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性的“情”与火性的“爱”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yao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红楼梦》一百二十回目录中以“情”字为题的有二十五回,占1/5,比例较高。其中宝黛的爱情历来被文人骚客所称颂吟唱,本文拟就从《红楼梦》中宝玉的“情”出发,通过对曹雪芹笔下的“情”及其霍克斯的英译本中的“情”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中国与外国对爱情的不同看法。
  关键词:水;火;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8--02
  宝玉与黛玉的感情是逐渐确认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安静含蓄的云雨情”的阶段,这位富家公子在成长中,不仅受到外界的影响,且个人生理也逐渐成熟,其“情”有着情欲结合的特点;第二阶段为“博大宽容的大海之情”的阶段,他较为泛情,对大观园所有年轻女儿都饱含情;第三阶段为“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的阶段,经历一些世事变幻后,他的感情才逐渐变得专一;第四阶段为“水至清则无鱼的无情”的阶段,宝玉娶了宝钗,黛玉逝去,贾家树倒猢狲散,他的感情走向无情、虚无。
  一、第一阶段——安静含蓄的云雨情
  古时,小说作为小道末技,有别于诗歌等正统文学,但内容更接近普通人民的所思所想,《红楼梦》中反映出的性思想应能反映中国人的国民性。《红楼梦》中涉及了性,但多是寥寥几笔带过,“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这一部分也被删除,原因之一便是大胆的性描写不符合中国人含蓄守礼的心理。中国人的“性”如同水流,始终在流动,但却静谧地怒放生命。
  宝玉第一阶段的情是情欲结合的,先在梦中和秦可卿发生关系,后和袭人发生性关系,还和麝月、秋纹等丫鬟有一些暧昧关系。如:
  (1)原本:宝玉初试云雨情
  霍译本:Jia Bao-yu conducts his first experiment in the Art of Love .
  中国常用云雨之欢、巫山云雨等词来形容男女性爱,“云雨”二字见于宋玉的《高唐赋序》,原指巫山神女兴云播雨之事,后成为对性的隐喻。用自然现象“云雨”来形容性爱,贴切而隐晦,符合中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
  例(1)中霍克斯将“云雨情”译为“the art of love”,将性爱作为一种“art”,自然现象可以是艺术,但艺术更多有着人为的痕迹,由此可见中外性观念的不同:中国强调性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西方强调性的艺术性和人为的美感。
  (2)原本:那宝玉恍恍惚惚,依着警幻所嘱,未免作起儿女的事来。
  霍译本:Dazed and confused, Bao-yu nevertheless proceeded to follow out the instructions that Disenchantment had given him, which led him by predictable stages to that act which boys and girls perform together.
  “儿女之事”是性事,霍译本中,性与stages、act、perform等舞台表演艺术相关,霍克斯仍然将性当成了人为的艺术,强调舞台、表演的张力,强调“性”充满了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火一般的热情。
  二、第二阶段——博大宽容的大海之情
  《红楼梦》大旨谈情,第二阶段宝玉的情是一种泛情。王蒙评论“他不但对黛玉是充满情的,而且对其他姐妹也是充满了情的。”如:
  (3) 原本: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
  霍译本:But your kind of lust is different.That blind,defenceless love with which nature has filled your being is what we call here “lust of the mind”.
  霍译本将“意淫”翻译成“lust of the mind”,“lust”多指强烈的性欲,可译为:精神上的性欲。
  在原著里,意淫是宝玉对女儿们的泛爱、是对大观园内女儿们纯净美好性情的痴情。到了现代社会,意淫指性幻想,是贬义词。霍译本中含义更偏重于现代社会“性幻想”之义,但如果这是一种精神上强烈的性欲,那么宝玉和晴雯也不可能“各不相扰”了。这种泛爱,中国人认为这种喜爱是一种纯净如水的状态,外国则认为这种喜爱之情更偏重于蓬勃的、彰显原始生命力的如火的状态。
  原著中宝玉被定义为一个情痴情种,霍译本译为“great lovers or the occasion of great love in others”。“lovers”有情人、情夫、情侣等含义,宝玉这种情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喜爱之情,渴望亲近女儿们的感情,而在外国人眼中这种情是一种恋爱之情,两者区别迥异,前者如同能包容万物的大海,后者如同热情之火,聚焦并钟情于某人,如:
  (4)原文:多情公子空牵念。
  霍本:Your gentle lord’s solicitude in vain.
