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角逐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ionw47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人物出发,对话剧《怀疑》进行重新解读,从人物的行动动机切入,试图走进人物的内心,挖掘人物的潜在特征。同时,对该剧的审美价值进行了探讨,从而更进一步理解这部戏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怀疑》 人物形象 审美价值
  一
  《怀疑》主要是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教会学校的校长阿洛西斯修女在跟教师詹姆斯修女聊天时,无意间得知了体育教师弗林神父把学校内唯一的黑人男孩唐纳·穆勒单独叫到过自己的办公室,当男孩出来的时候神情恍惚且嘴里有酒气,由此,阿洛西斯修女便怀疑神父对男孩有不轨行为,于是,她便以保护孩子的名义赶走了神父。
  该剧首演在2004年11月纽约外百老汇曼哈顿剧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该剧连续获得了普利策戏剧奖、托尼最佳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等二十余项大奖,可谓是戏剧界的一件大事。在同年11月,该剧同时在中国国家话剧院上演,一样是人流如潮,对中国观众影响颇深。之后,国内外都对此剧进行过多次排演,无一例外呈现场场爆满之势。该剧的成功,一方面是剧本自身的艺术特色,更重要的是带给观众对信仰和怀疑的思考。这也正迎合了作者写这部戏的初衷,他的兴趣并不在性骚扰本身,而在这一事件所反映出来的针锋相对的信念之争。a
  在第六场戏中,弗林神父在遭到了怀疑之后第二次出来布道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妇人对她朋友说了她一个不甚了解的男人的流言蜚语,当天夜里便梦到一只巨大的手出现在她的头顶,并且指责她。心怀负罪感的妇人在向教堂的老主持奥鲁克神父忏悔时,神父指点她把一个枕头搬到屋顶,用刀把枕头割开,然后再让她把随风吹走的每一片羽毛捡回来。很明显,妇人无法办到此事。于是神父告诉她,那些随风飘向四处的羽毛就是流言蜚语。羽毛,在此处只是一种巧妙的比喻,其实,羽毛可以是任何东西:赞美、歌颂、爱、诋毁、流言……
  尽管这个故事是编的,但正如神父所说,人们编故事来阐明理念,这是寓言的传统。在此处,我们且不论故事的真实与否,听故事的人能够有所共鸣,笔者认为,这便是一次成功的布道了。
  很多剧场在演出之后,会让观众去投票选择相信神父还是修女,或者谁都不信?在笔者看来,投票只是一种形式,至于投给谁或者不投给谁都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形式仅仅是对剧中发生的一件无关自我的事情的一次判断,里面或许还掺杂着很多感性的成分,当然,与观众对演员喜欢与否,或者演员临场的发挥等也有很大的关系。如此多的可变因素综合在一起,都会对观众最后的投票产生一定影响。当然了,作者创作该剧的目的肯定不是单纯给观众出一道这样的选择题,戏剧的最大魅力在于当观众在离开剧场为我们制造的“幻觉情境”之后,还可以在内心深处保持思索并由此蔓延开来,想到更多、更广、更深的东西。《怀疑》的审美价值在于由怀疑自然过渡到思辨。跟随人物之间的机锋对话,我们不断进行着合理的怀疑,这正是剧作家想要的剧场里的聚众思辨。b
  再回到剧本:剧情紧张、矛盾集中,教会仿佛变成了一个角逐场,一场唐纳·穆勒事件将四个人物紧紧捆绑在一起,他们各自拥有属于自己的内心准则,并以此为信仰试图在这场角逐中赢得胜利。同时,这也是一场信仰与怀疑的角逐,不只是台上的演员,也是每个看完戏的观众都会经历的一场内心斗争。
  二
  在这场较量的过程中,阿洛西斯修女和神父仿佛分别在跷跷板的两端。为了尽快赶走神父,修女想尽一切办法来证实神父的不轨之行。而神父则据理力争,一再辩驳那是他出于对唐纳的关心和爱。在这场较量之中,阿洛西斯修女一直处于主动出击的状态,而弗林神父更多的行动是适时防御。在求胜欲望的诱惑之下,阿洛西斯修女首先利用自己的权威,搬出了他的下属——单纯善良的詹姆斯修女,要求她作为旁证,这不但残忍地剥夺了詹姆斯教书育人的快感,更使她夜里再也无法入睡,但这些对阿洛西斯修女而言均不重要。而后,她又请来了穆勒太太,本以为搬来的是救兵,可没想到穆勒太太的行为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想。两人一番激烈的争吵之后,穆勒太太被迫说出了自己儿子有性取向方面的问题,对于神父和儿子的关系她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心存感激,并且声称“我将站在我儿子和善待他的人这一边”。与穆勒太太的交手,让阿洛西斯修女遭到了戏剧性的惨败,而弗林神父则是不战而胜,跷跷板显然倾斜到了弗林神父的这一边。
  戏到这里,弗林神父已然占据了上风。剧中,弗林神父正是爱的代表。在第七场中,弗林神父和詹姆斯修女有一段这样的对话:
  弗林 有種人总是反对你的仁爱之心,詹姆斯修女,他们会说出你心中的灵光是一种软弱。他们会说你的仁爱慈善会出卖你。我不相信。这是那些残忍之辈以德行的名义扼杀善良的惯用伎俩。别相信它。爱没有任何过错。
  詹姆斯 当然没有,但是……
  弗林 你不会忘记这就是救世主给我们芸芸众生的赠言。爱。而不是怀疑、非难、指责。热爱人们。你发现阿洛西斯修女是这种爱的体现吗?
