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电影《铁皮鼓》的意象解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z1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的长河中,反映二战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而作为继二战后最重要的影片之一的《铁皮鼓》,它以独特的主人公视角和深刻的反思批判主题赢得了奥斯卡影片的殊荣。本文主要以符号学视角作为切入点,分别从影片的人格象征和物件的意象作为论文的两个主要方面,分析《铁皮鼓》这部影片的意象体现。
  关键词:铁皮鼓;符号学;二战;意象
  作者简介:梁夏,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研究生二年级,研究方向:戏剧影视学、广播电视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1
  《铁皮鼓》作为诺奖得主京特格拉斯的代表作,曾被誉为继二战后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其后被改编成电影,也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殊荣。从叙事体文学发展到代言体电影,施隆多夫成功地构建出这部具有强烈理性色彩的观念电影。
  一、人格象征
  (一)奥斯卡人格象征
  索绪尔创立的“二位一体”的符号学模式,认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具有任意性,能指作为一个符号,唤起所指的现实意义。而任何意义的出现必然存在于符号化的过程中,那么意义就必然是符号的意义。《铁皮鼓》这部影片作为二战题材的代表之作,其人物形象是政治的代言人,主人公既作为单独个体参与电影的叙事表达,又在时代背景下作为政治格局的影射而存在。奥斯卡作为德国社会的代言人,这种侏儒身材的缺陷实际上展示出德国政局处在一个发育不全的社会阶段,在这一时期不仅经济零增长,而且政治、文化方面更是停滞不前,正如侏儒这样的角色。《铁皮鼓》中的奥斯卡更加突出战争的疯狂与非理性,以及现代都市中小市民那种庸俗无聊、萎靡不振、苟且偷安的精神状态。 [1]
  虽然表面看来,奥斯卡似乎不具备任何能力,但却拥有极具破坏力的尖叫声。这种叫声作为奥斯卡的代言,回归到索绪尔的语言学范畴的能指与所指中,索氏曾指出:“后者不是物质的声音,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我们的感觉给我们证明的声音表象。”于是能指与所指从另一层面也可理解为“被感知的”与“被理解的”,再次化简而言,便可回归到感性与理性的观念之上。
  (二)三角关系的隐喻
  首先,从影片的叙事层面解读,母亲与父亲是合法夫妻,却在未婚之前就与奥斯卡的表舅关系亲昵,并且在婚后一直与表舅保持性关系。其实奥斯卡的母亲在少年时期就对自己的表哥心生情愫,两个人彼此爱慕,但迫于家庭原因,母亲嫁给了一直追求自己的商人,也就是奥斯卡的父亲。
  再从影片的符号学层面解读,母亲——但泽,父亲——德国人,表舅——波兰人,母亲的生活始终由于两个男人的存在而混乱不已,深陷痛苦却不能改变,母亲的处境恰恰是但泽处境的镜像反映,在德国和波兰的争夺战中久不平息。这部影片的社会大背景选在了二战时期,但实际在一战之后,但泽从德国的领土中被分割出去,而后经济方面却被波兰掌控,这就埋下了德国对波兰极度痛恨的火种,也是其彻底想毁灭波兰的原因之一。影片的人物设置被赋予了政治符号的意义,人物命运的坎坷变化正是历史演变的无情较量。
  母亲走后,家里来了一位名叫玛利亚的女仆,她与奥斯卡日久生情,并怀了奥斯卡的孩子。然而玛利亚却又与奥斯卡的父亲发生性关系,这让奥斯卡难以置信,感觉遭受当头一棒,对爱情产生难以名状的感受。玛利亚继承了奥斯卡母亲的角色,生活在奥斯卡和奥斯卡的父亲之间,后来玛利亚和奥斯卡父亲结婚,成为奥斯卡名义上的母亲,而奥斯卡的儿子也成了自己的弟弟。
  二、物件的意象解析——铁皮鼓
  巴特的符号理论认为,符号是所有具有意义的实体。[2]一个具有意义的符号出现,必然存在其所囊括的内涵,它表示符号以外的意义,通常情况下,载体为影视作品中的物件。在《铁皮鼓》中,导演借助铁皮鼓这样一个物件,表达隐藏在主人公奥斯卡内心的抗议、反叛的情绪。
  电影以“铁皮鼓”命名,确定了整部影片叙事的中心线索。在奥斯卡全知全能的视角之下,铁皮鼓是促使他来到人世的重要原因;以自摔来停止生长,也是铁皮鼓的功劳;母亲之死更是源于儿子整日敲击铁皮鼓的病态象征。奥斯卡成为符号的代言,铁皮鼓即符号的实体,而实体的意义正是奥斯卡的人格力量。表舅为了帮哭闹的奥斯卡取下架子上面的鼓,不幸中弹身亡,在这里,鼓的意义直接与死亡相联系。奥斯卡重生是在父亲的葬礼上,他正在亲手埋葬跟随他二十多年的铁皮鼓,此时一颗石子击中了他的头部,也击醒了奥斯卡成长的愿望。作为一部批判主题的影片,导演在剧尾的处理,对战后新德国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奥斯卡埋葬了铁皮鼓,恢复成长,这恰是人性复苏的结果。
  三、结语
  《铁皮鼓》以奥斯卡作为主观视角,在沉默的外表之下掩藏着一段历史的诉说,这段人格化的历史又融和了民族和时代的发展、变迁。总之,电影从批判与反思的角度切入,在符号化的人物和事物中以极强的表意形式深化了主题。“影像符号的多重意义,是关联性的系统展示,也是符号的真正魅力所在。”[3]电影这门艺术,其独特性在于构建影像符号背后的表意功能,能指与所指经历转换的关系,达到隐喻效果,从而实现符号的电影艺术化。
  参考文献:
  [1]包耿宜,《“但泽三部曲”的神话原型解析》,2012年.
