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_fly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师生之间将文本转化为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我校是叙永县南面山区一所偏僻的农村小学,学生的阅读习惯差,阅读的意识比较淡漠,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做自己感兴趣事都会获得事半功倍的的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真正喜欢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如: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我在课文导入部分设计这样的情境,课件出示猫的图片,让孩子们说说看后的感受,再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能给大家说说你家的猫吗?猫还有些什么特点呢?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顺势揭示课题:好,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下的猫是怎样的呢?请你们用自己的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勾画出文中猫的特点好吗?话音刚落,学生们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并拿起笔边读边在书上勾勾画画,一只只可爱淘气的猫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培养学生的语感
  语文教学的语感是人感受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培养语感是基本要求。古人曰“读书百百遍,其义自见”,又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由此可见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增强学生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如在教学《蓝色的树叶》一课时,我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李丽和林园园有哪几次对话,用笔勾画出来,再让学生自由读、分角色朗读、竞赛式朗读,在读中,读出人物的表情,读出语气的变化,读出人物的特点。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深化了对课文的感悟理解。在教学《风筝》这篇课文时,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我是这样设计:课文中的几个小伙伴放风筝时心情怎么样?谁能把他们快乐的心情读出来呢?先让学生在小组内比赛朗读,评出优秀朗读者,再让学生展示朗读,感悟放风筝的乐趣。在教学《秋雨》一课时,我用初读—再读—悟读三步曲指导阅读,即: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能读准读通,巩固生字新词;然后让学生再读课文,能流利地朗读并就文中的词、句、段质疑问难;最后让学生悟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品味秋雨的美。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中学生的朗读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通过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再用课件出示桂林山水的图片资料、然后请亲身游览过桂林山水的同学说说桂林山水的景色和自己的真实感受,激发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热爱向往之情。再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表演读等形式将自己置身于桂林山水的美景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桂林的美景,这样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增加了对语言的感悟。
  三、挖掘文本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文本,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对比更加透彻的理解课文内容,在比较中学生的分析能力才会得到加强。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七册《猫》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我先用课件出示教材上的段落:他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让学生朗读,再出示另一个文本:他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个爪印。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找出不同之处,并说说用“几个爪印”描写得好还是用 “几朵小梅花”描写得好,从而引导学生体会猫的淘气、可爱和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教学人教版第十一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我先让学生朗读描写花圈多的句子,再把句中的“堆”字 换成用“摆”字代替,将这句话用课件展示 “大大小小的花圈摆满了整间屋子”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较,使学生体会到“摆”和 “堆”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在这里用“堆”更能说明花圈数量之多,表达了人们对说明鲁迅先生爱。这样通过文本的对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四、质疑问难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质疑问难,让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学生就会学得比较主动,就能更好地学到阅读知识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在教学新课之前,我要求学生先预习课文,有不懂的字词,查查字典,问问家长或老师。在教学时引导、启发学生把自己疑惑的问题提出来,这样让学生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互相解答,如果确有困难才由教师引导分析理解。又如在教学《乌塔》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课文,再让学生质疑问难,孩子们提出的问题还真不少,有一个学生提出:“老师,一个14岁的孩子独自一人去欧洲旅游她不怕吗?她的父母不担心吗?”针对这一问题,我便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小孩子独自出行好不好?通过正反双方的辩论正确引导学生,再让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经过启发,学习积极性很高,能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阅读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五、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鼓励学生创新,使阅读课能够充分闪现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曾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师问学生:雪化了是什么?有的同学回答是水,有的学生回答是春天。其实回答春天的同学更富有想象力,更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秋雨》一课后,我对学生说:通过学习,同学们感悟到了秋雨的美,现在我们试着把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创作成一首歌词好吗?在音乐的伴奏下同学们纷纷动笔创作了一首首优美的歌词。在学习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后我问学生:小兴安岭美吗?同学们都说:“美”,我说:“我们的家乡也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美景,你能把它美写出来我们一起欣赏吗? 学生们纷纷动笔,有的写家乡的山,有的写家乡的水,不一会儿,家乡的美景就展现在眼前。 在学生学习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后我让学生续编故事: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 学生们积极性很高,积极参加活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创新,全面增强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阅读,使学生学会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语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其他文献
有个故事,说古代有一个人,想了半天也做不出文章来,别人笑他:"你做文章简直跟女人生孩子差不多"。他苦笑着说:"女人生孩子是肚里有,而我连肚里都没有,难上加难!"这个笑话说明了写作文要"言之有物"。小学生习作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无话可写,内容空洞,语言单调,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丰富的习作素材。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捕捉材料则是写好文章的重要一环。要引导学生去细致地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分析
摘要:花鼓灯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中国汉民族民间艺术舞蹈中的典型代表。建国后,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时被周恩来总理亲切赞誉,称其为“东方芭蕾”。  关键词:凤台 陈派 花鼓灯  花鼓灯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舞蹈形式,是中国汉民族民间艺术舞蹈中的典型代表。建国后,在北京怀仁堂演出时被周恩来总理亲切赞誉,称其为“东方芭蕾”。改革开放后,花鼓灯多次代表国家出访各国,将极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东方芭蕾”传递
新课程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我们的“自主高效课堂”正是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体现。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因此小组的划分是构建自主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准备。那么如何划分小组才能最大程度的促进课堂的高效呢?我认为,划分小组应尽量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性别尽量平均。男女天生在思维、情感等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可以说没有一种教学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灵活运用。教学结构是表现教学内容、显示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组织教学环节,在语文教学中,课程设置要符合孩子的特点,让他们在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学到课本外的做人知识。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
摘要:目前,正在全国分步实施、有序进行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语文教学,开始出现了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努力进行教学改革,学生爱学语文,课堂气氛活跃的可喜局面。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程改革 教学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想使语文课程改革朝着既定目标健康而和谐发展,要想使语文教学走出“费时多而收效微”的低谷,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小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对话可以充分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交往情景可以更加生动具体的通过对话展现出来,不仅如此,对话还可以为学生构建更加具体、真实的体验平台。如果没有对话,那么学生的发展空间也将不复存在。教学素材不仅仅指教科书,而是指引发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所有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对话教学中把“活性因子”视为教材的主要功能,要激活学生的内在潜能,就必须激发和引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早就新增了“口语交际”部分,老师们也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实施教学时,也曾对这部分进行一些研究和尝试。课堂教学时,老师期望学生畅所欲言,学生也想展示自己,可是,现状是:无话可说,说而无序,于是老师蜻蜓点水或者干脆跳过不上,“口语交际”形同虚设。这有悖于课程编排者的初衷,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而远程资源是每个学校已经普及的教学资源,具有适时、实效、同步、可重新编排等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一定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思品课堂脱掉枯燥、乏味、说教式的帽子,如何打造精彩课堂是每一位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  一、用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要不断深入挖掘教材,以疑促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深入细致、扎实准确地理解教材知识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
摘要:随着英语国际化的加强,对学习和掌握英语的需求又走向新的高度。对于充分激发个人潜能,轻松学好英语的方法的探究也从未停止。分层教学法将按照课堂教学的不同目标以及对各个层次学生的期待,分层布置作业,分层授课,分层测试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制度,利用多种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达到英语学习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分层教学 差异 潜能  一、分层教学  教育的目标和目的要求把学生看成
【摘要】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符合课改的要求,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的需求,全面开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界共同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自主学习 终身发展 观念角色 方法策略  上世纪90年代,“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社会迅猛发展,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以惊人的速度更新发展。因此,在当今这个“知本主义”社会里,不会学习就等于没有知识,学会学习才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