  詹姆斯 我不想说错什么。但她不是。她夺去了我教书育人的快乐。那是我最热爱的寄托。
  救世主的赠言便是爱,弗林神父一直在履行爱的职责。即便是面对一直对他步步紧逼的阿洛西斯修女,他也是怀着一颗仁爱宽容之心,在他和詹姆斯修女的谈话中说:“我不曾诉诸主持神父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我不想分裂这个学校。如果我公开阿洛西斯修女对我的指控,她肯定会失去校长的职位。因为这毫无根据。你也可能失去你的教职。”他为了保住学校以及校长的职位,宁愿自己备受指责,相比之下,阿洛西斯修女的狭隘、刻薄显而易见。
  弗林神父还保护关心学校里的每一个孩子,并且打算带他们去外面吃冰激凌,去野营等。作为一个神父,他以自己的名义来替唐纳守住偷喝祭酒的秘密,让他继续担任神坛侍童,因为他们之间不仅是师生更是朋友,这样的爱是毋庸置疑的。
  詹姆斯修女和穆勒太太,在剧本也都是爱的布施者,当所有的爱的砝码都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阿洛西斯修女的怀疑、非难、指责—定是站不住脚的,弗林神父的胜利不言而喻。虽然,在剧中作者一直都没有对“神父和唐纳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给出一个明确回答,但是在结尾处,“弗林神父升职”的消息,已经间接对那个悬而未决的疑问做出了回答。   三
  如果我们下了这样的定论,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对神父太过偏袒,因为在剧本中有些地方确实隐约显露出了他一些令人怀疑的举动。比如,在开学的第一天“他拉着威廉·伦敦的手腕”,然而,这样一个表面的现象并不能证明神父的行为不轨,阿洛西斯修女把这件事情拿出来威胁神父,更证明了她的荒谬。
  此外,怀疑神父的人们可能举出最有力的证据,那便是神父在最后一场戏中竟然离开了圣尼古拉学校,阿洛西斯修女的目的达到了,看似赢得了胜利。在该剧演出后投票环节中,怀疑弗林神父的人认为,正是在第八场中阿洛西斯修女提出了“她给他以前教区的一位修女打过电话调查他”,才促使了神父的离开,这样恰好坐实了神父心中有鬼。这样看来,似乎完全符合情理。然而,试问怀疑神父的人们,有没有关注到这是一个被谎言证实的行动呢?阿洛西斯修女并没有打过那个电话,谎言怎么可以用作真实的证据呢?
  当然,如果有人觉得阿洛西斯修女是正确的,而弗林神父确实引诱了唐纳,那也未尝不可,因为怀疑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作者约翰·尚利曾说:“当一个人感到疑虑时,当他踌躇時,当辛勤积累的知识在他眼前蒸发时,正是他成长之时”,“怀疑恰恰是重新进入现实的一个契机”。该剧的译者胡开奇也在《作者与他的〈怀疑〉》一文中的结尾中写道:“也许,在今天世界的任何角落,人们更需要记取《怀疑》一剧的精神内涵:不管我们的感受是何等的痛苦和恐惧,是怀疑与质疑为我们赢得了自由。”约翰·尚利认为,怀疑是比信念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更强的力量的。人们可以怀疑神父,亦可以怀疑阿洛西斯修女,无论怎么样,爱总会在彼岸等着人们的到达。
  在剧中,有着作者自己的影子。剧中的圣·尼古拉学校的原型,就是尚利五十年代就读的学校,他笔下的阿洛西斯修女的原型就是来自于他就读学校的两位修女。虽然说,作者在当时遭遇着不幸,但是在剧本的扉页上还是写下了这样宽容的话语:“本剧献给许多在医院、学校和老人之家勤勉奉献了一生的天主教修女们。尽管她们一直承受着恶意的讥讽和嘲笑,而我们又有谁能够那样地慷慨无私呢?”c在读完全剧之后再回过头来细细品味这句话,顿时对阿洛西斯修女多了几分理解。尽管阿洛西斯修女对她的属下詹姆斯修女严苛无比,对弗林神父步步紧逼,然而,她错了吗?没有,她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心中的信仰所驱,宁愿违背世俗也不愿违背信仰。作者的这番话,有着对修女的同情,也同样有着对她们的敬仰。作者正是在经历了怀疑之后才体现出这样的宽容和爱。
  a 孙惠柱:《深藏不露的写实力作——观美国话剧〈怀疑〉》《戏剧文学》2011年第6期,第20—21页。
  b 张彤:《从合理怀疑到聚众思辨——〈怀疑〉的现实隐喻》,《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638—641页。
  c 蔡东民:《那传说中临近窒息的快感话剧〈怀疑〉》,《上海戏剧》2010年第6期,第20—21页。
  作 者: 孟倩倩,中央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博士研究生。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山外之山——谈山水画创作》的短文,刊发于《文艺报》2014年6月16日“世纪美术”专刊。随后,2015年元旦和2015年4月至5月间,在北京艺融美术馆、台湾成功大学艺术中心分别举办的山水画个展中,我均用了这篇小文作“前言”。长期以来,我一直将山水画创作当作自我心灵游移的承载,也当作精神探寻、生命回归的线索及途径。进而,我固执地认为“山水画,终究该浸润着自然的率性、人文的层级和
期刊
两年前,我刚刚进入北京大学,李琬的诗歌写作就已经呈现出了自己清晰独特的面貌,在年轻作者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完成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而她的诗歌写作也呈现了一些新的面貌。当此之际,如果能够有人对李琬的诗歌进行仔细的批评,无疑是及时而恰当的。据我所知,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篇系统地评论李琬诗歌的文章,这同她的诗歌写作及其产生的影响是不成正比的。  一  据我所知,同一些“9
