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朝鲜使臣的辽东叙事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946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有明一代,朝鲜朝贡不断,而辽东则为朝鲜使臣朝贡的必经之路。路经辽东,朝鲜使臣留下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主题多元,或抒发羁旅愁思,或借古讽今,或吟咏辽东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或咏怀自寄。朝鲜使臣的辽东诗歌具有独特的叙事风貌,形成了一种“他者”视角,成为辽东文学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明代 朝鲜使臣 辽东诗歌 “他者”视角
  有明一代,朝鲜与明王朝仍属于宗藩关系。有明一代,朝鲜不断派出“谢恩使”,前往京师朝贡。朝贡之路有海路和陆路两条线路。除明初、明末外,朝鲜使臣主要取道陆路。因为地缘关系,辽东成为陆路的必经之地。明王朝迁都北京后,朝鲜使臣一般在渡过鸭绿江后,历九连城、广宁等辽东贡路25站,入山海关后,再抵达京师。a朝鲜使臣途经辽东时,留下了大量记录,其中包括诗歌、散文、日记等,大都被收录在《朝天录》以及旅游笔记《燕行录》中。《朝天录》由朝鲜王朝官方编纂,《燕行录》则更多是一种个人化的历史记载,但均具有珍贵的文献价值及历史文化意义。在这些作品中,使臣对在辽东的见闻进行了记录,抒发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个性,呈现出独特的叙事风貌。本文主要以朝鲜使臣的辽东诗歌为研究对象,对其题材内容及叙事特点做简要分析。
  一、朝鲜使臣辽东诗歌的题材内容
  朝鲜使臣大都接受过正统的儒家教育,富有中国文学历史修养,能熟练地使用汉文进行诗文创作。从《朝天录》《燕行录》收录的诗歌来看,朝鲜使臣的辽东叙事以诗文为主。其中诗歌的主题多样,或记羁旅愁思,或借古讽今,或吟咏辽东山川形胜、风土人情,或咏怀自寄……呈现出不同风貌。
  (一)纪行遣怀
  在朝鲜使臣的笔下,不时有对辽东山川形胜、风土人情的描绘,其中又往往寄寓了作者的羁旅愁思。如李安讷《辽河行》:
  遼河之上皆平地,西望北望平如砥。长空草色相连接,千里苍苍复千里。天边不见有人烟,但见落日孤云起。我来四顾心茫然,三角峰套何处是。策马去去穷岁年,思亲泪滴辽河水。b
  李安讷为朝鲜中期著名文人,曾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崇祯五年(1632年)两次出使中国。他擅长文辞,尤工诗歌,与权韠并称朝鲜诗坛两大支柱,有文集《东岳先生集》存世。本诗为作者经过辽河时所写,诗中描绘了辽河平原的景象,并抒发了羁旅情怀。眼前所见,旷野无际,长空与草色相连,苍茫如烟。视野所及,渺无人烟,只有落日、孤云与自己为伴。此情此景,令作者四顾茫然,不由“泪滴辽河水”。
  再如李安讷《十月初十日还渡鸭绿江书于舟中》:
  故国三秋后,行人万里还。圣朝无警急,慈母且平安。对酒身如梦,临流意自闲。客愁兼客路,并尽此江千。c
  作为中朝界河,鸭绿江不单是一条河,还极富象征意义。它不仅是离别与重逢的象征,也意味着使命的开始与结束。当作者结束使命,重新渡过鸭绿江时,忍不住咏而为诗,抒发自己的“客愁”与思亲之情。李安讷两次出使,但两次经历大为不同。万历年间,辽东局势稳定,旅途平安。崇祯年间,辽东大部为后金占据,战事频仍,朝鲜使臣的朝贡之路也艰辛异常。李安讷在离开故国三年后,终于完成使命,返回朝鲜,百感交集。面对滔滔江水,作者恍然如梦。所有的羁旅惆怅、客路艰辛,终于可以结束,“并尽此江千”。
  在诗歌里,朝鲜使臣也描述了辽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如朝鲜著名文人李廷龟的《丙辰朝天录》写道:
  方辰胜集小园中,不是皇公是绮翁。桥外青帘风正飐,杏花如雪酒垆东。d
  李廷龟,字圣征,号月沙,朝鲜王朝明宗、仁祖年间的著名学者。他精通汉文,和申钦、张维、李植并称为朝鲜中期四大文章家,著有文集《月沙集》。李廷龟出使明朝时,辽东地区相对安定,他看到的是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清风徐徐吹过,杏花落去,酒香自来,一片安定样和。眼前所见,令人欣羡。
  (二)咏史怀古
  在朝鲜使臣的辽东吟咏里,咏史怀古也是常见的题材。
  驻跸山是朝鲜使臣经常吟咏的对象。驻跸山又名“首山”,位于辽阳市西南,现名马首山。取名“驻跸”,是源于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时曾率军“驻跸其巅数日,勒石纪功”(《辽史·地理志》)。驻跸山风景优美,不少朝鲜使臣均前往游览。譬如朝鲜著名文人李廷龟有《次驻跸山韵》:
  叱咤雷霆鞭老龙,纵云劳费亦豪踪。何知席卷全隋业,却挫弹丸一小封。
  这首诗描绘了唐太宗灭隋建唐的英明神武,但对其征伐高丽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不义之战,失败是必然的。而对魏征没有进谏劝阻,朝鲜使臣也提出了批评。如李廷龟《次驻跸山韵》中“当时魏鉴称遗直,到此何无谏一封”e,崔演《驻跸山有感》中“最恨魏公今葬久,斜阳立马独含情”f,均是。
  另外如人文内涵丰厚的千山、医巫闾山,也是朝鲜使臣吟咏的对象。
  (三) 酬唱交游
  朝鲜使臣途径辽东时,还留下了不少酬唱、交游的诗歌,反映了他们与辽东官民的交往互动。
  朝鲜使臣与辽东地方官员有不少交往活动。他们互相拜访,互赠礼物,也写诗赠和。如朝鲜使臣丁焕1537年出使明朝时,路经沙河驿(今辽宁绥中西南沙河镇)时,当地百户有赠诗。丁焕予以对和:
