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宋代子母盒功能及其寓意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vi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根据现已公布的考古发掘出土或博物馆征集的宋代景德镇窑子母盒资料,对宋代子母盒制作及装饰工艺进行详细介绍,并结合当时社会文化背景去解读子母盒独特装饰技法蕴含的文化寓意。
  关键词:宋代;景德镇窑;子母盒;寓意
  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宋代景德镇湖田窑青白瓷盒出土甚多,且品种非常丰富。大部分青白釉瓷盒为单独一个盒子,小部分是大盒里套一个小盒,还有一类形制较为特殊的瓷盒,其内置三小杯或小盒。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皆将此类盒命名为“子母盒”。关于此类型盒的研究,吕成龙先生于《精巧秀美话瓷盒》①一文中引用清代朱琰《陶说》所记,认为盒中小盒应称为“义子”,且可以把粉、朱、黛等放入其中。王国颖先生于《浅析唐宋瓷盒称谓及其功用》②一文中对各式各样的盒子功能进行了一定的归纳总结,认为其可作为油盒、胭脂盒、印盒、奁盒、镜盒、香盒等。行文中单独将子母盒作为特例予以介绍,但其所述与吕成龙先生所言并无大异,只是在考古发掘资料方面予以初步总结,并加以简略分析。此外,吉林大学徐金翠于其硕士学位论文《宋辽金瓷粉盒的初步探究》③中,搜集了大量有关瓷盒出土资料,从当时社会背景等方面对瓷盒概况及功能做了一定探究。纵观前人研究,不难发现上述文章并没有对此类特殊形制的瓷盒进行单独、专门、深入的探讨。有鉴于此,本文在重新搜集子母盒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以相关文献为依据,拟对其功能及其蕴含的意义进行较为充分的分析与探讨。
  1 考古发掘资料
  依据公开发表资料,选择其中完整器介绍如下:
  2002年于湖北省罗田县北李家坪北宋墓出土一件子母盒(图1)。盒呈扁圆形,子母口,盖微微起棱凸起,内置三小杯。灰白胎,青白釉,有细小开片。高5厘米,直径13厘米。④
  1978年于德安县景祐五年刘氏墓出土一件子母盒(图2)。盒呈扁平状,平底。盖面印缠枝牡丹、卷草纹。盒内塑一侍女、一罐和四朵莲花。高6.5厘米,直径18厘米。⑤
  镇江南郊黄鹤水泥制杆厂北宋黄氏墓出土一件子母盒(图3)。盖面隆起,暗刻牡丹花。盒内中心处塑一只小猴,周围分布三朵荷叶,荷叶之间塑三小盒,且在盒壁、猴和茎叶上点褐彩装饰。⑥
  海口市博物馆收藏一件青白釉子母盒(图4)。盒呈扁圆形,盒盖微隆起,子母口。平底,釉不及底。盒内置三小杯,杯子之间以莲梗相隔,以“品”字形排列。莲梗交汇处中心贴塑荷花一朵,其中两根尾端贴塑荷花,另一根则贴塑莲蓬。盒内外施青白釉,满布细小开片,积釉处呈淡青色。①
  2 相关问题的探讨
  2.1 子母盒的功能
  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证实:古人在汉代以前就已认识并使用香料,但使用范围与品种有限。直至唐代,香料依然仅仅是贵族豪绅们的专属。唐宋以后,随着技术进步、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导向,对外贸易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蓬勃发展起来。尤其在宋代,据文献记载,我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瓷器和茶叶大量输出至世界各地,并换取香料、宝石、犀角、珍珠等物品,其中又以香料为最,不仅品种多样,有粗细之分,而且数量巨大。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其利润较高。《宋史·食货》载:“宋之经费,茶、盐、矾之外,惟香之利博,故以官为市焉。”二是因为香料用途多样,需求量大。香料除可用于熏香外,还可以用于医药和制作女性化妆品。因此,盛放香料的容器也就应需而生。宋代以前,各时期的工艺技术各异,汉代尚漆,制漆技术卓越;唐代尚金银,金银器制作精美绝伦。因此,宋以前各时期盛放香料的容器的材质也就相应各具特色,这一点可以从考古發掘资料中得到佐证。至宋代,巨大的社会需求和高超的制瓷技术使各式各样的瓷质容器应需而生。《陶说·说器》“定窑香盒”一条记载:“《香笺》:‘有宋剔梅花蔗段盒,有定窑、饶窑者,有倭盒、三子、五子者。必须子口紧密,不泄香气,方妙。’”又,“香贵燥湿得宜,合和入窨,须蜡纸封固,埋地下半月余,用香室瓷盒最宜。盒亦作‘合’,亦称‘合子’。合中小合子曰义子,即《香笺》所云倭盒之三子、五子也”②。《陶说》又云:“《博物要览》云:‘均窑有炉合,黄沙泥坯,不佳。’”《陶说》所记“定窑香合”一条中提及的香事与宋代陈敬撰《陈氏香谱》所记“窨香”若合符节。③由此可知,宋代饶州所产内置三小杯的子母盒应是存放香料的特制香盒。
  2.2 子母盒所蕴含的寓意
  中国传统器物讲究“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按照这一思想,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子母盒造型特征和装饰工艺也应该有其象征意义。从子母盒构造来看,可以将其解构为两个部分:一是三杯或盒;二是作为分隔区间的莲荷。
  2.2.1 多子、多福、多寿
  前述所引公开发表的子母盒资料,子母盒内置的皆是三小杯或盒。尽管《陶说》中提及“五子者”,但笔者检索考古发掘资料未见有此。
  据研究④,在中国古代汉语数字吉祥语境中,“三”等于“多”,这一点在构字方面也有体现。例如,三木为“森”,表示木多;三石为“磊”,表示堆砌。许慎《说文解字》:“天地人之道也。”⑤其中,“天地人”称为“三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把天地人三才齐备视为孕育万物的前提。因此,“三”是万物生发的基础,继而有“三生万物”之意。关于这方面的理解,司马迁《史记·律书》载:“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⑥
  在元明清时期的青花、釉里红等瓷器中,常常将各种图案果实绘成三个,取法也是为了符合“三”字所蕴含的寓意。例如,明宣德青花西瓜纹盘,其盘中绘以藤蔓缠连三个大小不一的西瓜;清乾隆粉彩寿桃盘,绘桃三个(图5);清乾隆时期釉里红桃纹(图6),也绘了三个桃子。根据《中国清代陶瓷桃纹装饰研究》⑦一文所言,此类题材绘画暗含多子、多福、多寿之意。
