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石破解端砚老坑之谜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t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古评砚,皆以端砚老坑为首珍。除因老坑石质绝佳、石品多彩之外,更因开采不易,且数量有限,极为难得。
  另有端砚老坑的开采起于何时,历来颇有争议,也让其颇有传奇。一说唐代所开“下岩”即今时“老坑”,故端砚老坑的开采源于唐代;另说唐时“下岩”非今时老坑,而端砚老坑的开采源于明代,并以明万历二十八年端砚老坑开采结束后留在洞口外的石刻为证。故研析此石刻对于厘清端砚老坑之始尤为重要。
  刻石为记
  端石制砚,历来名盛。如唐代李长吉便赞曰:“踏天磨刀割紫云”;宋代苏轼诗云:“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而又称水岩、皇岩的端砚老坑更因开采不易,加之开采多受官府控制、次数有限,故佳石难求,备受青睐。
  明万历二十八年的开采结束之后,在老坑洞口外的石壁上留有记录开采情况的石刻。《高要县志》说:此万历开砚坑的题字,“正书在烂柯山水岩外”。而吴兰修在《端溪砚史》中亦云:“水岩亦名老坑,明万历以后所开”,又引《高要县志》云:“唐宋端石皆非今水岩,宣德以前所取亦非今砚岩,惟万历二十八年石刻在水岩上,盖万历年间始开也。”
  经实地考察,前述石刻题字位于老坑洞口旁黄色小楼背面正对的石壁上,经岁月侵蚀,有几处字迹已模糊不清,甚至无法辨认。黄色两层小楼为1972年端溪名砚厂重开老坑时的老坑、坑仔采矿区办公楼。好在《高要县志》及《端溪砚史》都详细记录了石刻碑文的内容。
  根据清代文献资料的记录,结合现存的石刻碑文,可知其内容为:“钦差督理广东雷州等处地方珠池盐法内官监太监李奉旨于万历二十八年七月十七日开坑至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暂封 囗督造委官余囗囗立”。由此内容可知,明万历二十八年的老坑开采之具体时间和主持者。
  主持之争
  石碑所刻开采时间无甚疑义,然主持开采者——太监李,因未写名,且同期派至广东的两名太监李凤和李敬都姓李,故而自明万历二十八年之后的砚书、杂记以及县志府志中,对主持开采者既有言李凤者又有言李敬者。
  认为李凤者,代表著述有明代沈德符著《万历野获编》、清代高兆著《端溪砚石考》。自序文著于万历三十四年的《万历野获编》说:“顷己亥岁,粤东珠池内臣李凤,始命蛋人以余技试之下岩”。《万历野获编》虽为街头巷谈之野史,但所记述的内容却非空穴来风,全因其成书与石刻所记万历二十八年相去不远;同时《万历野获编》亦记录七八年前的那次开采中有“憨师分得数十只,归以饷所厚宰官”之事。
  成书于清康熙二十六年的《端溪砚石考》则说:“下为水坑,折上数十武,有万历二十八年差督理珠池市舶内官监太监李凤开坑封坑月日立石。”
  而认为是李敬者,代表著述有《高要县志》、《端溪砚史》及《砚墨新语》。其实,《高要县志》是个分水岭。因为在此县志之前,皆认为李姓太监是李凤,而《高要县志》则开始推翻这个说法,认为是李敬,李凤李敬之争由此而起。
  《高要县志》认为高兆所记有误,因为“明史神宗纪万历二十五年遣中使李敬采珠广东,当即此人……(李)凤二十七年榷税至广,无督理珠池之衔。”
  吴兰修在《端溪砚史》中引用《高要县志》的论述后又作了一番分析:“考神宗纪,遣李敬采珠在二十六年六月(《高要县志》引作二十五年误),罢采珠在三十三年十二月,与采珠七八年之说正合是。李凤未尝督理珠池。而开坑者为李敬无疑也。”他还认为《万历野获编》和《端溪砚石考》皆记作李凤,实为误也。
  由于吴兰修所撰的《端溪砚史》博集端砚文献、记事工整详细、辨析有条不紊,故后人将此书排在端砚文献第一位,其影响较大,引用甚广。例如日本砚学者饭岛茂在《砚墨新语》一书中也采用吴兰修的观点。
  李凤无疑
  细观《高要县志》与《端溪砚史》,二者排除明万历二十八年七月开采端砚老坑的主持者为李凤,其主要理由是李凤没有督理珠池之衔。那么,比李敬晚半年派遣至广东的李凤到底有没有采珠之职呢?