  适意无南北,相逢江海边。关山千里外,云雨一灯前。沽酒我同醉,论文汝独贤。分襟在今日,握手又何年。g
  此外,朝鲜使臣与辽东士人、当地百姓也多有交往,留下了不少酬唱之诗,体现了中朝两国交往的密切。
  二、朝鲜使臣辽东诗歌的文化叙事风貌
  《朝天录》《燕行录》中的辽东诗歌,如实记录了朝鲜使臣个人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与朝鲜、中国官方史书对辽东的记录相比,具有直言、真实、具体、视角独特等特点。h同时,作为一种个人化的情感抒发方式,有关辽东的诗歌呈现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风貌。从整体来看,既呈现出同质化的文化体验,也有异质文化视角带来的独特叙事风貌。   一方面,朝鲜使臣的辽东诗歌与中国传统文学叙事呈现出同质化特点。朝鲜使臣多为朝鲜的文臣儒士,自幼攻读四书五经等儒家典籍,秉承程朱理学,汉文化水平较高。他们不但能够娴熟地运用汉文进行诗文创作,在思想上也多以儒家理念、中华文化为本位,并自觉运用儒家价值标准来评判人事,对辽东的民生与情势进行观察与思考。无论是在文化思维方式还是在价值观念方面,朝鲜使臣的辽东诗歌与中国本土的文学叙事都具有同质性特点。譬如在以咏史怀古为主题的辽东诗歌中,朝鲜使臣便遵循“华在以夷”标准来进行历史叙事。在进行道德评判时,也往往遵循“忠”“义”等儒家的道德理念。同时,也多采用中国古典诗歌借史咏怀的方式来陈情、抒愤,以含蓄蕴藉为尚。
  另一方面,朝鲜使臣的辽东诗歌也带有异质文化的独特视角,呈现出“他者”的叙事风貌。面对中国社会文化现象,朝鲜使臣在进行观察与评述时,不可避免地采用了一种异域化的叙事视角。他们在用儒家道德体系评判的同时,也从异国使者的角度进行了观察与思考。比如对辽东儒学衰败现状,他们感到痛心、失望。朝鲜使臣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对儒家文化非常尊崇、仰慕,对中国的儒学建设、儒生水平也抱有较高的文化想象。但明朝中后期以后,辽东边患丛生,当地儒学不兴。朝鲜使臣眼中所见的书院多颓破荒废,儒生的学术水平整体不高。对此,朝鲜使臣在诗中表现出失望之情。另外,对历史人事的评价也体现出价值观的差异性,李廷龟、崔演经过驻跸山时,均以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的典故写下诗歌,分别为《次驻跸山韵》《驻跸山有感》等。不同于中国史书的正面评价,他们均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东征高丽是不义之战,驻跸山的“勒石记功”也引人耻笑。
  从整体来看,朝鲜使臣的辽东诗歌勾勒出一幅“他者”视角下的辽东风貌,对明代辽东文学的建构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a 〔朝鲜〕苏光震:《朝天日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8册),(韩国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97—304页。
  bc〔朝鲜〕李安讷:《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6册),(韩国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58页,第231页。
  d 〔朝鲜〕李廷龟:《丙辰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5册),(韩国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e 〔朝鲜〕李廷龟:《戊戌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5册),(韩国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47页。
  f 〔朝鲜〕崔演:《艮斋集》,(韩国首尔) 民族文化推进会1989年版,第164页。
  g 〔朝鲜〕丁焕:《朝天录》,〔韩〕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第3册),(韩国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3页。
  h 刁书仁:《朝鲜使臣所见晚明辽东社会的民生与情势》,《社会科学战线》2017年第11期,第123页。
  基金项目: 2019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明代辽东文学及其当代性研究》(编号L19BZW012)
  作 者: 潘晓玲,文学博士,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李炳豫,大連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本科生。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继《锅匠,裁缝,士兵,间谍》(1974)和《荣誉学生》(1977)之后,《史迈利的人马》于1979年问世。这是英国当代作家约翰·勒卡雷间谍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也是奠定他在间谍、犯罪推理小说的世界地位的扛鼎之作。《史迈利的人马》的出色之处,在于它不是一部关于人性在通常意义上“观念先行”的小说。而是如何保持艺术家对现实独有的敏感,使新思想从纷沓而至的人性故事中破茧而出。  关键词:新诗 王