  总之,“三”等于多,但凡所见此类装饰手法,可以理解为“三多”纹。再由明清时期构图可知,“三多”暗含的意思是多子、多福、多寿。
  2.2.2 浪漫爱情
  子母盒中使用三朵莲花、莲蓬和茎将盒分成三等分区间。大多数情况下,三茎相连之处捏塑莲蓬一个,而茎的另一端则捏塑莲花各一。此种装饰可以理解为两种语境:一是连生贵子的生殖崇拜;二是三莲并蒂。   从中国古代相关典籍来看,莲最初是生殖崇拜的对象之一。《诗经·郑风》记载:“阴有荷花。”①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是运用了前述中提及的“物必饰图,图必有意”手法,具有较强的象征意味。继而又进一步做出“春华秋实”的阐述。原因是莲生蓬,一蓬多子,以此认为“莲”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诗经》中提及“宜尔子孙,振振兮”②,由此可知,莲被赋予的上述含义传达出人类对繁衍生息、多子多孙的美好愿望。在以往的考古发掘出土子母盒中,其内在莲纹题材并不是单一的花蕊部分,还包括莲蓬、荷叶两部分。如海口市博物馆馆藏的子母盒,有莲花三朵、荷叶三片,还有含苞待放的荷花数朵,而中心莲则是莲蓬已现。德安县宋墓出土的子母盒莲茎一端直接捏塑一孩童,结合上述解释,不难理解其所要传达的隐喻就是“连生贵子”。
  仔细观察子母盒内部构成,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莲茎将其内在分割成三等份看待,而应将焦点放在三朵莲茎汇集中心处。不难发现三朵莲花同根生,这一突出现象在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中有其特殊寓意,为“三莲并蒂”。晋代乐府诗中曾有此类描述,《青阳渡》云:“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蒂莲。”③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将并蒂莲视为吉祥、盛世和丰庆的征兆,又称为“瑞莲”或“嘉莲”。唐代王贞白云:“雨露及万物,嘉祥有瑞莲。香飘鸡树近,荣占凤池先。驿日临双丽,恩波照并妍。愿同指佞草,生向帝尧前。”④及至南北朝时期,并蒂莲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含义。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卷二十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⑤闻一多先生从北方民间流传下来谚语出发,认为诗中“用鱼喻男,莲喻女,说鱼与莲戏,实等于说男与女戏”⑥。由此可见,并蒂莲还用于象征男女之间的爱情。
  2.2.3 长寿
  值得注意的是,在镇江南郊黄鹤水泥制杆厂北宋黄氏墓出土子母盒中,其莲花茎连接处所选取的题材并没有与莲相关,而是一只猴子,这是其他子母盒中所未见的。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往往将猴与长寿相提并论,因而猴具有象征长命百岁之意。《抱朴子》卷三《对俗》篇记载:“狝猴寿八百岁变为猿,猿寿五百岁变为玃。玃寿千岁。”⑦尽管上述所谓“变化”并不符合科学,但由此可知在古代先人眼中,猴被赋予了长寿之意。《艺文类聚》卷九十五“兽部下”引《抱朴子》“千岁之猿变为老人”⑧,可见在古人心中,猿猴不仅是一种长寿的动物,还可以幻化成人。因此,子母盒中内置猴的意义,很可能与中国古代人观念中猴寓意“长寿”有关。
  2.3 子母盒出土单位皆是女性
  前述所举考古发掘出土子母盒单位中,除了海口市博物馆收藏的青白釉子母盒无具体出处外,其余皆墓葬出土,且墓葬中均伴随墓志铭的出现。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出土子母盒墓葬资料并没有单独简报刊出,只能根据某些词语间去推断墓主人性别。
  周迪人先生《德安县几件馆藏文物》一文介绍子母盒资料出处时,简述为“刘氏夫人”⑨,可知1978年县城南门宋景祐五年(1060)刘氏墓的主人是一位女性。根據湖北罗田县博物馆展览的简介牌,可知2002年于湖北省罗田县北李家坪北宋墓主人也是一位女性。刘丽文《镇江出土宋代青白瓷》一文介绍南郊黄鹤水泥制杆厂宋墓时用“黄氏”一词,据此推断,此墓主人应也是一位女性无疑。由此观之,此类内置子杯或盒的瓷盒属于女性专用。此外,结合前述子母盒的寓意来看,也可以说明它的使用范围。
  从上述分析及相关文献记载可知,宋代景德镇窑青白釉子母盒的功能很可能是女性于闺房熏香时盛装香料,当然不排除后续产生其他用途的可能。此外,盒内构造被赋予了多重含义:一是以小杯或盒数字隐喻多子、多福、多寿的含义,这一点也符合中国古代民俗文化传统;二是起到分割区间作用的莲纹,它不仅传达出古人对于生殖的崇拜,还进一步表现出“连生贵子”的愿望,三莲并蒂的特殊表现方式更是隐喻了男女之情;三是盒内心捏塑猴一只,是祈求长命百岁之福愿。
其他文献
摘 要:明代万历后期,版画作品的创作越来越多地向文人意趣靠拢,明末这一现象更为显著。文章以明末湖州的刻书家凌濛初为例,通过分析其家族背景及生平活动,并结合其他刻书家的相关信息,来探究明末刻书家的多重身份;同时从刻书家具体的出版活动入手,分析该群体的职能以及对版画发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刻书家;凌濛初;明末  1 刻书家凌濛初  凌濛初(1580—1644),公讳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是将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相互衔接、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径,目的是让孩子们拓展思维、开阔眼界,走出学校的大门,走上社会,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博物馆资源;开发;研学项目  天水市博物馆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博物馆资源开发教育项目,让学生们在研学旅行体验中深度学习,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亮点之一。研学旅行是将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相互衔接、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丽水市博物馆为例,探讨如何优化提高博物馆临时展览举办水平,从多方面分析临时展览可优化方向,以期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临时展览;优化  博物馆的主要内容即是展览,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主要是通过陈列展览完成的,作为向公众展示的最主要、最重要部分,不断精进此方面工作方式是文博工作的必然要求。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都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
