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13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客家宗祠文化作为客家文化一朵美丽的奇葩,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汀州客家宗祠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开展对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生态保护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客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汀州客家宗祠作为展示客家文化的重要窗口,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原生态的客家文化博物馆。
  1 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基本情况
  宗祠,亦称家庙,闽西客家人俗称祠堂、老屋。汀州客家宗祠可谓星罗棋布,蔚为大观,正如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于2018年春节期间对闽西客家宗祠文化考察后深情地说:“闽西邹鲁,绝非过誉!”
  为了深入了解长汀县城客家宗祠的数量和分布,在县房管部门档案资料中查到1951年造册登记的所有收归国有的宗祠名称及地址。经仔细抄录统计,1951年长汀县城收归国有的宗祠房产为183座,这是长汀县城客家宗祠总数较为可靠的数字。
  在183座宗祠中,除了原始记录中未标明姓氏的祖祠32座外(可能是当年工作人员疏忽,未注姓氏),其余的151座祖祠全部标有姓氏,共有59姓。有许多姓氏拥有多座宗祠,按宗祠数量降序排列:有9座的分别是王氏、罗氏;有7座的分别是刘氏、赖氏;有6座的分别是陈氏、林氏;有5座的分别是张氏、戴氏;有4座的分别是郑氏、曹氏、吴氏;有3座的分别是丘、许、项、余、李、胡6姓;有2座的分别是汤、郭、何、练、钟、曾、傅、廖、修、杨、黄、范、马、谢、饶、江、温17姓;只有1座的是房、邹、蓝、沈、周、游、涂、阙、段、叶、袁、熊、阮、巫、萧、童、梁、卢、邓、吕、蔡、官22姓。目前已列入文保单位的宗祠有20余座,其中省级13座,县级7座。
  必须指出的是,这183座客家宗祠在收归国有后因城市建设需要大多数被拆,现存的宗祠仅占1951年的1/4左右,这些保留下来的宗祠为我们了解汀州客家宗祠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2 汀州客家宗祠文化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级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闽西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汀州客家宗祠文化作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重点内容已纳入了《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汀州客家宗祠文化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保护意识偏弱,宗祠缺乏有效管理
  一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加快,汀州客家宗祠文化所推崇的宗族观念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对宗祠的保护只局限于热心于本宗族事业的少数人,大多数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宗祠文化了解甚少,对宗祠保护意识整体偏弱;二是有部分人没有意识到客家宗祠文化还包含许多积极向上的文化因素,如宗祠内外楹联蕴含优良家风的族规家训,片面地认为在客家宗祠举办的活动属封建迷信活动,导致这部分人对客家宗祠的保护有排斥心理;三是不少汀州客家宗祠或被族人用于堆放农具、杂物等,或被租借其他姓氏用于居住或另做他用,缺乏对宗祠的有效管理。
  2.2 经费保障缺乏,增加宗祠保护难度
  长汀县城现存的客家宗祠由于时间跨度大、建造年代较早,且大多为砖木结构,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房屋损坏、屋顶渗漏、墙面裂缝、虫蛀腐蚀等情况,加上长汀县城经常有水火灾害,需大笔资金用于维修或重建,长汀县城砖木结构的宗祠通常在30年左右就要维修一次,如果仅是屋面的翻修则15~20年就要进行一次。对部分列入文保单位的客家宗祠进行保护修缮,政府可能有少许的专项经费,但也只是抢救性地针对重要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对于大部分客家宗祠,政府出资修缮的专项资金有限,无法全面顾及,而民间资金募集也存在诸多困难,增加了客家宗祠生态保护的难度。
  2.3 宗祠产权不明,登记管理使用混乱
  近年来,随着宗族活动的日益兴起,汀州客家宗祠出现大量修建的现象,但由于当前宗祠土地产权不明确,宗祠的登记、管理使用混乱,出现了一些乱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土地产权不明,宗族成员可以利用集体的名义,通过对宗祠这种私有物进行改造,扩大土地占用面积,借機侵占集体土地,然后按照宗族土地进行分配,导致宗祠土地私有化;二是部分汀州客家宗祠是在原有宗祠基础上扩建的,因修建宗祠的产权主体不明,国土资源局无法进行规划、土地审批;三是宗祠使用率低下,一些宗祠建成后一年除了举办几次活动外,基本闲置,浪费了资源。
  3 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生态保护的建议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应该有新作为,结合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宗祠保护意识
  客家宗祠文化蕴含着勤俭持家、尊老爱幼、睦邻友好、孝悌忠信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深入开展“立家训”“重家教”“传家风”活动,并按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创造性改造与创新性发展,使之成为后人的德育教育基地;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类媒体,融合“两微一端”等新媒体资源,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通过宣传客家宗祠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和保护的重要性,使广大居民在意识层面上引起重视;开展客家宗祠文化进学校、入社区等宣传教育活动,运用宣传资料、陈列布展、专题讲座等方式,多途径、多角度地加强客家宗祠文化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让更多的人对汀州客家宗祠的生态保护产生自觉性。
  3.2 拓宽筹措资金渠道,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撬动各种社会力量支持汀州客家宗祠的生态保护工作。一是政府资金发挥“引导作用”。除了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拨款支持外,可向国家、省、市争取上级专项经费拨款和转移支付,由政府组织协调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环境“三大革命”、 文明创建、乡村振兴等项目资源进行组合,拓宽资金筹措渠道。二是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由宗祠理事会发动本族宗亲在本地进行资金募集或派出募集人员到各地去劝捐,积极发动热心宗亲和群众捐款,把这些募集的资金用于汀州客家宗祠修缮保护。三是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充分调动海内外客家乡贤的积极性,利用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这一平台向客家乡贤开展募集活动,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为企业、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牵线搭桥。
  3.3 完善宗祠产权制度,推动合理配置利用
  有关部门应在不违反现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遵循党和国家对待宗祠产权问题的一贯政策,将宗祠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进行分离,实行宗祠的所有权归集体,使用权仍归宗族成员,全面落实和完善宗祠土地使用权登记管理制度,包括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并对汀州客家宗祠的产权开展摸排行动,通过当地姓氏宗亲理事会、村委会或社区居委会确立一个或者多个宗祠负责人,鼓励没有宗祠产权的宗祠负责人向有关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办证。严厉打击利用宗祠改造或扩建等方式侵占集体土地的行为,并对宗族成员在宗祠使用权上进行教育引导,鼓励将客家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宗族祭祀活动、捐资助学活动等融入汀州客家宗祠日常活动中,将其打造为真正属于老百姓自己的精神家园。
  4 小结
  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是对客家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也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我反省和自我调整,加强汀州客家宗祠文化的生态保护对于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林开钦.福建客家名祠名墓[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1: 259-288.