期刊
摘 要:生态批评以关注生态危机为旨归,重点在于审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而乡土小说是现代文学中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审美旨趣上都与自然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流派,表现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鲜明倾向,其基本价值取向与当代的生态文学极为契合。本文主要从大地伦理、精神生态、荒野这三个生态批评的重要理念介入对现代乡土小说的分析,旨在挖掘其所蕴含的积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 乡土小说 大地伦理
期刊
摘 要: 解读周恩来《游日本京都》组诗:第一首,抒发初始读得马克思著作的喜悦;第二首,讴歌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第三首,应用马克思的阶级论,剖析社会阶级对立状况;第四首:应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认知客观世界变化规律。  关键词:周恩来 组诗 游日本京都  我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一位颇具天才的革命诗人。他不仅写过传统体式的诗章,抒发传统美德,
期刊
摘 要: 在当代诗人的创作活动中,“在路上”与“回忆”是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以及创作出发点,这两点在杨碧薇的诗集《坐在对面的爱情》中相互交缠,形成了其诗歌中独有的审美景观。同时,“在路上”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也成为杨碧薇进一步进行创作的动力。  关键词:在路上 回忆 杨碧薇 现代性  自从有了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便成了无数人毕生的梦想,面对着日渐平庸的世界,人们要不选择沉溺,要不选择用自己的生
期刊
摘 要: 有明一代,朝鲜朝贡不断,而辽东则为朝鲜使臣朝贡的必经之路。路经辽东,朝鲜使臣留下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主题多元,或抒发羁旅愁思,或借古讽今,或吟咏辽东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或咏怀自寄。朝鲜使臣的辽东诗歌具有独特的叙事风貌,形成了一种“他者”视角,成为辽东文学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明代 朝鲜使臣 辽东诗歌 “他者”视角  有明一代,朝鲜与明王朝仍属于宗藩关系。有明一代,朝鲜不断派出“谢恩使”
期刊
摘 要: 近几年来,许多新闻媒体多次发布习近平总书记的“私人书单”“阅读宝典”“最全书单”。这些书单涵盖古今中外文史哲等各类书籍,既是习总书记勤奋好学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民族精神与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目前,在国家发布实施《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之际,运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分析探讨“习近平书单”的文化意义与传播功能,对于促进“全民阅读”的发展普及,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期刊
摘 要:莫言的短篇小说《祖母的门牙》通过讲述乡村生活中的婆媳故事展现了宗法强权和愚昧政治对女性的压迫。婆婆以封建孝道欺辱儿媳,政治以权力愚弄百姓,两者都是用强权让人顺从。母亲由被动到主动的反抗,体现了强权压制下女性力量的生长。  关键词:莫言 《祖母的门牙》 强权 女性力量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优秀的短篇小说,会通过一滴露珠折射出四周的风景。莫言的短篇小说《祖母的门牙》通过微小琐碎的家庭生活
期刊
摘 要: 在中国民间,民谣和谚语的界限比较模糊,人们往往对其以“谣谚”统称。但经过考证之后,发现民谣和谚语的概念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本文旨在探析中国古代民谣、谚语的概念,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方家的关注。  关键词:民谣 “谣” “歌” 谚语  一、中国古代民谣、谚语的概念初探  在中国民间,民谣和谚语的界限比较模糊,人们往往对其以“谣谚”统称。但经过考证之后,发现民谣和谚语的概念是有着本质的不同的。
期刊
摘 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运河文学却一直相对薄弱。最近,刘凤起一百五十万字的长篇小说《永远的大运河》,为运河文学添上重重一笔。小说对大运河畔恢弘壮阔的抗战场面的展示,对亲切温暖的民俗风情的绘制,以及对运河文化精神的表现,名副其实地成为运河文学的一部重要的代表作。  关键词:运河文学 现代缺失 《永远的大运河》  由我们的祖先人工开凿的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之魂的载体。京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