  “多情”源于宝玉对丫鬟晴雯的怀念、惋惜之情。此回目将此情译成solicitude,即“焦虑;渴望;担心”之义,中英文所想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挂念之情如潺潺流水细长,而焦虑之情如簇簇火苗灼人心神。
  再如第三十九回目“情哥哥偏寻根究底”,霍译本将“情哥哥”译为“impressionable young listener ”,因为刘姥姥编造了一位“茗玉”小姐,宝玉就为她跌足叹惜,一个子虚乌有的女子,宝玉尚且如此,其情感绵绵不尽,这种泛情是一段不求回报的痴情。
  三、第三阶段——高山流水的知音之情
  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历来被人赞颂,宝黛之情便是爱情角度上的知音之情。   (一)纯净如水的爱情对象
  从两个版本看对黛玉描写的区别,如黛玉的眼睛是“含情目”,表达出黛玉的眼角多情,中国倾向于眼角含情是像烟雾一样朦胧惹人怜爱,盈盈如水般的情思婉转,霍译本译为“passionate eyes ”。passionate是热情的、热烈的、激昂之义,病弱的黛玉初见宝玉时不会露出狮子看到猎物般的热烈的灼灼之情,可见霍译本中的黛玉是西化了的黛玉。
  (二)还泪报恩的知己之情
  随着宝玉阅历的增加和年龄的变化,他对黛玉的爱情才走向专一,如:
  (5) 原本:识分定情悟梨香院
  霍译本:Bao-yu visits Pear-tree Court and learns hard facts from a performer。
  “识分定情悟”被译作“learns hard facts”,这里的“情”并没有得到具体的解释,“learns hard facts”可译为:认识到无可动摇的事实、铁的事实;宝玉认识到了今后只能各得各的眼泪,他将眼泪比作“情”,黛玉的眼泪就是情,表现出宝黛间一种如水般纯净的情感,不含有欲望,不仅是一段青梅竹马的天真之情,更是一种如高山流水的知己之情,温吞如水。
  宝玉将黛玉视为知己,他在续《庄子·肤健》时说的“栽宝钗之仙姿,灰黛玉之灵窍”,他被黛玉的风神气质所吸引,当众人都规劝宝玉重视仕途经济时,他对袭人说:“林妹妹从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早和他生分了。”
  (三)顺流而下的柔顺温情
  宝黛的情被礼教制约,“发乎情,止乎礼”,这是中国人中庸思想的体现。中国人重视礼节,行事强调有分寸、要张弛有度,古代夫妻强调“相敬如宾”的状态,是一种柔顺温情。如:
  (6)原文:只因他虽和黛玉一处长大,情投意合。
  霍译本:For although, from the fact that he and Dai-yu had grown up together, there existed a most perfect sympathy between them。
  Sympathy可译为“同感”,而宝黛情强调一种思想感情的相似、性情上的契合,而不是对某件事物的“同感”。
  两人的爱情不涉及性,相敬如宾,唯一一次冒犯是宝玉引用了《西厢记》的一句话“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便冒犯了黛玉。霍译本将”多情小姐“译为“amorous mistress” ,宝黛爱情是浪漫而温致的,两人虽有题帕诗赠情的行为,但大多数是合礼数不逾矩的,Amorous虽有“多情”之义,也有“恋爱的;热情的;色情的情妇”之义。
  四、第四阶段——水至清則无鱼的无情
  关于《红楼梦》的主题,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笔者认为全文主要是要传达一种“色”、“空”的思想,如:
  (7)原本: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霍译本:Vanitas, starting off in the Void (which is Truth) came to the contemplation of Form (which is Illusion); and from Form engendered Passion; and by communicating Passion, entered again into Form; and from Form awoke to the Void (which is Truth).
  例(7)中的情的概念较宽泛,但霍译本认为这是一种passion(激情),一种如火般熊熊燃烧的激烈之情,但中国的情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情,发于自然,最后回归自然,归于虚无,如同水一般会升华,化为宇宙万物之气。
  虽然作者大旨谈情,但最终却否定了情,表达色空的观念,所以宝玉就得到“情不情”的称号,这不仅可从其泛爱的特征看出,从贾家及宝玉最后的结局也可以看出。
  中国有许多的成语都用“水”来表达爱情,如:鱼水和谐、桃花流水、河同水密,而少用“火”来表达爱情,少见的有干柴烈火、热情似火等。中西方的爱情观念是不一样的,中国人讲求含蓄,认为只有油嘴滑舌的人才能轻易地说出“我爱你“三个字,而西方人会常用“我爱你”表达爱,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是虚假的,可见中国式的爱情是如水温情,外国似的爱情是如火热情。
  参考文献:
  [1]曹雪芹 高鹗著 俞平伯校,启功注:《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北京第1版.
