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药物分析技术专业课程标准研究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是高职课程改革的基础。本文以分析化学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制定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课程标准,用以指导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职业能力 课程标准 分析化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urriculum standards training is the found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colleges. In this paper,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s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how to develop professional capacity-building for the purpose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guide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curriculum standard; analytical chemistry
  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 号)中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因此,如何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标准就成为各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探讨高职课程标准制定的课题。本文以分析化学课程为例,着重探讨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的制定。
  1 课程定位
  分析化学是高职高专卫生职业教育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药物分析的一门重要技术,是培养学生有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课程,在前、后续课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对学生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修完该课程,再修完药物分析技术课程即可参加药物检验工(高级)的职业资格鉴定,对学生的入岗工作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2 课程设计
  2.1 课程设计思路
  该课程是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试行)》而设置,打破原有以知识传递为本位的传统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转移到培养学生在分析检验岗位的职业能力上来。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
  2.2 课程设计
  首先,我们课程组走访相关企业,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行业资深专家反复研究讨论,了解一线分析检验岗位的知识能力需求,根据分析检验岗位核心技术,提炼出了分析检验岗位核心能力为化学分析能力、仪器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根据这些职业能力要求,并融合药物检验工(高级)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设计出十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分别由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样品检测三个层次的工作任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组织教学内容,分化出38项工作任务,保证所学即所用,满足分析检验岗位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并不断开发教学资源,从而达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3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牢固掌握各类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仪器的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分析方法的应用对象及分析过程要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出学生利用分析方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测试的能力,使学生具备从事分析测试技术所必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树立全面质量管理意识,具备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格的科学作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为后续的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打下扎实基础。此外,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对当今世界各类化学分析方法及仪器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从而为其今后的工作及更深一步的学习作必要的铺垫。在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之后,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等知识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样品性质、分析对象选择最为合适的化学分析方法或仪器分析方法。
  4 实施建议
  4.1 教学建议
  (1)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药物分析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该课程的性质,宜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以 “必需、够用”为原则,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从而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特点及该课程的性质,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宜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边学习,边模仿,边操作,边反馈,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3)突出任务驱动的教育功能。教师在各工作任务的教学中,应结合工作任务的特点加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完成每项任务,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素养,提高工作能力。(4)由于该课程涉及较多精密仪器设备,光靠课堂学习远远不够,因此宜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能在课余时间学习仪器的操作。也可以运用虚拟实验室,使用相关仪器模拟操作软件,提高学习效率。
  4.2 教学评价
  4.2.1 教学过程评价
  (1)评价方式多样化。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客观,该课程宜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2)评价内容全面化。为了使评价结果更全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宜从课前预习情况、学习态度、逻辑思维、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不同角度进行评价。(3)评价过程动态化。为了对学生起到激励和督促的作用,教学评价应贯穿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教学阶段。(4)为了更好地反馈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可将药物检验工(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和分析检验技能竞赛作为该课程的一种评价方式,使该课程的学习与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鉴定紧密结合。   4.2.2 结果评价
  由于该课程实践性很强,为了突出技术技能的特点,结果评价宜采取技能评价为主,理论评价为辅的评价方式,即理论试题考试占40%,技能操作考核占60%。
  4.2.3 终结性成绩
  该课程终结性成绩宜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在总评价中各占50%。
  4.3 教学基本条件
  4.3.1 专业教师配备
  (1)教师数量:按144学时/人配备教师,即每名教师平均每周上课8学时,并配1名专职实验员。(2)教学资格:分析化学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学士以上学位,讲师以上职称(研究生以上学历可为助教),并通过药物检验工(高级)职业资格鉴定者。(3)教学能力: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具有从事药物检验的工作经历,熟悉《中国药典》等相关药品标准。
  4.3.2 实训装备配置
  按每班48名学生配置实训室1间,具备理实一体化教学功能,教学时分12个小组执行工作任务。并配有单独的天平室、滴定分析室、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室、高效液相色谱仪室、气相色谱仪室等。
  4.4 教材选用与编写
  4.4.1 教材选用
  (1)可選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药品类专业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二五”规划教材《分析化学》(第2版)。(2)根据该课标的要求及实际教学条件,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整合。
  4.4.2 教材编写
  (1)如有机会参加相关出版社的教材编写工作,可按该课标的设计思路和内容进行编写。(2)可根据教学条件编写一本《分析化学实训指导》,作为实验实训配套教材,以利于该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
  4.5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学参考书的开发:可根据该课标及选择或编写的教材,编写实验实训指导、习题集等教学参考书,并指导学生在课堂或课余时间有效利用。(2)教学数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根据该课标及选择或编写的教材,结合实验实训条件和分析化学仪器,制作仪器操作视频、动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观看、模仿和评价,使学生更易于学习和掌握。
  5 结语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高职教育要突出对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要有一个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既要反映职业标准,又要满足教学标准,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催化剂。也就是说通过实施课程标准,使教师的教学活动符合教育规律,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具备能够满足职业需求的能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下,开发并制定适合高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标准,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参与方式、课程实施相关的考核与评鉴、学生对于新的教学模式变革的接受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同时,还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不断的反馈来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06〕16 号,2006.
