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女性摄影作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摄影记录性特征不同,影像也可是物质依托,传达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无论是真实自拍,还是作者创造出的幻境,反映的都是作者心中的镜像。安娜等摄影师就是通过一系列“幻境”或“幻像”来寻找另一个隐藏的自我。
  关键词:女性摄影作品;幻境;自拍
  作者简介:邱路平,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一、幻境中的紧张
  摄影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能呈现主体的视觉感性形式,也能蕴含主体对事物理解的理性内涵。因此,与直接记录稍有区别的是,作者也可以将影像中的形象作为物质依托,传递对生活的理解。安娜·嘎斯克尔就是通过制造幻境将她对少女形象的理解和期待注入到作品的形象当中的。从这一代女性摄影家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似乎每当感伤的旋律波动至顶时都会出现一些缓和的音符,来缓解女权带给欣赏者心中压力的迫切。因此,在摄影的领域内,当女性珍视身体、痛斥身体苦难的激烈浪潮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缓和微风般的微微感伤,或许是女性在对以往的方式进行反思,也或许是女性在对历史遗留的创伤进行弥补,这似乎也与女性主义进展的“回潮”现象不谋而合。
  安娜·嘎斯克尔的作品体现出如梦般的少女幻境,只是幻境并不浪漫,反而到处充满诡异和惊险。在她的《无题》,几乎无法看到端正完整的少女面孔,神情游离于画面之外,不过,梦中人物的面孔也大多是不清晰的。观者看照片,不自觉地寻找少女的表情,可是,她们的肢体所体现出的注意力也是游离的,仿佛永远在思考、计划着什么。嘎斯克尔说,“我对少女十几岁时的天真清纯与恶作剧心理等混合在一起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有兴趣,因此尝试用摄影来表现。”她用摆拍的方法创造出一个仙境般的空间,赋予其华丽夸张的戏剧性色彩,影像中的少女们将观者一步步引至她们的掌控之中,令观者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跟着角色游走,进入凶险童话的梦境。在赋予作品丰富的戏剧性时,也成功传递出少女邪恶、紧张的情绪。“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还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想象游戏,这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求之一。这就是梦里为什么总潜藏着阴险。”嘎斯克尔在影像中为自己的形象和情感进行了过去式的虚拟塑造,以幻境少女的神情代言自己对青春期女性的情感解读。
  当时间走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也具有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比如折中性、回归传统、宁静和亲近自然等等。一些新一代的女性摄影家也采取了不同以往的立场,她们开始不太关注理论问题,与周遭的世界和文化相处更为融洽,对于意识形态也是持一种冷眼旁观或嘲讽嬉戏的态度;虽然一些后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就如沃尔夫所说,“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国家;作为一个女人,我的国家是整个世界。”[3]对于女性来说,她应该把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成长,它可以是跨越国家和文化的,可以是跨越男女界限的,更可以是回归到自己内心的。
  如此看来,安娜·嘎斯克尔正是用摄影的方式重新关注自己的少女情结。只是,现实中的自我和青春期的自我在作品中产生了强烈冲突,那不属于少女的神情、被拉扯的少女的身体,以及少女肢体的茫然等等都通过幻境将作者冒险的紧张情绪传递出来。
  二、自拍中冷漠的神情
  影像可以承载主体的情感,形象可以传达主体面对周遭世界时产生的情绪。后女性主义时代的一些女性摄影家彻底突破了公私空间的界限,在私人空间中将自己完全暴露于作品中,也传递出自己对世界的冷漠情绪。
  美国艺术家梅瑞特以女性的身体为主体形象,用数码相机制造出真实的幻像,再利用互联网络快速地将其展示于大众。如同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所描述的,这一时期出现的女性艺术家似乎不太关心群体利益,只讲个人的快乐,她们与周遭相处融洽,看似快乐、满足。只是,在她的《数码日记》中,我们不只看到一个完全放松、体验生命的女性,也似乎读到对观者视而不见的冷漠,这或许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对男权社会进行有力的抨击,将观者完全放置在尴尬的窥视立场,形成观看的对峙。
  纵观西方现当代女性主义背景下的女性摄影,如果说在女性关注自我的早期影像中,她们还只是用摄影表达对自我的迷恋、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憧憬,那么到了现代女性摄影家手中,所表达的则更多是对自身生活处境的体验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由此可见,大多数女性摄影家的视角都处于女性独特的内审视觉当中,有一定的消极情绪特征。
  参考文献:
  [1]顾铮.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0):118.
