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教学中如何做好备课工作,一直困扰着许多刚刚走上三尺讲台,满怀激情和抱负的青年教师,百般研究不得要领 。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何使自己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心目中的名师,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备课
笔者从教时间不长,每当面对学生们或试探或崇敬的目光来听课时,总感到要用心备课,也常疑惑自己的这堂课到底行不行?这种不自信几乎是挥之不去的。为此,积极向老教师请教,并利用书刊杂志,网络资源反复研究关于备课的一些要点、方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反思,颇有所悟。
回顾以前的备课,感觉有时是陷入了一种误区,即仅注重对教材的钻研,而对课标及学生的认识不够,有时只是机械化的“背课”,教学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如讲《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很抽象,掌握的难度很大。每次讲到这的时候我总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一丝不苟”的背下来,然后再讲给学生,虽然无一遗漏,但课堂缺少生气,学生做题准确率较低……能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将这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呢?备课除了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之外,还要准备什么呢?经过反思我觉得以下几点很重要:
1.备好课程标准
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标准中“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把握此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而不是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或最终能源物质);第二,ATP的产生,对动植物来说具体产生的部位;第三,ATP分子的结构简式,特别是其高能磷酸键;第四,“ATP与ADP Pi 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什么不是化学上所讲的可逆反应;第五,ATP的具体作用(如兴奋的传导、细胞分裂、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等等);第六,能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具体问题,如有关ATP作用的实验设计等。而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集体备课来实现。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发挥整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等等。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使教学具有个性化特征,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性格”。
2.备好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是落实大纲和培养人才的工具。备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深刻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让自己成为教材的主人,更好的去驾驭。对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需通过补充一些生动的事例,使抽象概念形象易懂。例如之前提到的《减数分裂》的教学,就可以用诗歌、顺口溜的形式来增强趣味性。可将减数分裂的过程总结为:①性原细胞作准备,初母细胞先联会,排板以后同源分,从此染色不成对。②次母似与有丝同,排板接着点裂匆,姐妹道别分极去,再次质缢各西东。③染色一复胞二裂,数目减半同源别,精质平分卵相异,以后作题迎刃解。这样一来,学生兴趣浓,知识掌握也就轻松些了。同时,备好教材我们也不能局限于手中的一本教材,因为现在全国各地生物教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纲多本)。可以参照其他版本教材对本节课的内容的编排,取其可取之处;借鉴其他资料关于本课内容的相关叙述;还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对本课教学有用的资源等等。
3.备好教案
在充分掌握教材,理解大纲的基础上,要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案语言。教案是教师授课的蓝本,我们不但要注意教的方法设计,还要重视学的方法设计,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学生的“学”而非老师的“教”,怎么引导学生去学是老师备课时必须注意的。问题设计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出不同层次学生能够接受和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在肯定中享受进步的快乐,分解大题、难题为小题,分层次设问降低要求。例如:讲《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先把调查的汇总结果展示给学生,再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几个讨论问题,共同探讨诸如××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什么,××遗传病的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男性高还是女性高等问题。基础知识掌握后,还要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吸收知识,并自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注重过程的分析,注重方法技巧的归纳,进而掌握学习方法并转化为能力。此外,还要注意,无论是课堂例题、习题,还是课后作业,都要服从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这一要求。板书也要精心设计,增强其概括性、实效性、艺术性。
4.备好学生
要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1)学生哪些知识已掌握?对哪些知识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2)问题的设计是否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3)学生有哪些生物兴趣、爱好有待于激发,以便于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此等等。对这些问题认真思考后,就能将教案语言成功转化为教学语言,上课是也就能灵活自如了。
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认真反思每节课,并写下教学反思。还要加大我们的阅读量,获取学科的前沿知识,弥补教材知识陈旧的不足,会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网上资源、学科报刊、相关辅导教材、历年高考试题及评析都是我们必须阅读的内容。它们或者扩展教学广度,或者加深教学深度,只要开卷就会有益。
课堂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土壤,备课则是让成长的种子更加饱满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该为自己制造“先天不足”的成长缺憾。深得要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信心满满、迈着坚实的步伐走上讲台!