  [2]鲁迅著,《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3]王蒙著,《王蒙活说红楼梦》,作家出版社,2005年6月第一版.
  [4]Ren, L, Sun, H.
其他文献
摘 要:虚拟语气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本文以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和分析虚拟语气在情景喜剧《破产姐妹》中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虚拟语气;关联理论;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一、引言  如今许多学者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处理虚拟语气,但他们忽视了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本文试图解释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不仅为我们提
摘 要:张欣的《对面是何人》塑造了的武侠迷李希特和武侠电影导演雷霆这两个人物形象,因都怀抱不现实的梦想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李希特的妻子如一却是现实的代表,追求世俗生活。本文通过分析以李希特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生活和以如一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生活之间的冲突,来揭示张欣作品中癫狂与理性的冲突,并以此来达到对抗写作中的陈规以及抗衡文化工业中的理性话语霸权的目的。  关键词:理想;现实;武侠文化;冲突  作者简介
摘 要:我国古代戏剧艺术发展至元代,进入繁盛时期,其剧本创作代表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为公案剧的佳作,剧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善恶分明的人物特征。巧妙的安排情节冲突,使得剧情波澜起伏。最后,对作品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分析其深远意义及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公案剧;灰阑记  作者简介:王玉琪(1993-),女,汉族,山西省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
作者简介:李殷韬(1999-),女,辽宁省鞍山(海城)市人,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14级学生。  2014年,初识《看见》时,曾经家喻户晓的柴静已离开奋斗了十三年的央视。  几乎从没在荧屏上看过柴静如何干净利落地发问,然而我从《看见》中所见的柴静,是一个文字辛辣老到,不想笑逼着自己笑一哭还忍不住,在历练中生出了人文关怀与职业素养的山西姑娘,13年奋斗13年成长,已然是一个优秀媒体人。  
摘 要:与摄影记录性特征不同,影像也可是物质依托,传达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无论是真实自拍,还是作者创造出的幻境,反映的都是作者心中的镜像。安娜等摄影师就是通过一系列“幻境”或“幻像”来寻找另一个隐藏的自我。  关键词:女性摄影作品;幻境;自拍  作者简介:邱路平,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
摘 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而作为继二战后最重要的影片之一的《铁皮鼓》,它以独特的主人公视角和深刻的反思批判主题赢得了奥斯卡影片的殊荣。本文主要以符号学视角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影片的人格象征和物件的意象作为论文的两个主要方面,分析《铁皮鼓》这部影片的意象体现。  关键词:铁皮鼓;符号学;二战;意象  作者简介:梁夏,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
摘 要:1993年余华发表具有现代派小说特点的代表作《活着》,获得学界高度赞誉。1994年,张艺谋导演将《活着》搬上了荧幕,获得戛纳电影节多项大奖,本文将从叙事学角度去比较两部经典之作,体现小说和电影两种叙述语言在表达主题、内容、情节等方面的异同,深入了解其叙述机制,为艺术接受者品读《活着》的小说与电影时提供赏析切入点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活着》;电影;叙事方法;线索;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
13.科伦寨 天山农牧师部  如今的沈群众已经是师直属队的司务长,身上还挂着那只铜号,仍然每天早晨、中午、晚上按时吹响军号。后勤科长梁凤阁让他把司号员的任务交出来,他就是不肯。  张中宇说,他愿意吹,就让他吹吧!将来忙得吹不了啦,他自然就不吹了。  近些日子,沈群众添了个新的毛病,只要没事,他就会把阿依古丽送给他的那个花头巾拿出来摆弄。吴景柱嘲笑他没出息。  这一天,阿依古丽又到师部门口找沈群众。
摘 要:在对《聊斋俚曲》的研究也多集中在语言学方面,很少有人将《聊斋》与《聊斋俚曲》对比分析。这里将集中分析《聊斋俚曲集》的再创作方面,以《聊斋志异》中的《张鸿渐》到《聊斋俚曲集》中的《富贵神仙》再到进一步改编的俚曲《磨难曲》为例,考证蒲松龄之所以一再改编《张鸿渐》的深层原因以及文本改编后故事情节的扩展、人物形象的丰满和思想内容的深化。  关键词:聊斋俚曲;张鸿渐;济世思想  作者简介:庞越,女,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项目名称:文学作品的可译性与再创造性叛逆——《浮生六记》英译本比较,项目号:12JK0274。  摘 要:可译与不可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客观世界的同一性和人类思维的共性使语际转换成为可能,然而由于不同语言在语言结构、语言背景、思维方式、表达法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异,翻译中的可译性只能是相对的、有限度的。本文欲从语言和文化入手,以《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探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