期刊
访 问 者:林楠,海外评论家。曾任加拿大《神州时报》总编辑、加拿大大華笔会会长。现任加拿大华人文学学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副秘书长、《世界日报》“华章”编委、香港《橄榄叶诗报》顾问、《加拿大商报》文学专版“菲莎文萃”顾问、纽约北美作家协会专家组成员。作品入选《当代世界华人诗文精选》《北美华文作家散文精选》《众笔汇华章》等,出版的著作有文集《彼岸时光》,散文集《彼岸撷英》《含英咀华》等数
期刊
摘 要:莫言的短篇小说《普通话》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村姑娘解小扁考上中专,返乡教书推广普通话的故事。普通话象征着现代文明,小扁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也是文明和愚昧、进步和保守之间的一场斗争。专制霸权毁灭了小扁,也压制了文明火种的传播。  关键词:莫言 《普通话》 解小扁 文明 霸权  莫言的短篇小说《普通话》讲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山村姑娘解小扁考取中专,返乡教书,在偏僻落后的小山村推广普通话的故
期刊
从富仁的追思会归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信手翻开一本旧著,这本书的序言是富仁写的。在序言末尾谈到我们两个人的交往时,富仁写道:“六载同学,六载同事,十二年情同手足,相濡以沫。”读着这些文字,我的眼睛湿润了。这本书出版于1993年,从那时起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将近四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我一直把富仁看作自己最敬重、最挚爱的兄长。  一  我和富仁初识是在1978年春天,无论是在我们个人的生命史上,还是在
期刊
孙甘露:今天我们这一场题目叫“文学写作与‘伟大的心灵’”。在理论家的想象中,作家总是在历史和传统的压力之下来确定其写作的可能性,在已有作品的秩序里面等待自己新作品的出现,成为一个世界。作家因此有一个双重的形象。怎样的阅读极点使他的词语发出当前的声音,理论家的推测是:细心的作者一定也是细心的读者,他怎样阅读就怎样写作。但是作家究竟怎样阅读呢?尤其是在阅读经过怎样的追问,形成他们的写作,在怎样的意义上
期刊
三年前,我曾写过一篇《山外之山——谈山水画创作》的短文,刊发于《文艺报》2014年6月16日“世纪美术”专刊。随后,2015年元旦和2015年4月至5月间,在北京艺融美术馆、台湾成功大学艺术中心分别举办的山水画个展中,我均用了这篇小文作“前言”。长期以来,我一直将山水画创作当作自我心灵游移的承载,也当作精神探寻、生命回归的线索及途径。进而,我固执地认为“山水画,终究该浸润着自然的率性、人文的层级和
期刊
两年前,我刚刚进入北京大学,李琬的诗歌写作就已经呈现出了自己清晰独特的面貌,在年轻作者之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两年后的今天,她已经完成北大中文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训练,而她的诗歌写作也呈现了一些新的面貌。当此之际,如果能够有人对李琬的诗歌进行仔细的批评,无疑是及时而恰当的。据我所知,直到现在,还没有一篇系统地评论李琬诗歌的文章,这同她的诗歌写作及其产生的影响是不成正比的。  一  据我所知,同一些“9
期刊
摘 要:生态批评以关注生态危机为旨归,重点在于审视人与自然、文化与自然的关系。而乡土小说是现代文学中不论在思想内容还是审美旨趣上都与自然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个流派,表现出崇尚自然、道法自然的鲜明倾向,其基本价值取向与当代的生态文学极为契合。本文主要从大地伦理、精神生态、荒野这三个生态批评的重要理念介入对现代乡土小说的分析,旨在挖掘其所蕴含的积极的生态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生态批评 乡土小说 大地伦理
期刊
摘 要: 解读周恩来《游日本京都》组诗:第一首,抒发初始读得马克思著作的喜悦;第二首,讴歌马克思主义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第三首,应用马克思的阶级论,剖析社会阶级对立状况;第四首:应用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认知客观世界变化规律。  关键词:周恩来 组诗 游日本京都  我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是一位颇具天才的革命诗人。他不仅写过传统体式的诗章,抒发传统美德,
期刊
摘 要: 在当代诗人的创作活动中,“在路上”与“回忆”是两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以及创作出发点,这两点在杨碧薇的诗集《坐在对面的爱情》中相互交缠,形成了其诗歌中独有的审美景观。同时,“在路上”与“回忆”之间的张力也成为杨碧薇进一步进行创作的动力。  关键词:在路上 回忆 杨碧薇 现代性  自从有了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便成了无数人毕生的梦想,面对着日渐平庸的世界,人们要不选择沉溺,要不选择用自己的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