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破教学难点的初中地理微课案例研究

来源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llowerri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微课具有时间碎片化、不受学习地点限制、类型多样化等特点,逐步成为辅助地理教学的新工具。本文立足于突破初中地理教学的难点,对课堂教学中的学习难点进行分析,提出通过微课的设计与制作,实现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
  【关键词】教学难点;初中地理;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52-03
  《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明确提出: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积极探究。在此背景下,微课能让学生不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实现有别于课堂的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效能;教师通过微課的设计与制作,对教学难点,尤其是基于学情的教学难点有更准确的把握,并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1]。
  一、问题提出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学难点一般是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或是远离学生生活的客观地理现象。沪教版六年级地理第二学期“地球自转”中,区时与时区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理解时区与区时、利用时区转盘或时区图查找时区,换算区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面临这样的困惑:一方面,学生对于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等问题不易理解、不善运用;另一方面,学生没有充足的课堂时间来多次学习,或者由于理解能力的差异难以掌握相关知识点。
  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选取沪教版六年级地理第二学期“地球自转”中区时与时区的教学难点进行分析,通过微课突破教学难点,用案例研究延伸地理课堂内涵,丰富地理教学实践[2]。
  二、基于重点,找出难点
  产生地方时与区时是地球自转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基于初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置,地方时暂不在本次研究范围内。笔者从学生调查问卷、教师教学反思两个方面,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结合学情,确定时区与区时的教学难点。
  (一)学生学习调查
  笔者选取上海市临港实验中学6年级学生进行“地球自转”课前、课后调查。本次调查共有60名学生参加,问卷回收率100%。调查发现:时区与区时的学习难点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如表1所示。
  课前学习难点是新课学习的预习阶段。大部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部分知识点难以理解,这主要体现在时区与区时的区别、时差的计算、日界线。课后学习难点是新课学习的巩固阶段,笔者通过课后作业,发现学生理解仍有难度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东时区和西时区的时差换算、时区换算盘制作[3]。
  (二)教师教学反思
  从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来看,随着学生外出旅游的机会逐渐增多、国内外新闻同步更新等实际情况,区时与时区是学生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根据课堂教学经验,笔者发现,学生理解世界各地存在时差不难,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世界各地所在时区、时差的差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区时与时区的认知、理解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教学难点成为本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4]。
  三、解决问题,突破难点
  由于课时安排、学生精力等因素,提高学生学习效能成了突破初中地理教学难点的关键。通过微课,教师能找到一条既解决学生课堂时间不足、又能让学生对难点知识多次学习的路径。基于对区时与时区难点问题的把握,笔者设计了“区时与时区的计算方法”的微课。本微课资源由微视频、微教案、微学案构成,微视频是核心资源,微教案、微学案是辅助教与学的工具[5]。
  (一)微视频
  本微课的设计主要有内容设计和媒体设计两部分。内容设计在于解决教学难点;媒体设计在于综合运用音频、画面等辅助因素,使内容得以呈现。本微课视频流程图、部分媒体设计效果图分别如图1、图2所示。
  (二)微教案
  微教案,即微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过程,即微课设计的主要环节,通过主要环节的设计突破教学难点,达到教学目标。笔者的《时区与区时》微课设计方案见表2。
  (三)微学案
  微学案是学生自我检测微课学习成效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检测教师微课设计与制作是否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有力手段。
  1.学习目标
  (1)突破学习难点。
  (2)用多种方法理解不同时区产生的区时,培养学生从具象认知到抽象认知的思维能力。
  2.学习资源
  六年级第二学期“地球自转”。
  3.学习方法
  (1)把握时区与区时的难点内容。
  (2)课后使用,归纳方法。
  (3)学习微课后填写任务单。
  (4)完成学习任务。
  4.基础题
  (1)由于地球____(自转或公转)运动,产生了区时。
  (2)全球共划分为____个时区,每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相差____小时,每个时区跨____度。
  5.提升题
  (1)北京时间(东八区)2019年11月5日9时,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此时,伦敦(零时区)的时间是____。
  A.11月5日1时       B.11月5日17时
  C.11月5日0时       D.11月6日1时
  (2)2019年11月26日3时54分(东一区区时),阿尔巴尼亚附近海域发生6.4级强烈地震。该6.4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五区)为____。
  A.26日3时54分     B.25日21时54分
  C.26日9时54分     D.27日21时54分
  本文基于“地球自转”教学重点之一“时区与区时”学习内容,根据微课的优势特点与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寻找突破教学难点的路径。通过基于重点、找出难点,突破难点等一系列环节,提出微课设计的思路。
  笔者从学生调查问卷、教师教学反思两个方面,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情,对时区与区时的教学难点进行梳理、确定,保证了问题研究的科学性;又从微视频设计、微教案的撰写、微学案的制作三个方面,提出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与具体做法,保证了学生学习效能的提升。这样能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
  微课是辅助地理教学的有效手段,本文从教学难点入手,通过微课的制作探寻突破教学难点的路径。本次研究主要解决课堂生成问题、基于教学难点的微课设计与制作,这是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教师学科素养的基础。此外,学生学习微课的评价机制、提升学生学习效能的定量研究等问题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3]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