期刊
摘 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一套清代刻本《星轺日记》,经前期预研究后采取了消毒杀虫、清洗、修补等技术手段进行了保护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文物达到了展陈的要求。修复中使用AI人工智能记录修复过程,为开展相关修复档案记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星轺日记》;纸质文物;古籍修复;修复档案  纸质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真实地記载了人类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是研究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具有
期刊
摘 要:当前,不少中小学每年在春、秋两季组织研学旅行,带领孩子去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灿烂往昔,从小树立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越来越多的学校团队选择走进博物馆,对于此类比较特殊的学生团体,博物馆要提供更好的专项研学教育。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针对不同学龄段做出馆内研学课程的设计,改善以往只游不学的参观方式,并对研学旅游做出延伸,加强不同地区的文化互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研学课程
期刊
摘 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代表了民族的特色,是我国先辈们世代积累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进入新世纪,外来艺术形式的涌入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时期,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逐渐脱节。近些年,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重视让民族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进入人民群众的视
期刊
摘 要:在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有一面日本国旗,展出至今,通过文物说明只知它是“新四军在蒋家河口伏击战中缴获的战利品,是女战士诸晓和生前的珍藏”,文物说明内容过于单薄,让观众难有记忆。文章以蒋家河口伏击战为切入点,对此旗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完善,通过呈现其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关键词:新四军军部旧址;武运旗;蒋家河口伏击战;侵皖铁证;敌后抗日第一仗  在安徽省泾县云岭
期刊
摘 要: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宗祠文化作为客家文化一朵美丽的奇葩,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汀州客家宗祠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开展对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生态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
期刊
摘 要:遗址类文化遗产因其兼具土地属性,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保护管理工作形势紧迫。文章通过对郑州市“生态保遗”工作实践的论述,进一步思考政府在实施保护政策中应发挥的决策、组织和协调等职能,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以期有所探索与收获。  关键词:遗址类文化遗产;生态文明;生态保遗;政府职能  在经济发展与城乡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城市的文化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地位愈加突出,关系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
期刊
摘 要:博物馆是一个凝聚了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场所,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几年,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领域的建设和投资,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的指示为中小型博物馆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文章以平凉市博物馆为例,认为中小型博物馆应该坚持立足地域文化,加强文物研究,创新工作思路,拓展社会教育,不断提升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平凉市博物馆;文物资源;公共教育;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