  明万历二十四年六月起,神宗兴收矿税,并派出大量宦官,或为矿监,或为税使(又称税监),或矿监兼税使,或税使兼矿监,统称“矿监税使”或“矿监税监”,简称为“矿税”,在全国各地开矿并额外课税。清修《明史》之《宦官传》,以及《食货志》中的《坑冶志》、《商税志》等,对矿监税使的派出及其活动状况进行了概括性描述。万历二十六年六月,“中官李敬采珠广东”;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又“以千户陈保奏,遣内官李凤开采雷州等处珠池,兼征市舶司税课”。《明史》称“遣中官李敬、李凤采珠广东”。故在万历二十八年,李凤、李敬均有权在广东的7处珠池采珠。可见,李敬和李凤都有督理珠池之衔,所以说《高要县志》和《端溪砚史》排除李凤主持开采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至清宣统年间,地方编写《高要县志》时注意到道光年间所著《高要县志》的不实之处云:“旧志金石畧注:‘因烂柯山水岩外题字‘珠池盐法内官太监李’下有姓无名,遂引明史神宗纪‘万历二十五年遣中使李敬采珠广东’证以为李敬事,反谓凤二十七年榷税至广无督理珠池衔,高兆未免误记’。不知明史《食货志》有言神宗以太后进奉诸王皇子公主册立分封婚礼,令岁办金珠,复遣中官李敬、李凤广东采珠五千一百余两,则李凤何尝无采珠衔。高兆殊非误记!旧志特未详考耳。”
  由此,宣统年著《高要县志》虽然指出了道光年著《高要县志》的错误,但到底是李凤还是李敬,却未继续详加考证,只引用《万历野获编》和《端溪砚石考》书中所论,并认为“沈高二氏言之凿凿如此,则采砚为李凤当无疑义。”可此种简单的引用,实不足以令人完全信服。
  那如何解除李凤李敬之惑呢?仔细发现石刻便知,碑文除表明主持那次老坑开采的太监有督理“珠池”之职外,还有“盐法”之职,另外亦是“内官监”太监,这两条信息应该是解惑李敬李凤的突破口。
  1980年11月11日,广州六榕寺因清除淤泥,挖出三件石刻文物,其中一件为红砂质李凤石像,现藏于广州市博物馆。此石像背刻字曰:“钦差镇守广东等处地方珠池、市舶、盐法内官监太监李凤”。另在1996年,澳门妈祖阁“神山第一”亭(殿)神龛后的石壁上发现有刻字为“钦差总督广东珠池、市舶、税务兼管盐法太监李凤建”。   另由郭裴、王学曾、袁昌祚等人负责,始纂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至万历三十年(1602年)成书的《广东通志》,其在叙述李敬与李凤所收矿监税银时称李敬为“御马监太监”,称李凤为“内官监太监”。
  由此可见,李凤有督理珠池、盐法之职,且是内官监太监,而李敬虽有督理珠池之职,但未有督理盐法之职,是御马监太监。
  综上可知,端砚老坑洞口旁的万历二十八年老坑开采石刻碑文中所记“钦差督理广东雷州等处地方珠池盐法内官监太监李”必为李凤,而非李敬。
  病卒任上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二月,云南籍的内官监太监李凤被神宗委派到广东,负责开采廉州、雷州等地的珠池及征市舶司税课,后又兼管盐法、开矿诸事务,直到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病卒任上。
  在广东的15年间,李凤利用市舶太监所拥有的特权及其兼管的职务,全面插手广东事务,不仅与同有采珠之衔的太监李敬互相倾轧,也与广东当地的官吏冲突激烈,时人评其说:“狂征暴敛,徇私枉法,侵克海商,残害吏民”,以至“粤中人争欲杀之”。
  当时,李凤的虐官剥民、胡作非为终于激起“新会民变”和“潮阳鼓噪”,并遭到众多官员的反对,大学士沈一贯、吏部尚书李戴、左都御史温纯、给事中宋一韩、广东巡抚李时华、香山知县张大猷、南海知县王循学、潮州府推官姚会嘉等众多中央官员和广东地方官员纷纷上书弹劾李凤,痛陈其暴虐、贪污、通夷等罪状,但神宗听之任之,置若罔闻,因与李敬相比,李凤上缴的财物更丰厚,自然也更得神宗青睐,所以在无珠可采、民怨沸腾的万历四十年(1612年),神宗撤回了李敬,但李凤却留任继续采办,直到病卒于任上。
  在广东当时的权力争夺与斗争中,也有人能起到调节和润滑作用,如到粤地办案的王临亨和遣戌至广东的憨山禅师。憨山禅师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因“坐以私创寺院”,遣戌雷州。在戌粤充军的20年中,他与粤地各阶层都有广泛交往。憨山禅师在自序年谱实录里讲万历二十八年之事曰:“予年五十五,时榷使初出,狠戾暴横,官民不堪,地方震荡,加以倭警,人心惶惶。予即散诸弟子,闭关绝迹。”,可见他对李凤并无好感,但因李凤信佛,所以与李凤又有来往和接触,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正因如此,在万历二十八年的那次端砚老坑开采中,憨山禅师得到数十方老坑砚石,其中五六方赠与《郁冈斋笔尘》的作者王肯堂(约1552年至1638年,字宇泰,一字损仲,号损庵,自号念西居士,明代医家)——“大者长尺余,高半之,召匠依古式琢成,董思白题识,细洁莹净,宛如碧玉,天然奇珍”。此事虽有憨山禅师与王肯堂均讳言之,但同时期的沈德符与朱国祯却言之凿凿,不疑有假。如在《万历野获编》便记有“憨师分得数十只,归以饷所厚宰官”之事。
