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烟斗在一起的日子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gfongfongf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胡同里的大斗师
  鬼斗(中国著名制斗师)
  柴棒胡同,北京闹市区里的一处安静角落,午后,坐在胡同口的大爷大妈都在悠闲地聊着天,但他们或许不曾想到,这里有一个小小的院落竟是中国烟斗圈一众大腕经常光顾的所在。
  鬼斗,中国著名制斗师,他就是这个小院的主人。踏进干净整洁的院落,首先听见的就是“磨刀霍霍”的声音,鬼斗正在他的工作室里仔细打磨着一件尚未完工的烟斗。一身皮围裙,嘴里叼着雪茄,健硕的肌肉随着磨刀紧绷跳动,满头的汗水倾诉着制斗过程的辛苦。
  干起活来麻利,言谈话语直率,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性格豪放的东北汉子。他原本在北京有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收入也算不错,但对烟斗的痴迷让他放弃了此前的一切,如愿成为了一名斗师。因为名字中有一个“魁”字,拆开即是“鬼”和“斗”,就这样,鬼斗的字号就一天天叫起来了,或许这也是他能与烟斗结缘的冥冥天意吧。
  刚开始制作烟斗的艰辛自不必说,对这样的东北汉子而言,苦处总是往肚子里咽的,如今说来都是一笑而过。但鬼斗对烟斗的执着、坚持、虚心、认真,加上天生的悟性,让他的技艺水平有了飞速的提升。对于自己的制斗经历,鬼斗总会说他很幸运,在每一次自己遇到瓶颈的时候,总会有人给予他帮助,引领他突破。
  Lars Ivarsson、Nanna Ivarsson、Tao Nielsen、Todd、Jeff Alan……很多国际一线制斗大师都是鬼斗工作室的座上宾,每次这些大师到来,鬼斗总是虚心请教技艺,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些大师实际上都是鬼斗的老师,他从他们身上吸取的制斗经验和技艺精髓是万般珍贵的。而这些大师对鬼斗的帮助指导也是不遗余力的,比如Lars Ivarsson、Nanna Ivarsson,甚至毫无保留地将家传的烟斗染色配方和技艺教给了鬼斗,这无疑是对他莫大的信任和认可。
  用过鬼斗烟斗的斗客都知道,他制作的烟斗对烟气的还原度非常好。看似简单,但为了追求完美的还原度,鬼斗所下的功夫是常人难以想像的,看他的微信朋友圈就知道,每天不工作到半夜或许他自己都不自在,凌晨后的夜宵对他来说已然成了一种享受。
  “会外语很重要。”实在想不出谈起烟斗滔滔不绝的鬼斗,会说出这样一句“不着边际”的话。原来事出有因,有一次在国外,鬼斗与丹麦制斗大师fomer在一起抽斗,这无疑是当面请教的好时机。但通过翻译简单聊了一些问题后,不知什么原因,翻译竟然和former单独聊了起来,将他晾在了一边,聊到兴起时他们还放声大笑。这种尴尬让他意识到了交流的重要。
  在烟斗界不少大腕眼里,鬼斗的制斗技艺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进步巨大,虽然他本人总是自谦还是在学习阶段,但了解他的人都承认,照这样的势头发展下去,中国烟斗的大匠时代会很快到来。
  


  


  斗客的自我修养
  晓晨(烟斗收藏者)
  烟斗客不因吸烟而汇集,皆一“好”字而。有人曾言到:斗客应性沉静而豁达,行稳重而踏实,言谨慎而炯智。此处笔者觉得“应”字用的不好,应该用“皆”,因为先有斗客而后有种种评价,并非这些条件具备才能成为斗客。
  今时今日的斗客群体具有无可比拟的凝聚力,来源于对同一种事物的喜好,我们称之为“道合”,而性情沉静豁达更加适合君子之交。
  凡斗客,可以此修身养性,可以此交朋聚友,可以此脱离烟卷的束缚,而一个斗客的修养非常重要。无论是心性沉稳还是有追求心性沉稳的要求,都可以成为斗客,窃以为,成为斗客之后应该具备一些素养,修养自身,当能够在这个圈子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1、坚韧不拔。耐心的准备、过后的清理、定时的保养、爱斗的维护,常期的重复活动锻炼了一种坚持到底、细致认真的心性。
