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薰琹VS王济远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ps881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济远与庞薰琹,亦师亦友,他们共同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文艺界,掀起了绘画革命的浪潮。随着运动的深入,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开始变得不同,一个深入西南,一个远走他乡。而今,80年之后,在新一轮老油画热潮来临之时,他们的市场表现又如何呢?
  庞薰琹:远走重洋 义结画社
  1925年,19岁的庞薰琹弃医从艺,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巴黎,入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又译作朱丽安学院)学习。两年后,他又接受了常玉等朋友的劝告而进入了艺术气氛活跃的大茅屋画院研习绘画,并结交了很多艺友。
  作为一位多才多艺、开拓型的艺术家,1932年9月,庞薰琹在上海举办了回国后的第一次个人画展,让人们大开眼界。人们在惊异兴奋中发现:“他的作风,并没有一定的倾向,却显出各式各样的面目,从平涂的到线条的,从写实的到装饰的,从变形到抽象的形……许多现在巴黎流行的画派,他似乎都在做新奇的尝试。”(倪贻德《艺苑交游记》)尤其是他的“纯粹素描”,与作为油画底稿的素描所不同,有些中国的淡墨画的意味。
  1931年9月23日,在上海梅园酒家,庞薰琹、倪贻德、陈澄波、周多和曾志良等5人召开了一次私密的会议。他们因痛感“中国艺术界精神之颓废与中国文化之日趋堕落”,于是集合了起来,怀着挽狂澜于既倒的决心,“不避艰辛,不问凶吉,更不计成败,向前不息勇猛的进。”就这样,一个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社团——“决澜社”应运而生了。
  纵观决澜社主要成员的创作倾向,他们大胆地借鉴和吸收了印象派以后现代派绘画的各种艺术风格和手法,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了出来,对于当时的中国艺坛,无疑是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美术之风。
  在整个决澜社时期,庞薰琹的艺术创作大约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庞薰琹创作作品的题材大多是静物、风景,以及忧郁烦闷的青春女性形象、画室里的女性、跳西班牙舞蹈的女郎等。他沉醉于纯粹的形、色、线的“艺术世界”中,他作品中的形象大多安逸、优雅,秩序感强。然而,从第三次决澜社画展之后,他的艺术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他在艺术上不再只是追求纯粹形式的审美趣味,而是在形式创造中揉合特定的思想意识,他努力地将巴黎的艺术趣味与中国的现实生活内容结合起来。用具有象征和隐喻的艺术表现手法,画面运用立体主义的几何造型方式,同时以一种“超现实”的手法将多种形象内容组合在一张画面中,各种并置的形象表达出作品的内涵。
  决澜社的成员除了庞薰琹之外,还有倪贻德、陈澄波、周多、曾志良、王济远、傅雷等人。他们都是当时不甘于被时风所困而随波逐流的新进画家,他们虽然艺术观念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却以狂飙运动来冲破庸俗陈腐的画坛沉寂的局面,掀起一个新兴艺术运动。
  王济远:自学成才 旅居欧美
  王济远原籍安徽,生于江苏武进。自幼钟情绘事,天赋极高,所作花鸟人物无一不佳,于1912年从江苏第二高等师范学校毕业,之后到乡间小学教书,兼以绘事排遣时日。他以水彩闻名,兼善书法,一时间在江南画坛声名大噪。
  1918年,王济远经友人介绍正式进入刘海粟等人在上海创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专业学习西画。在系统学习了一年之后,王济远即从学校毕业。在美院学习的一年对王济远至为重要,他受了西洋油画的影响,后来的画风大多在此基础上衍生。
  1919年,王济远从学校毕业之后即留校任教。同年秋,他和刘海粟等人一起创建绘画团体天马会并担任要职,尔后担任上海美专教授和教务长长达12年,被视为美专派健将之一。1926年,王济远辞去上海美专教职,并于1926年赴巴黎考察美术,在当地举办了画展。1927年创办“艺苑绘画研究所”,数次赴日考察。
  1932年,王济远加入决澜社。其时,决澜社几乎都是小青年,惟独他是40开外的中年人,他被称为“我们社的大叔”,是决澜社不少成员的师长。
  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画坛上,王济远看似寡言少语,但实则勇猛沉着。他与同仁盟友们频繁地从事各种艺术活动,为现代艺术呐喊,做了许多推进现代艺术的实事,且“不问什么收获不收获”,因而声誉十分响亮。他的作品更受邀参加过日本的国家级油画展,作为重要的民国画家被推出。
  王济远身边的朋友决澜社中的庞熏琹、倪贻德、陈澄波、傅雷等固然是人杰,其他与他往来的人也十分耀眼。1916年他与顾淑娱结婚时,胡适曾出席他的婚礼。晚年在美国还与张大千共同举办过画展。还有与他或为盟友或为师生的蔡元培、刘海粟、张善孖、黄宾虹、朱屺瞻、林风眠、关良、潘玉良等,这几乎就可勾勒出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生态的一个基本形貌。王济远于其中的贡献不尽然只有赖于绘画这一件事,他本人更是中国早期现代艺术的重要推进者,这个成绩大概比他的绘画更得肯定,因之他享有现代艺术史中的一席之地,是毫无疑问的。