  万历二十九年春,受两广总督戴耀所托,憨山禅师于当年秋、李凤至曹溪进香时觅得机会,在讲法之余向李凤徐徐进言,提出“矿罢开采,尽撤其差役”等建议,为李凤所采纳。
  老坑特色
  从开采方式来讲,万历年间的端砚老坑开采是用蛋人来跨年度开采的。由于端砚老坑靠近西江河,砚石长期浸泡水中,所以历来为跨年度开采——一般在每年的秋冬季西江水位低时,开始日夜不停地汲水两三个月,等坑洞内水干后才可开采,直至第二年春雨水增多、西江水位上升后结束。因此,万历年间的此次老坑开采是从万万二十八年七月十七日始至万历二十九年正月二十八日水涨坑淹、封坑立石。
  另因老坑洞内终年积水,分不清是石生泉中还是泉生石中,坑道低矮狭窄,还随时有崩塌、缺氧、溺水的危险,再加上为方便行动、保护衣物、防止夹带等原因,历来采石工都是裸身入洞采石。而采石工除了要有强健的体魄,最好还能熟谙水性以便在水淹坑洞时能及时逃生,因此当时选择“蛋人”来开采端砚老坑。
  所谓蛋人者,即当时所称蛋户,以舟楫为宅、捕鱼为业,或编蓬濒水而居,又称水上人家。蛋人体格强壮,深谙水性或采伐射猎,分为三种,取渔者为渔蛋,取蠔者名蠔蛋,取材者名木蛋。时至今日,肇庆羚羊峡西江河边的河鲜食档依旧有“蛋家糕”出售,“蛋家糕”即是蛋人的传统糕点。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万历年间的端砚老坑开采仅得百余枚可作砚材的老坑石料——“所得凡百枚,水复大至。蛋人几溺,旋泅以出。”,可见开采之艰辛与不易。
  由历史记载来看,万历年间所得的百余方老坑石材有两大特点:第一是砚材外多有黄臕包裹,如璞玉,要剖开来才始见制砚之材,有如叶樾《端溪砚谱》和欧阳修《砚谱》中所称之“子石”。这种外包黄膘石皮的砚石,肇庆当地砚工又称作“包春石”。《万历野获编》云:“皆如玉璞,膘裹络包,中含奇质,斫之才得砚材,丰腻细润,有目所未睹。始知古所称子石,非紫石也”。《郁冈斋笔尘》云“其中有黄臕如玉璞,然鑿去始见砚材”,“今乃知下岩石品贵重,邻于宝玉,皆有麤臕裹之,如子之在胞胎,故名曰子石”。被黄膘包裹的砚石,往往细润紧密,是制砚良材。第二是未见石眼。《郁冈斋笔尘》云“今所开下岩石,绝无眼。而有眼者,乃出新坑。”《粤剑编》云:“近税使令人开山取砚,鸜鵒目睛几抉尽矣。”
  因王临亨奉命于万历二十九年正月抵达广东审案,与李敬、李凤以及两广总督戴耀皆有交往,所著《粤剑编》记述了万历二十九年在粤期间的所见所闻,所以王临亨和王肯堂二人对当时所采老坑砚材的描述是比较确切可信的,这对了解万历二十八年的老坑开采所出砚石的基本特征,以及分析老坑砚石的开采演变和古砚鉴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前不久,北京市文物局下发了一份名为《北京市文物局关于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相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当中最受业界关注的内容莫过于之前拍卖企业的经营范围需要按照等级资质来划分的历史有望被终结,而北京也将率先成为给拍卖企业“松绑”的城市。  为市场注入“强心剂”  据了解,该“通知”中表示,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2015年4月
期刊
烟斗是舶来品,它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几乎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半点用不上,顶多能为我们带来些许独特的东方人的视角,让我们更能够体会某些烟斗的独特和隐秘。  审美是个很私人的事情,却因为大部分人的知识、文化、情趣和生活体验而出现了许多交集,于是,审美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有许多人都喜欢一个风格或者条件,那么它就必将成为流行。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审美呢,如何培养我们对烟斗的审
期刊