  [2][捷]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7):9.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78.
  [4][法]罗丹述,葛赛尔著.罗丹艺术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41.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351.
  [6]何林·萨特——存在给自由戴上镣铐[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266.
其他文献
摘 要:作家生活于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就免不了被本民族地域文化所影响。其中,藏族女作家梅卓对藏区独特的地域风貌及风土人情的书写就使得其作品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风情。她的散文创作立足本土,辐射大千世界,为读者绘制了一幅青藏高原藏族人生活的风俗画卷。本文试图以梅卓的散文集《走马安多》为着重点,揭示其散文创作中对独特地域文化的执着书写。  关键词:梅卓;地域文化;自觉意识;话语表现  作者简介:李淑娟
29、天山农牧师  夏日天山,晴空白云,森林茂密,风吹麦田,绿浪翻滚。  提记:  天山农牧师当年垦荒2万公顷,生产粮食375万公斤。不但完全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全体驻疆官兵的生产自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年,天山农牧师又开荒一万公顷,产粮520万公斤,养殖猪、马、牛、羊五千余头只,各团场还自建住房万余间。建成了天山农牧师总医院及四个团场分院,红星小学校五座。大大改善了官兵的生活条件。成为初
项目课题: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封面的图像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CZH23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臧文静(1979-),山西省大同市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  在今天,图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甚至有人宣称我们的世界就是个图像
摘 要:当代美学面临危机,艺术也受被攻击、被抹去的对待,审美人类学将人类学的视角引入到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审美现象的研究中来,尤其是美国学者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中提出的“物种中心主义“的美学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传统美学观,使其特殊的方法论使艺术成为人类最自然的行为倾向,为解救被攻击的艺术找到了一个出口。  关键词:《审美的人》;物种中心主义;使其特殊;艺术  [
从一岁半起,自我的母亲被可恶的富安打死吃掉之后,我就只能在东京的街头流浪不定,那次为报母仇的我义无反顾地咬了高衙内一口,被福安等爪牙痛打一顿,辛亏我在流浪争食中练就强健的后腿,奋力一登,蹿过那个我以后再也没有能力逾越的殿帅府高墙,逃在演武场的角落里动弹不得。我饿的奄奄一息之际,是林冲的一块骨头救了我。从我出生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东京人关心过我。我叼着那块骨头合着感激的泪水咯蹦咯蹦地吃下,从此认识了
结束了一个月的美国之行,我已在返京途中,夜色已如泼墨般垂落,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天地星光连绵成一片浩瀚的星海……恍惚中,我仿佛是飘摇在宇宙中的一条小船,不知将要飘向何方。这时候,我竟然莫名地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连我自己都吃惊的想法:我想家了。  汽车迎着夜风驶向回家的路,途经的公路、桥、环岛,路边的高楼、街巷、商铺,他们一如既往的守护在这里,可是我却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连呼吸的空气都变得那样
摘 要:虚拟语气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本文以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和分析虚拟语气在情景喜剧《破产姐妹》中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虚拟语气;关联理论;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一、引言  如今许多学者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处理虚拟语气,但他们忽视了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本文试图解释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不仅为我们提
摘 要:张欣的《对面是何人》塑造了的武侠迷李希特和武侠电影导演雷霆这两个人物形象,因都怀抱不现实的梦想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李希特的妻子如一却是现实的代表,追求世俗生活。本文通过分析以李希特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生活和以如一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生活之间的冲突,来揭示张欣作品中癫狂与理性的冲突,并以此来达到对抗写作中的陈规以及抗衡文化工业中的理性话语霸权的目的。  关键词:理想;现实;武侠文化;冲突  作者简介
摘 要:我国古代戏剧艺术发展至元代,进入繁盛时期,其剧本创作代表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为公案剧的佳作,剧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善恶分明的人物特征。巧妙的安排情节冲突,使得剧情波澜起伏。最后,对作品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分析其深远意义及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公案剧;灰阑记  作者简介:王玉琪(1993-),女,汉族,山西省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
作者简介:李殷韬(1999-),女,辽宁省鞍山(海城)市人,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14级学生。  2014年,初识《看见》时,曾经家喻户晓的柴静已离开奋斗了十三年的央视。  几乎从没在荧屏上看过柴静如何干净利落地发问,然而我从《看见》中所见的柴静,是一个文字辛辣老到,不想笑逼着自己笑一哭还忍不住,在历练中生出了人文关怀与职业素养的山西姑娘,13年奋斗13年成长,已然是一个优秀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