  2、沉稳安宁。这是一种心态,处变不惊,理智而条理分明,对烟斗知识的理解充分锻炼了斗客的心性。
  3、豁达礼让。斗客大都具备分享的愿望,分享经验、喜好,谦谦君子文雅风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随着年龄的增长将会体会更深。
  4、与世无争。与世无争不是一种退缩,而是一种另辟蹊径的进步。不与市井之徒较口舌,不与醉汉泼妇论长短。我心自有乾坤,进退得失皆在掌握之中的智慧,才是我辈斗客应有之修养。
  我和烟斗有个约会
  杨雪(京斗云烟斗俱乐部创办者)
  很多人很好奇我是怎么跟烟斗扯上关系的,一是我不抽纸烟,二来我是个女孩子,第三就是我很年轻。
  接触烟斗很偶然,喜欢上烟斗不单单是烟斗的本身的魅力,而是因为烟斗我认识了很多朋友,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斗友”。在烟斗的世界里,如果你抽烟斗,那么你就成为了我们斗圈的一员,很自然很亲切地就融入了我们这个小环境中。在这个斗圈里,如果你刚刚才开始接触烟斗,那你就会得到很多老斗客的指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念,可能搞到最后你都不知道自己该听谁的了,也许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你的烟斗启蒙课。但至少你是开心的,你可以感受到斗友们发自内心的关心与分享;至少那一刻你是放松的,忘记工作,忘记烦恼,忘记压力。
  我和烟斗的约会其实就是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烟斗店,最初的想法就是让我们斗友有抽烟斗、聊烟斗、玩烟斗的地方,至少这个地方是舒服的,抽着烟斗,听着音乐,感受不同的烟丝味道带给我们最真切的感受。渐渐地,我发现当我身边有那么多人开始喜欢我的烟斗店,并把这个店当成自己的家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这不仅仅是我跟烟斗的约会,更重要的是我跟斗友们的约会,是他们让我学会了生活,让我有了更多的责任感,至今那种感觉我都没有办法形容。
  其实,总的来说真的也就一句话:烟斗让我学会真正感受生活的态度。
其他文献
日前,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称,上海一处名为“陆氏民宅”的老建筑正在被拆除中,其位于闸北区天潼路800弄内,是闸北区文物保护单位。消息一出,立刻引起各方关注,然而经过调查后人们发现,陆氏民宅竟在多年前就已遭到拆除,其目前仅剩堆积的砖石和小部分木梁结构,看罢惹人心疼。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击垮了脆弱的老宅?从目前各方的回答来看,“人祸”难逃罪责。  上海闸北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陆氏民宅”建于清代末年,
期刊
藏书票属于小众收藏,在收藏的人眼里,藏书票里有一个世界甚至宇宙;在不了解的人那里,藏书票好像从未存在。  一枚藏书票可以简约到极致,也可以繁复到极致;可以星星点点都是留白,也可以密密麻麻不透一丝风。藏书票的最佳美术形式是版画,版画宜简也宜繁;可黑白,也可套色;可朴素,也可鲜艳。满版朴素,一点鲜艳的藏书票是玩票人的最爱。  语言文本的泛滥让经典美术展示出迷人的韵致,小版画如藏书票因为篇幅的局限更要求
期刊
你可曾试过拿起一支烟斗?即便不是为了去体会烟草的原始香味,那优雅的流线、舒适的手感、惊艳的木纹,或许也会让你怦然心动。  我与烟斗偶然结缘,从跟随朋友走进一家烟斗俱乐部开始。典雅的布局、柔和的光影,围坐在桌边的客人正在闲聊,丝丝烟气从他们嘴边叼着的烟斗里缓缓升腾。好香啊!弥漫在空气中的纯纯的烟草香味竟是那样与众不同,让我瞬间对此前自己抽惯的卷烟那浓烈刺鼻的气味感到了嫌弃。  抽过烟斗的人都知道,抽
期刊