烟斗简史  考古学家曾在美国大陆发掘出古人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使用的石头烟斗。于是,我想像那时候的烟斗会不会和现在依旧存在的软管烟斗一样,石制的斗钵上,连着一根长长的管状物,或者是用工具在地上挖两个连在一起的洞,像旧时的行军灶,在一个洞里放入具有芬芳香味和麻醉作用的植物——烟草叶子,吸烟者则躺在另一个洞边吸着烟,或者索性将这些植物直接撒在火中,坐在边上吸入燃烧出的烟——这和今天野外
期刊
王济远与庞薰琹,亦师亦友,他们共同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文艺界,掀起了绘画革命的浪潮。随着运动的深入,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开始变得不同,一个深入西南,一个远走他乡。而今,80年之后,在新一轮老油画热潮来临之时,他们的市场表现又如何呢?  庞薰琹:远走重洋 义结画社  1925年,19岁的庞薰琹弃医从艺,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巴黎,入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又译作朱丽安学院)学习。两年后,他又接受了常玉等朋友的劝
期刊
小胡同里的大斗师  鬼斗(中国著名制斗师)  柴棒胡同,北京闹市区里的一处安静角落,午后,坐在胡同口的大爷大妈都在悠闲地聊着天,但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院落竟是中国烟斗圈一众大腕经常光顾的所在。  鬼斗,中国著名制斗师,他就是这个小院的主人。踏进干净整洁的院落,首先听见的就是“磨刀霍霍”的声音,鬼斗正在他的工作室里仔细打磨着一件尚未完工的烟斗。一身皮围裙,嘴里叼着雪茄,健硕的肌肉随着磨
期刊
华山,古称“西岳”。现存最早的华山志就是金大定年间道士王处一撰修的《西岳华山志》。此后华山志历代都有撰修,明代撰修了《华岳全集》。    国家博物馆图书馆藏有一部《华岳全集》残本,存四卷六册,框高21.5厘米、宽14.1厘米。半叶九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字数同,四周单边,白口,单黑鱼尾。版心记书名、卷次、叶。首卷为图。卷首有万历丁酉(1597年,万历二十五年)年贾待问撰《刻华岳全集叙》,后有曹士
期刊
《折枝桃实图》为吴昌硕75岁时所作,台北双石草堂藏品。桃在旧时树称仙木,果实谓妖客、仙果、馀甘尉等等,寓福寓寿,是大吉祥物,所以向来是画家热衷表现的题材。近世大写意一路绘桃者,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是个中高手,所绘无论尺幅大小,构图奇肆,色墨淋漓,难分伯仲。而吴昌硕所绘,七十之后尤多见巨幅桃图,我曾为文说古稀之后的吴昌硕心胸豁达,作花卉似解禅意,绘桃实如育儿孙,画境乃心境,无非宣泄二字。    此
期刊
明清科举考试的文章结构采用八股形式,专取“四书”及“五经”命题,应试文与宋代的“经义”相仿,通称为制义。科举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选官制度,考中举人、进士才具备为官的资格。    普世价值  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使人为一个目标去穷尽几代人的努力时,便会在民俗传承文化活动中逐渐形成“雁塔题名”、“登科及第”、“秋闱夺魁”等等祈福心愿,这些心愿出现在书画作品或者一些生活实用器皿的图案上,显现出一种
期刊
一支英国烟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那些戴着高帽、穿着燕尾服、手持文明棍的英国老牌绅士,这样的烟斗充分表达了他们端庄、高贵、深邃的性格与形象;手握一支法国烟斗,一股浪漫的气息不由自主就会让我们陶醉;意大利的烟斗同样独具魅力,性感和粗放不羁的个性在意大利的烟斗中表露无疑;而丹麦的烟斗则如同那里的童话一样,充满着自由和想像力……    英国风范  对烟斗的发展影响最大并使烟斗成为某种文化象征的,非英国人莫
期刊
百年难觅  早在19世纪中叶,石楠木就成为了所有制作烟斗的材料中最受欢迎的一种。石楠生长在世界许多地方,主要分布于整个地中海沿岸地区,现今用来制作烟斗的石楠木绝大多数来自意大利、法国、希腊和西班牙,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也曾是非常著名的石楠木产地。其中,法国的科西嘉岛石楠生长尤其茂密,最早的石楠木烟斗原料都来自于此。意大利出产的石楠主要集中在西西里岛一带,主要供本国制作烟斗,很少作为原料出口。  干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