  [2]罗勇,林晓平,钟俊昆.客家文化特质与客家精神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281.
  [3]余丰.由家族史所见之传统向现代的更迭—以厦门白氏家族的发展为例[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69-76.
  [4]冯玉军.中国宗教财产的范围和归属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12(6):87-98.
其他文献
摘 要:近些年来,各博物馆在展陈形式设计方面发展迅速,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松对馆内藏品的研究。科学准确地把握好博物馆展陈方向的定位,在系统梳理馆藏特征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优势展陈主题,通过深入研究和挖掘藏品蕴藏的历史文化基因选择好展陈重点和内容,预先规划好易于实现观众与文物对话交流的展陈形式设计思路,能够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坚实的文本基础和专业知识保障,并最终策划出优秀的展览,实现博物馆自身的价值。
期刊
摘 要:时代在变化,目前长城防御功能已经消失,人们和长城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只有将更多具有现代感、时尚感的元素融入到历史文化遗迹当中去,并且将现实生活当中丰富的元素和历史遗迹进行整合,才可以让长城这种历史文化性遗迹展现出新的面貌。文章以山西长城段为例,对古建筑的活化利用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山西;长城;活化利用  2006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长城保护条例》对长城的开发利用行为加以规范,明确了
期刊
摘 要:龙凤纹是一种典型的装饰纹样,多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龙为鳞虫之长,凤为百鸟之王,都是祥瑞之物。龙凤相配便呈吉祥,习称“龙凤呈祥纹”。蜀锦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织锦之一,龙凤纹样是其常见纹样之一,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纹样。从唐代开始,蜀锦上的龙凤纹样随着人们的文化及审美变化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人们不断丰富变化龙凤图案样式,并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蜀锦;龙凤纹;装饰
期刊
摘 要:明代万历后期,版画作品的创作越来越多地向文人意趣靠拢,明末这一现象更为显著。文章以明末湖州的刻书家凌濛初为例,通过分析其家族背景及生平活动,并结合其他刻书家的相关信息,来探究明末刻书家的多重身份;同时从刻书家具体的出版活动入手,分析该群体的职能以及对版画发展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刻书家;凌濛初;明末  1 刻书家凌濛初  凌濛初(1580—1644),公讳濛初,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是将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相互衔接、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径,目的是让孩子们拓展思维、开阔眼界,走出学校的大门,走上社会,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博物馆资源;开发;研学项目  天水市博物馆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博物馆资源开发教育项目,让学生们在研学旅行体验中深度学习,成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亮点之一。研学旅行是将校内外课程资源有效相互衔接、实现综合实践育人的新途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丽水市博物馆为例,探讨如何优化提高博物馆临时展览举办水平,从多方面分析临时展览可优化方向,以期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博物馆;临时展览;优化  博物馆的主要内容即是展览,博物馆的宣传教育职能主要是通过陈列展览完成的,作为向公众展示的最主要、最重要部分,不断精进此方面工作方式是文博工作的必然要求。基本陈列和临时展览都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彼此
期刊
摘 要: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馆藏一套清代刻本《星轺日记》,经前期预研究后采取了消毒杀虫、清洗、修补等技术手段进行了保护修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文物达到了展陈的要求。修复中使用AI人工智能记录修复过程,为开展相关修复档案记录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关键词:《星轺日记》;纸质文物;古籍修复;修复档案  纸质文物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它真实地記载了人类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是研究历史、社会发展的重要史料,具有
期刊
摘 要:当前,不少中小学每年在春、秋两季组织研学旅行,带领孩子去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灿烂往昔,从小树立孩子们的文化自信,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越来越多的学校团队选择走进博物馆,对于此类比较特殊的学生团体,博物馆要提供更好的专项研学教育。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针对不同学龄段做出馆内研学课程的设计,改善以往只游不学的参观方式,并对研学旅游做出延伸,加强不同地区的文化互动。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研学课程
期刊
摘 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代表了民族的特色,是我国先辈们世代积累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文化的缩影。进入新世纪,外来艺术形式的涌入以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时期,并与人民群众的生活逐渐脱节。近些年,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幅度提升以及党和政府对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重视让民族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进入人民群众的视
期刊
摘 要:在安徽省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有一面日本国旗,展出至今,通过文物说明只知它是“新四军在蒋家河口伏击战中缴获的战利品,是女战士诸晓和生前的珍藏”,文物说明内容过于单薄,让观众难有记忆。文章以蒋家河口伏击战为切入点,对此旗相关信息进行梳理完善,通过呈现其背后的故事,让更多人勿忘历史,砥砺前行。  关键词:新四军军部旧址;武运旗;蒋家河口伏击战;侵皖铁证;敌后抗日第一仗  在安徽省泾县云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