  [2]张凤,《文本分析的符号学视角》,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63.
  [3]郝朴宁,《影像符号的意义构成》,《当代文坛》,2008(3).
其他文献
29、天山农牧师  夏日天山,晴空白云,森林茂密,风吹麦田,绿浪翻滚。  提记:  天山农牧师当年垦荒2万公顷,生产粮食375万公斤。不但完全解决了自己的粮食问题,还为全体驻疆官兵的生产自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年,天山农牧师又开荒一万公顷,产粮520万公斤,养殖猪、马、牛、羊五千余头只,各团场还自建住房万余间。建成了天山农牧师总医院及四个团场分院,红星小学校五座。大大改善了官兵的生活条件。成为初
项目课题: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现代小说封面的图像学研究》(项目编号13YJCZH23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臧文静(1979-),山西省大同市人,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4-0-02  在今天,图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甚至有人宣称我们的世界就是个图像
摘 要:当代美学面临危机,艺术也受被攻击、被抹去的对待,审美人类学将人类学的视角引入到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审美现象的研究中来,尤其是美国学者埃伦·迪萨纳亚克《审美的人》中提出的“物种中心主义“的美学观,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以西方为中心的传统美学观,使其特殊的方法论使艺术成为人类最自然的行为倾向,为解救被攻击的艺术找到了一个出口。  关键词:《审美的人》;物种中心主义;使其特殊;艺术  [
从一岁半起,自我的母亲被可恶的富安打死吃掉之后,我就只能在东京的街头流浪不定,那次为报母仇的我义无反顾地咬了高衙内一口,被福安等爪牙痛打一顿,辛亏我在流浪争食中练就强健的后腿,奋力一登,蹿过那个我以后再也没有能力逾越的殿帅府高墙,逃在演武场的角落里动弹不得。我饿的奄奄一息之际,是林冲的一块骨头救了我。从我出生以来,从未有任何一个东京人关心过我。我叼着那块骨头合着感激的泪水咯蹦咯蹦地吃下,从此认识了
结束了一个月的美国之行,我已在返京途中,夜色已如泼墨般垂落,华灯初上,万家灯火,天地星光连绵成一片浩瀚的星海……恍惚中,我仿佛是飘摇在宇宙中的一条小船,不知将要飘向何方。这时候,我竟然莫名地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连我自己都吃惊的想法:我想家了。  汽车迎着夜风驶向回家的路,途经的公路、桥、环岛,路边的高楼、街巷、商铺,他们一如既往的守护在这里,可是我却产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连呼吸的空气都变得那样
摘 要:虚拟语气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本文以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探讨和分析虚拟语气在情景喜剧《破产姐妹》中的语用效果。  关键词:虚拟语气;关联理论;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一、引言  如今许多学者从传统语法的角度来处理虚拟语气,但他们忽视了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本文试图解释虚拟语气的语用功能,不仅为我们提
摘 要:张欣的《对面是何人》塑造了的武侠迷李希特和武侠电影导演雷霆这两个人物形象,因都怀抱不现实的梦想与现实世界格格不入。李希特的妻子如一却是现实的代表,追求世俗生活。本文通过分析以李希特为代表的理想主义生活和以如一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生活之间的冲突,来揭示张欣作品中癫狂与理性的冲突,并以此来达到对抗写作中的陈规以及抗衡文化工业中的理性话语霸权的目的。  关键词:理想;现实;武侠文化;冲突  作者简介
摘 要:我国古代戏剧艺术发展至元代,进入繁盛时期,其剧本创作代表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李行道的《包待制智勘灰阑记》为公案剧的佳作,剧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善恶分明的人物特征。巧妙的安排情节冲突,使得剧情波澜起伏。最后,对作品取得的成就进行总结,分析其深远意义及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公案剧;灰阑记  作者简介:王玉琪(1993-),女,汉族,山西省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
作者简介:李殷韬(1999-),女,辽宁省鞍山(海城)市人,辽宁省东北育才学校科学高中部2014级学生。  2014年,初识《看见》时,曾经家喻户晓的柴静已离开奋斗了十三年的央视。  几乎从没在荧屏上看过柴静如何干净利落地发问,然而我从《看见》中所见的柴静,是一个文字辛辣老到,不想笑逼着自己笑一哭还忍不住,在历练中生出了人文关怀与职业素养的山西姑娘,13年奋斗13年成长,已然是一个优秀媒体人。  
摘 要:与摄影记录性特征不同,影像也可是物质依托,传达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无论是真实自拍,还是作者创造出的幻境,反映的都是作者心中的镜像。安娜等摄影师就是通过一系列“幻境”或“幻像”来寻找另一个隐藏的自我。  关键词:女性摄影作品;幻境;自拍  作者简介:邱路平,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