  1941年起,王济远开始定居美国,并创办华美画学院,传授中国画艺及书法。在移居海外数十年间,他志在追求中西画艺之调和,其作品以水彩画见长,多取材于风景,油画风格受塞尚影响,又蕴含东方文人气质。今有台北历史博物馆及故宫博物院、北京中国美术馆都永久收藏了他的作品。
  庞薰琹:起步较早 渐入佳境
  相较于王济远盛名之下的毅然出走,庞薰琹选择了继续在国内任教,并且深入西南省份考察搜集中国古代装饰纹样和云南少数民族民间艺术。1948年,他拒绝赴美国执教之聘,由粤返沪,迎接解放。
  基于以上原因,庞薰琹在国内的知名度要远远大于年长他—在当年享有盛名的王济远,因此庞薰琹的作品被市场认可度高。据统计,他的作品最早出现在内地拍场是在1997年的朵云轩秋拍中,他的一幅1957年作《繁》以6600元成交。而从1998年开始,庞薰琹的作品价位就有所提高,在1998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一幅上世纪70年代创作的《静物》油画拍得25.30万元的价位。这一方面反映出收藏界对于庞薰琹的一个再认识,另一方面也表明市场对其精品画的价值认可。   从2002年开始,庞薰琹画作的市场价格开始逐步走高,从20万元到30万元再到50万元。值得一提的是,佳士得和苏富比对这位在中国近现代绘画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青睐有加,如2003年秋拍,庞薰琹的《杜鹃花》在香港佳士得以53.78万港元成交。2005年北京翰海的秋季拍卖会上,一幅庞薰琹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末的静物作品《鸡冠花》拍出了66万元的高价,这幅作品的整体画面体现了他固有的艺术主张,强调色彩的运用、参差错落的构图与执着的生活追求,均一一在这幅静物中充分体现出来。而2007年在香港苏富比,庞薰琹的《鸢尾花》更是拍出了180万元的佳绩,这也使得庞薰琹作品正式进入100万元的行列。2011年中国嘉德春拍中,庞薰琹1983年作《路是人走出来的》以322万元成交;2012年春拍,荣宝斋(上海)推出庞薰琹作于1974年的《瓶》,其以345万元的成交价创下了目前庞薰琹作品的成交最高记录。
  1985年,庞薰琹逝世。家属将庞氏遗作479幅捐赠给桑梓常熟。在目前市场上,庞薰琹的作品流通的并不多,相信随着其精品在市场上的不断出现,其价位还将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王济远:价值重现 市场可期
  对不少人来说,王济远是个陌生的名字,即便对美术有一定了解的人,王济远也是个相对生疏的名字。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个名字常常是和刘海粟的名字写在一起出现在报刊上的。但随着王济远旅欧游美,在上世纪40年代以后的美国华人艺术家中,王济远却是被人称道不已的。这个被内地市场遗忘的画家,进入新世纪之后,王济远才再一次在中国内地收藏界被人们提起。
  在内地拍卖场上,王济远的作品第一次出现是在2002年秋拍的中国嘉德书画专场中,当时一幅王济远创作于1932年的名为《蕴澡浜之残痕》的绢上水彩画,但遗憾的是,这幅作品最终因无人应价而流拍。而这也反映出当年收藏界对于王济远及其作品的陌生。
  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时隔一年之后,同样是在中国嘉德的秋拍中,王济远的13幅1930年游欧时期所作的《人体速写白描集》却拍出了38.5万元的价钱,并且这一价格在此后的10年间都再没有被超越。如果说这次高价成交是王济远作品在内地拍卖场中的一次意外的话,那么也正是这次拍卖使不少人真正开始重新审视王济远和他的油画。
  从2008年开始,王济远的作品价格急剧上涨。而这一波行情更多地体现在了香港佳士得和苏富比的拍卖中。在2008年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幅《女人像》拍得54.75万港元,而他的另外一幅作品《桌上的景物》则拍出了108.75万港元的高价。而到了当年的秋拍,一幅王济远《自画像》在佳士得以338万港元成交,再次刷新了他的市场记录。而这也是迄今为止,王济远画作在拍场中的最高价。
  相较于香港市场中不断走高的王济远作品,在内地各大拍卖场上,王济远的作品市场行情虽然也有所表现,但大多数作品的成交价仍然徘徊在100万元以内。2015中国嘉德春拍“王济远艺术专场”中,他的《读书少女》木板油画以全场最高价,也是迄今为止内地市场的最高价80.5万元成交。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随着人们对王济远艺术认识的提高,他的作品将会受到越来越多藏家的关注,市场价格也将进一步走高。
其他文献
保利香港艺术空间近日举行了“写——杨黎明个展”,呈现了22件自2007年至2015年之间创作的油画作品。展览主题“写”是杨黎明捕捉气的过程。艺术家透过传统毛笔用于西方油画写下“气”的虚像,结合中国意韵和西方抽象,带出书写与抽象中“少即是多”、“无胜于有”的禅意。展览分为红、黑、灰三个系列,分别树立了艺术家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探索和时间脉络。