清明刚过,笔者从几个渠道同时得到消息,日本青铜器、铜镜研究大家樋口隆康先生,突然于4月2日驾鹤仙去,不由得悲从心来……。樋口先生特别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在学术上孜孜不倦,蜚声国际;而且在生活上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与樋口先生交往的八年多时间里,笔者留下了诸多珍贵记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  2007年3月,拙著《唐代铜镜与唐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经文物界前辈牵线,初识樋口先生,两个月后的5
期刊
“私人定制”虽然听起来新鲜,但仔细分析,值得探讨之处也有不少。比如,定制的产物会增加收藏价值吗?客户要求个性表达对于艺术家而言又会否形成某种限制……且听业界人士如何解答——    问题一:会增加收藏价值吗?  周东(北京佳沃畅享美术馆艺术顾问):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打着“私人定制”旗号的艺术品机构,但良莠不齐,更多的是在做低端市场。艺术品价格在国内本就混乱,有很多炒作的成分,一件高端艺术品很可能在艺术
期刊
烟斗是什么?  它可以是一种享受,因为这是最原始、最科学、最健康的利用烟草的工具,是让人得到放松和缓解压力的良伴。  它可以是一种艺术,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凝结于此,精巧的设计、优雅的流线、绚美的纹理,使其足以媲美任何一件艺术珍品。  它可以是一种象征,智慧的长者、文明的绅士、成熟的男人,烟斗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了世人面孔上一个标志性点缀物。而烟斗也绝不只是象征着身份、地位,更确切地说,他象征着人们的气
期刊
前不久,北京市文物局下发了一份名为《北京市文物局关于拍卖企业经营文物拍卖许可相关事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据悉,当中最受业界关注的内容莫过于之前拍卖企业的经营范围需要按照等级资质来划分的历史有望被终结,而北京也将率先成为给拍卖企业“松绑”的城市。  为市场注入“强心剂”  据了解,该“通知”中表示,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决定》(2015年4月
期刊
烟斗是舶来品,它与中国五千年文明几乎没有一点关系,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素养和底蕴半点用不上,顶多能为我们带来些许独特的东方人的视角,让我们更能够体会某些烟斗的独特和隐秘。  审美是个很私人的事情,却因为大部分人的知识、文化、情趣和生活体验而出现了许多交集,于是,审美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有许多人都喜欢一个风格或者条件,那么它就必将成为流行。  我们为什么要“培养”自己的审美呢,如何培养我们对烟斗的审
期刊
烟斗简史  考古学家曾在美国大陆发掘出古人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使用的石头烟斗。于是,我想像那时候的烟斗会不会和现在依旧存在的软管烟斗一样,石制的斗钵上,连着一根长长的管状物,或者是用工具在地上挖两个连在一起的洞,像旧时的行军灶,在一个洞里放入具有芬芳香味和麻醉作用的植物——烟草叶子,吸烟者则躺在另一个洞边吸着烟,或者索性将这些植物直接撒在火中,坐在边上吸入燃烧出的烟——这和今天野外
期刊
王济远与庞薰琹,亦师亦友,他们共同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上海文艺界,掀起了绘画革命的浪潮。随着运动的深入,他们的人生之路也开始变得不同,一个深入西南,一个远走他乡。而今,80年之后,在新一轮老油画热潮来临之时,他们的市场表现又如何呢?  庞薰琹:远走重洋 义结画社  1925年,19岁的庞薰琹弃医从艺,远涉重洋来到法国巴黎,入叙利恩绘画研究所(又译作朱丽安学院)学习。两年后,他又接受了常玉等朋友的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