  [4]王文涛.初中地理“微课程”设计初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3(10).
  [5]孟祥增.微课设计与制作的理论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14(6).
其他文献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辅助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据此,教师必须充分借助微课这一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本文立足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微课在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微课;初中历史;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50
期刊
【摘 要】《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讲述的是红军自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被迫踏上漫长长征路的故事。红军长征始于1934年,终于1936年,甘肃省会宁地区的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结束。在长征途中,革命者的坚强意志、斗争精神以及不怕牺牲等品质,形成了“长征精神”。在教学本课时,笔者认为应当重点对青少年实施长征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关键词】初中历史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语文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变得更加重要,而古诗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将群文阅读设为教学的要求,为了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将群文阅读应用于古诗文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深意。本文将分析群文阅读的教学优势,并探究如何将群文阅读更好地应用于古诗文教学。  【关键词】群文阅读;高中语文;古代诗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综合性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教师在实际教学时,应掌握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措施,促使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堂“动”起来,不断提升综合性学习实效。具体而言,教师应充分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与探究实践,并利用多种途径对教学资源进行挖掘,促使课堂教学氛围更加活跃。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教学;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应的历史知识,还应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文科综合能力的相关测试中,很多题型文字量大且所占分值高,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历史教学;解题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62-02  在高考历史试题中,选择题的分值较大,甚至可以说选择题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对历史课堂中素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展开探讨分析,同时,对其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措施进行研究,旨在为相关教育人员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历史课堂;素材性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12-0063-02  素质教育理念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本文以历史课堂中素材性课
期刊
【摘 要】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项内容,其中,语言的建构与思维的发展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内容与基本抓手。诗歌鉴赏作为高中语文考卷的一道必考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如何让学生有兴趣读诗、读懂诗成为当前诗歌学习的关键。本文从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角度入手,提出了解决学生当前存在的问题的策略,从而进一步提升并巩固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期刊
【摘 要】在当前初中语文教学阶段,很多学生都会向老师提出一个共同的问题:“老师,我又迷茫了!”这甚至已经成为初中教学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不仅是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遇到最多的问题,也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阶段,要注重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认知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在初中教学阶段施行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学校教师更好地开展系统性
期刊
【摘 要】赏识教育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欣赏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一种语言或行为。赏识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地理解学生的错误,从而符合学生学习的发展规律,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初中语文是初中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它能够充分地教育学生了解我国的语言和文化,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将赏识教育与初中语文教育相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更好
期刊
【摘 要】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以其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传统文化中的经典。阅读传统优秀古诗词作品,能培养丰富的情感,提升审美品位。古诗词具有潜在的价值,只有通过鉴赏才能实现。由于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学生主体体验等问题,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学习兴趣,无法掌握有效的鉴赏方法,鉴赏水平普遍偏低。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教师应提升自身文学素养,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学生应发挥自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