期刊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上海一处名为“陆氏民宅”的老建筑正在被拆除中,其位于闸北区天潼路800弄内,是闸北区文物保护单位。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方关注,然而经过调查后人们发现,陆氏民宅竟在多年前就已遭到拆除,其目前仅剩堆积的砖石和小部分木梁结构,看罢惹人心疼。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击垮了脆弱的老宅?从目前各方的回答来看,“人祸”难逃罪责。  上海闸北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陆氏民宅”建于清代末年,
期刊
藏书票属于小众收藏,在收藏的人眼里,藏书票里有一个世界甚至宇宙;在不了解的人那里,藏书票好像从未存在。  一枚藏书票可以简约到极致,也可以繁复到极致;可以星星点点都是留白,也可以密密麻麻不透一丝风。藏书票的最佳美术形式是版画,版画宜简也宜繁;可黑白,也可套色;可朴素,也可鲜艳。满版朴素,一点鲜艳的藏书票是玩票人的最爱。  语言文本的泛滥让经典美术展示出迷人的韵致,小版画如藏书票因为篇幅的局限更要求
期刊
你可曾试过拿起一支烟斗?即便不是为了去体会烟草的原始香味,那优雅的流线、舒适的手感、惊艳的木纹,或许也会让你怦然心动。  我与烟斗偶然结缘,从跟随朋友走进一家烟斗俱乐部开始。典雅的布局、柔和的光影,围坐在桌边的客人正在闲聊,丝丝烟气从他们嘴边叼着的烟斗里缓缓升腾。好香啊!弥漫在空气中的纯纯的烟草香味竟是那样与众不同,让我瞬间对此前自己抽惯的卷烟那浓烈刺鼻的气味感到了嫌弃。  抽过烟斗的人都知道,抽
期刊
清明刚过,笔者从几个渠道同时得到消息,日本青铜器、铜镜研究大家樋口隆康先生,突然于4月2日驾鹤仙去,不由得悲从心来……。樋口先生特别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学术上孜孜不倦,蜚声国际;而且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与樋口先生交往的八年多时间里,笔者留下了诸多珍贵记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2007年3月,拙著《唐代铜镜与唐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经文物界前辈牵线,初识樋口先生,两个月后的5
期刊
“私人定制”虽然听起来新鲜,但仔细分析,值得探讨之处也有不少。比如,定制的产物会增加收藏价值吗?客户要求个性表达对于艺术家而言又会否形成某种限制……且听业界人士如何解答——    问题一:会增加收藏价值吗?  周东(北京佳沃畅享美术馆艺术顾问):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打着“私人定制”旗号的艺术品机构,但良莠不齐,更多的是在做低端市场。艺术品价格在国内本就混乱,有很多炒作的成分,一件高端艺术品很可能在艺术
期刊
烟斗是什么?  它可以是一种享受,因为这是最原始、最科学、最健康的利用烟草的工具,是让人得到放松和缓解压力的良伴。  它可以是一种艺术,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凝结于此,精巧的设计、优雅的流线、绚美的纹理,使其足以媲美任何一件艺术珍品。  它可以是一种象征,智慧的长者、文明的绅士、成熟的男人,烟斗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世人面孔上一个标志性点缀物。而烟斗也绝不只是象征着身份、地位,更确切地说,他象征着人们的气
期刊
前不久,北京市文物局下发了一份名为《北京市文物局关于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相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当中最受业界关注的内容莫过于之前拍卖企业的经营范围需要按照等级资质来划分的历史有望被终结,而北京也将率先成为给拍卖企业“松绑”的城市。  为市场注入“强心剂”  据了解,该“通知”中表示,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2015年4月
期刊
烟斗是舶来品,它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几乎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半点用不上,顶多能为我们带来些许独特的东方人的视角,让我们更能够体会某些烟斗的独特和隐秘。  审美是个很私人的事情,却因为大部分人的知识、文化、情趣和生活体验而出现了许多交集,于是,审美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有许多人都喜欢一个风格或者条件,那么它就必将成为流行。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审美呢,如何培养我们对烟斗的审
期刊
烟斗简史  考古学家曾在美国大陆发掘出古人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使用的石头烟斗。于是,我想像那时候的烟斗会不会和现在依旧存在的软管烟斗一样,石制的斗钵上,连着一根长长的管状物,或者是用工具在地上挖两个连在一起的洞,像旧时的行军灶,在一个洞里放入具有芬芳香味和麻醉作用的植物——烟草叶子,吸烟者则躺在另一个洞边吸着烟,或者索性将这些植物直接撒在火中,坐在边上吸入燃烧出的烟——这和今天野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