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怎样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在中学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其它途径所不能代替的。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呢?本文试从以下几点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教师要注重自身德育意识的培养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这某种意义上说明了人的意识决定人的行动。教育学和心理学把12~16 岁这一阶段称为“少年期”。这段时间,学生心理和生理变化比较迅速,身心各方面都比较矛盾。我们要想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不光要探究好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树立把德育教学贯穿在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的意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影响每位同学。教师只要有德育意识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就会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的义务形成坚定的信心和强烈的责任感,就会坚定不移地、满腔热情地对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对学生实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自觉地、创造性地激发自己的力量和才华,真正做到正确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改变学生。
  二、利用教材内涵德育思想指导学生行动
  思想品德课教材蕴含了众多的情感因素,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合理利用手中的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思考形成结论,主动去求索,使其在教材理论的指导下,用自己亲身实践实现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内部联系,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将它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编写教学案例,进行思想教育。此外,教师在讲解各个知识点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学生融汇贯通,形成知识体系,并且学会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或用自己所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际行动。例如,在探究“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时,应引导学生认识“父母赋予我们太多,我们要应该孝敬父母”,教师在备课中,分析教材蕴涵的德育情感,以“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对我们的爱———孝敬他们”为其内部情感联系。要把握这种条理清晰的情感思路,引导学生知道怎样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及德育意识、德育情感的培养。
  三、德育思想在问题情境中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也应是教学情境创设的积极参与者,不应把教学情境的创设只当作是教师的事,而让学生只是被动进入教师所创设好的情境中。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通过教学行为显现出来。以教师的“教”为主导时,由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能够促进思维的问题,学生就会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师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适应的情绪氛围,此时相对理想的教学情境就形成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也一样能形成教学情境,如在热烈的讨论或辩论时,学生认真、积极的态度,执着追求知识的精神,将构成一种学生之间的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而这种双向交流是受教师指导和控制的。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精心设计,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展示教学目标,为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提供有效、广阔的平台,真正做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以情载理,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才能有效地灌输德育意识。
  例如,讲到“天下父母心”这一节内容时,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录音播放儿子给父亲的一封信,设置道德情境,形象直观地渲染某一种气氛,通过情境还可以化静为动、化远为近、化抽象为具体。播放后有很多学生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对学生的感观产生强烈的刺激,常常会激起丰富的道德情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对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将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四、实践体验中实现德育目的
  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由于这一时期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任何事总想试一试,但他们的愿望与自己的实际能力是有很大的矛盾的,他们的独立性增强了抽象的逻辑思维有了发展,但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的,在认识事物和考虑问题时,还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来支持。在学生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开展有效的德育活动,针对学生现实思想、行为或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议论。引导运用刚学过的道德观点来进行辨析,分清是非、美丑、善恶。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该那样做,以此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可结合学生中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实时开展评价,重点放在弘扬正气方面。同时要知道道德情感教育局限于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走出课堂,走进本学科组织的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或走进学生生活的各个角落,或利用学校等各部门组织的各种主题活动、主题班会等形式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在真实的道德环境里产生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落实具体正确的道德行为。教师不要回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找准问题切入点,对症下药。要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而且落实在学生的道德行为上。
  总之,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实施德育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思想品德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斷探索,积极努力,为更好地发挥思想品德这一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多做贡献,为提高国民素质教育添砖加瓦。
其他文献
著名的教育学家巴特尔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老师承载着爱的目光,哪怕仅仅是投向学生的一瞥,孩子们的心灵都会感光显彰,映出美丽的图案……”今天我想说的是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掌握教育艺术的基本功,要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就必须具备这样的基本功。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学生,就有可能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教育。尤其是新班,如果班主任摸清了一个班几十个学生的学习、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徳,是德育的最基础内容。学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青少年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貌行为的重要场所,所以孝敬是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手段之一。我校作为重庆市一所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从初中义务教育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根据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关于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要求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因此,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方法,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寓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引疑激趣,激发学生情感态度,诱发创新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堂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探究学習,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关键词:新课程,会学习,会思考
摘要:课堂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展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的设置问题,以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因,促进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创新思维及创新思维的特点。这样才能开辟一条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创新思维的主渠道在课堂,关键在教师。教师要精心备课,要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索为主线、思维为主攻的基本原则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