  [2] 张松慧.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标准建设研究[J].科技视界,2012(6):173-174.
  [3] 周炫.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核心课程标准探——以市场调查与分析课程为例[J].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1):67-69.
  [4] 张英,杨剑,罗大为.以企业岗位需求为核心的高职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3.13(40):254-255.
其他文献
摘 要 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教师的专业化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方法改革三方面浅谈了高等数学课如何能更好地为专业课服务。  关键词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2.018  How Do Advanced Mathematics Serve for Specia
期刊
摘 要 项目教学法很好地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应用为本位”的价值取向,成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新方向。本课题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结合数据分析,通过研究高职大学英语项目教学法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应用,探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促使大学英语教学真正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服务。  关键词 大学英语 项目教学法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大计;既是国计也是民生。而在职业教育中发挥主观性的教师更是不可忽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至是一生之久,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教师更好地服务学生这一课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以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为例探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途径及保障措施,以期能为职业教育中的教师培养机制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双师型 教师 培养机制  中图
期刊
摘 要 文章针对理工科学院环境下创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阐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特点及构成体系的基础上,研究构建适合理工科学院环境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与实践体系。文章重点介绍了河海大学在结合自身优势学科、体现河海水利特色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方面所采取的相应措施,同时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进行优化以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数字媒体艺术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体系 跨界融合  中
期刊
摘 要 目前,高校文科通识教育课程的重要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如何进行文科通识教育,却始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科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教育手段,在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时,只有采用不同的知识引入才能真正使通识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使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因此,运用基于问题的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对文科通识教育课程进行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文科通识教育
期刊
摘 要 本文对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择业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从高职学生在社会需求认知、学习动机、择业意愿、择业期望等维度上着手分析,并对正确引导高职学生择业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择业观 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Investig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n Career  Outlook for Vocational
期刊
摘 要 技能大赛选手的选拔已成为各职业学校探索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南京工程高等职业学校近几年技能大赛现状分析,提出职业学校技能大赛选手选拔和培养的途径,并为提高全校学生整体技能水平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技能大赛 选拔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Skills Competition player selection has become a hot s
期刊
摘 要 本文以四川省达州市4所小学为例,结合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从课程实施、教师专业素养、课程教学资源、课堂教学效果等角度,对达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进行调查,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达州市开展小学科学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四川 小学科学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The Study of Research and Strateg
期刊
摘 要 国家助学贷款政策体系自颁布以来,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毕业生按时还贷情况不容乐观。本文选取高校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和贷后管理作为切入点,结合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实际工作,建立高校贷款学生“诚信小组”互助团体,通过“体验式”的诚信教育和贷款学生团体自我管理的方式,探讨高校贷款学生诚信教育和贷后管理的新途径,以推动高校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良性循环、
期刊
摘 要 针对广西民族地区农业和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作为骨干院校建设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课程设置不尽合理,工学结合力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一体化教学改革出发,完善工学交替、顶岗人才培养;引进技能竞赛培养机制,实施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回归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实现民族地区工业反哺农业培养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民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