【关键词】高中生物 生物教学 备课
笔者从教时间不长,每当面对学生们或试探或崇敬的目光来听课时,总感到要用心备课,也常疑惑自己的这堂课到底行不行?这种不自信几乎是挥之不去的。为此,积极向老教师请教,并利用书刊杂志,网络资源反复研究关于备课的一些要点、方法。再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真反思,颇有所悟。
回顾以前的备课,感觉有时是陷入了一种误区,即仅注重对教材的钻研,而对课标及学生的认识不够,有时只是机械化的“背课”,教学难以做到有的放矢。如讲《减数分裂》,减数分裂的过程很抽象,掌握的难度很大。每次讲到这的时候我总是将教材上的知识点“一丝不苟”的背下来,然后再讲给学生,虽然无一遗漏,但课堂缺少生气,学生做题准确率较低……能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将这些抽象的过程变得形象生动呢?备课除了需要对教材内容的准确理解之外,还要准备什么呢?经过反思我觉得以下几点很重要:
1.备好课程标准
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的要求,就能把握教学的尺度和关注的重点、难点,做到详略得当,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标准中“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把握此标准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而不是主要能源物质(储能物质或最终能源物质);第二,ATP的产生,对动植物来说具体产生的部位;第三,ATP分子的结构简式,特别是其高能磷酸键;第四,“ATP与ADP Pi 能量”的相互转化,为什么不是化学上所讲的可逆反应;第五,ATP的具体作用(如兴奋的传导、细胞分裂、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等等);第六,能用所学知识解答一些具体问题,如有关ATP作用的实验设计等。而对课标的准确把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集体备课来实现。集体备课可以集思广益,发挥整体优势,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统一进度,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难点,统一作业,统一考查等等。但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使教学具有个性化特征,也就是要有自己的“性格”。
2.备好教材
教材是依据课标编写的,是落实大纲和培养人才的工具。备教材既要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要深刻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让自己成为教材的主人,更好的去驾驭。对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需通过补充一些生动的事例,使抽象概念形象易懂。例如之前提到的《减数分裂》的教学,就可以用诗歌、顺口溜的形式来增强趣味性。可将减数分裂的过程总结为:①性原细胞作准备,初母细胞先联会,排板以后同源分,从此染色不成对。②次母似与有丝同,排板接着点裂匆,姐妹道别分极去,再次质缢各西东。③染色一复胞二裂,数目减半同源别,精质平分卵相异,以后作题迎刃解。这样一来,学生兴趣浓,知识掌握也就轻松些了。同时,备好教材我们也不能局限于手中的一本教材,因为现在全国各地生物教材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纲多本)。可以参照其他版本教材对本节课的内容的编排,取其可取之处;借鉴其他资料关于本课内容的相关叙述;还可以收集现实生活中对本课教学有用的资源等等。
3.备好教案
在充分掌握教材,理解大纲的基础上,要将教材语言转化为教案语言。教案是教师授课的蓝本,我们不但要注意教的方法设计,还要重视学的方法设计,教学的真正目的是学生的“学”而非老师的“教”,怎么引导学生去学是老师备课时必须注意的。问题设计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提出不同层次学生能够接受和解决的问题,让他们在肯定中享受进步的快乐,分解大题、难题为小题,分层次设问降低要求。例如:讲《调查人群中的遗传病》时,先把调查的汇总结果展示给学生,再引导学生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几个讨论问题,共同探讨诸如××遗传病的遗传特点是什么,××遗传病的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男性高还是女性高等问题。基础知识掌握后,还要设计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吸收知识,并自己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注重过程的分析,注重方法技巧的归纳,进而掌握学习方法并转化为能力。此外,还要注意,无论是课堂例题、习题,还是课后作业,都要服从于对课堂内容的巩固这一要求。板书也要精心设计,增强其概括性、实效性、艺术性。
4.备好学生
要以学生为本。了解学生,从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爱好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在备课时要认真思考:(1)学生哪些知识已掌握?对哪些知识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2)问题的设计是否活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3)学生有哪些生物兴趣、爱好有待于激发,以便于让学生乐于学习?如此等等。对这些问题认真思考后,就能将教案语言成功转化为教学语言,上课是也就能灵活自如了。
除了以上几点,我们还应该认真反思每节课,并写下教学反思。还要加大我们的阅读量,获取学科的前沿知识,弥补教材知识陈旧的不足,会起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网上资源、学科报刊、相关辅导教材、历年高考试题及评析都是我们必须阅读的内容。它们或者扩展教学广度,或者加深教学深度,只要开卷就会有益。
课堂是一名教师成长的土壤,备课则是让成长的种子更加饱满的过程,任何人都不该为自己制造“先天不足”的成长缺憾。深得要领,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才能信心满满、迈着坚实的步伐走上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