构,掌握必备知识,且用“教考合一”的方式,倒逼师生用好新教材,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最大效能。   关键词 新教材;学习任务群;群文教学;教考合一  2017年教育部启动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编撰工
摘 要 学生在小说阅读训练中,会出现出“答不准”“答不全”“答不深”等问题,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便是思维层面的问题,而SOLO评价方法能够将内隐的思维水平外化为不同结构层次的学习成果,便于教者观察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思维水平。因此在小说阅读训练中,可以借助SOLO评价方法,通过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去寻找更科学的训练策略,以此来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能力,改进小说阅读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 SOLO评价;
摘 要 高中语文精雅教育,以传统艺术为文化原点,以现实生活为实践起点,以交际言语为生命基点,以人的发展为目标落点,采用属对寄意、赋诗言志和绘图生文、赏乐造语、演剧对话等方式,将旧有的对联、诗歌、绘画、音乐等经典艺术形式自然引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艺术沟通为主要路径的校园语文修习,在师生、生生及家校人际交往方面,构成一种同应试教育决然相抗的言语生命成长图式。其成图立意的实际修习、交往过程具有泽
摘 要 异质资源就是有瑕疵甚至有错误的助读资源。其教学价值是反向助读,即作为教学文本相关内容的反例进入课堂,引导学生通过比对和辨析,发现教学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或思想意涵的深邃,达成正确解读、深度解读的目标。本文从可用于反向助读的异质资源的类型入手,谈其反向助读价值及实现方式。   关键词 阅读教学;异质资源;反向助读  阅读教学需要运用助读资源,助读资源的运用需要语文教师主动构建和优化助读系统。
摘 要 《归园田居·其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于辞官彭泽县令、彻底归隐田园后的第六年,所创作的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篇融叙事、写景与抒情等手法于一炉,综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与语言之美、哲思之美于一体,以“返自然”为核心宗旨,绘无人之景,抒“有我”之情,营真璞之境,此诗中情景交融之自然、情理融汇之巧妙,在他诗中难以寻得。   关键词 《归园田居·其一》;自然之境;有我之境;人生之境  《归园田居·其一》作
摘 要 课堂教学如果要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老师应当在深读文本上做足功夫。抓住文本的“丰盈”处,抓住文本的矛盾处,找准文字的独特之处,深读基础上,做好深度推进,充分打开思维,方能带领学生走近文本深处。   关键词 深度阅读;显性矛盾;深度思考  阅读教学应当领着学生在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然而碍于学生审美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不足,靠学生自身的阅读能力很难真正走进文本世界的深处。考验教师的地方也恰在此处。如
《秋天的怀念》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回忆性散文的典型代表.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这两个视角的相互交织,表达作者对母亲深切怀念和面对苦难的心路历程.基于对散文体式的把握,以及对文本内容和学情的分析,本教学设计主要围绕“看花”这一事件展开,在明确这一明线索的同时,去深入分析“看花”背后的情感暗线,即作者对母亲的情感转变以及对苦难态度的转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独特情感,学习这种独特情感的表达方式.
摘 要 从2016 年和2019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的两轮国家义务教育语文学习质量监测数据来看,语文学习的自我效能感对语文素养的影响远大于学习兴趣、习惯和课外阅读的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语文素养的影响也远远小于学习效能感的影响,多媒体使用对语文素养的影响很微小。语文学科学习效能感之所以影响如此巨大,其原因在于语文素养的核心在于阅读和写作,阅读、写作和音乐、美术一样属于技能,受反省认知知
摘 要 统编教材在适配课标、编写理念、体例结构以及相应的教学指引上都有很大的变化。新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为有效完成单元核心任务,根据具体学情,我们主要尝试了“大任务统领下的单元学习设计”“依托单元学习任务的微专题设计”“基于单元任务的单篇精读设计”三类课堂教学设计,力求在课堂上避免单一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关键词 单
《爱莲说》是周敦颐的千古名篇,该文中周敦颐通过对莲的描绘以及对菊花、牡丹的诠释,展现了他的君子志向和追求.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通过分析文章的显性之“不”和隐性之“不”,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触摸君子的精神内核;通过“二改原文”“三加标点”“千年一遇”等课堂活动凸显周敦颐对君子品质的践行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