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地悲剧”的发生,人性的自私或不足只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公产缺乏严格而有效的监管是另一个必要条件。所以,“公地悲剧”并非绝对地不可避免。本文将探析产权的明确和稳定在避免公地悲剧中的作用,为更好的利用资源提供建议。
关键词:公地悲剧;明确产权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过共有资源的问题: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的最少,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关心都大于对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的关心。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指出,当共有土地被过度放牧时,一种悲剧性的后果便要产生。
一、公地悲剧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美国学者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二、产权不明确导致公地悲剧
现实生活中,因产权不明确导致公地悲剧的例子有很多,现列举如下几例。
(一)身边的公地悲剧
对相关的每个人来说,办公室及公共场所的照明灯、空调,免费的自助餐,这些也都是“公地”。因此,在某些人心目中,用多用少,是否浪费,与自己的个人利益无关,多用于已无损,少用于已无益。于是,酿成了我们身边的“公地悲剧”。
(二)湖泊资源滥用
上世纪中后期,我国湖泊资源被滥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围湖、填湖,造成湖泊面积迅速减少甚至湖泊消失。在湖北省,现存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公里,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全省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为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在“百湖之市”的武汉,现在的湖泊也只剩下原先的34%左右,其余66%都被填了。根据2007年发布的《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数据来看,从1986年和2006年短短二十年,该市中心城区内目前的湖泊从54个减少到37个,比20年前少了17个。填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单位和个人受到短期利益的制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私有利益,结果只会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枯竭。而这些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产权不明晰。正是由于环境资源的这些属性和产权制度的缺漏,导致了环境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
(三)草原破坏
由于中国的草原地区从古至今都未曾建立过明确、有效的产权制度,都没有形成对人类经济行为有效的产权约束。人们的放牧、垦荒活动是毋需付费的,人们从中得到的收益是明晰的、归属到个人的,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破坏则是虚置的、无个人归属而最终要由全社会共担的。在这种情况下,共有资源的悲剧就难以避免。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牧区人口的机械增长带来的人口超载,中原农垦民族大量涌入草原地区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农垦化导致了适应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的长期断裂,垦殖愈演愈烈是导致草原退化的重要社会经济原因。在不断向牧区移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牧区不能承受这样的人口压力,人口超出了所能负荷的能力。过牧、滥垦、滥采、滥樵及无计划的乱开矿都与没有明晰的草原产权。
三、英国“圈地运动”保护了公地
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
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从道德伦理上讲这是一段血腥的历史,但是如果没有“羊吃人”事件,最终的结局将是毁灭。现在世界上土地保护好的地方,往往都建立了土地产权,而那些土地破坏严重的地区,往往是还没有建立土地产权的地区。如美国印地安人的那瓦和族,因其土地属公共所有,没有明确的主体,结果出现了过度放牧,土地质量下降;不仅损失了受欢迎的种植品种,还导致了严重的风沙和水土流失,导致了牲畜死亡率升高,产羊率降低、羊毛质量低劣和畜牧收入下降。与此相应,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不是也是另外一个领域的“公地悲剧”呢?
四、结论
“公地悲剧”说明的是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和个人使用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资源被过度使用。
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企业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必须指出的是,产权稳定和产权明确同等重要。如果产权不稳定,即使产权明确,也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冯斗斛.“公地悲剧”[N].深圳特区报,2011:10.
[2]慕志辉.“公地悲剧”的协调失灵与产权制度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3]盖志毅.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J].草原与草坪,2005:6.
关键词:公地悲剧;明确产权
中图分类号:F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过共有资源的问题:许多人共有的东西,总是被关心的最少,因为所有人对自己东西关心都大于对其他人共同拥有的东西的关心。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指出,当共有土地被过度放牧时,一种悲剧性的后果便要产生。
一、公地悲剧
当资源或财产有许多拥有者,他们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资源,但没有人有权阻止他人使用,由此导致资源的过度使用,即为“公地悲剧”。如草场过度放牧、海洋过度捕捞等。
美国学者哈丁在《公地的悲剧》中设置了这样一个场景:一群牧民一同在一块公共草场放牧。一个牧民想多养一只羊增加个人收益,虽然他明知草场上羊的数量已经太多了,再增加羊的数目,将使草场的质量下降。牧民将如何取舍?如果每人都从自己私利出发,肯定会选择多养羊获取收益,因为草场退化的代价由大家负担。每一位牧民都如此思考时,“公地悲剧”就上演了——草场持续退化,直至无法养羊,最终导致所有牧民破产。
二、产权不明确导致公地悲剧
现实生活中,因产权不明确导致公地悲剧的例子有很多,现列举如下几例。
(一)身边的公地悲剧
对相关的每个人来说,办公室及公共场所的照明灯、空调,免费的自助餐,这些也都是“公地”。因此,在某些人心目中,用多用少,是否浪费,与自己的个人利益无关,多用于已无损,少用于已无益。于是,酿成了我们身边的“公地悲剧”。
(二)湖泊资源滥用
上世纪中后期,我国湖泊资源被滥用,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围湖、填湖,造成湖泊面积迅速减少甚至湖泊消失。在湖北省,现存湖泊面积为2438.6平方公里,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34%。全省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为217个,比上世纪50年代的522个减少了一大半。在“百湖之市”的武汉,现在的湖泊也只剩下原先的34%左右,其余66%都被填了。根据2007年发布的《武汉市地理信息蓝皮书》数据来看,从1986年和2006年短短二十年,该市中心城区内目前的湖泊从54个减少到37个,比20年前少了17个。填湖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单位和个人受到短期利益的制约,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私有利益,结果只会造成自然资源的严重浪费甚至枯竭。而这些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的主要原因就在于产权不明晰。正是由于环境资源的这些属性和产权制度的缺漏,导致了环境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
(三)草原破坏
由于中国的草原地区从古至今都未曾建立过明确、有效的产权制度,都没有形成对人类经济行为有效的产权约束。人们的放牧、垦荒活动是毋需付费的,人们从中得到的收益是明晰的、归属到个人的,而造成的损失以及破坏则是虚置的、无个人归属而最终要由全社会共担的。在这种情况下,共有资源的悲剧就难以避免。
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牧区人口的机械增长带来的人口超载,中原农垦民族大量涌入草原地区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农垦化导致了适应草原地区的游牧文化的长期断裂,垦殖愈演愈烈是导致草原退化的重要社会经济原因。在不断向牧区移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牧区不能承受这样的人口压力,人口超出了所能负荷的能力。过牧、滥垦、滥采、滥樵及无计划的乱开矿都与没有明晰的草原产权。
三、英国“圈地运动”保护了公地
15、16世纪的英国,草地、森林、沼泽等都属于公共用地,耕地虽然有主人,但是庄稼收割完以后,也要把栅栏拆除,敞开作为公共牧场。由于英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养羊业飞速发展,于是大量羊群进入公共草场。不久,土地开始退化,“公地悲剧”出现了。于是一些贵族通过暴力手段非法获得土地,开始用围栏将公共用地圈起来,据为己有,这就是我们历史书中学到的臭名卓著的“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大批的农民和牧民失去了维持生计的土地,历史书中称之为血淋淋的“羊吃人”事件。
但是书中没有提到:“圈地运动”的阵痛过后,英国人惊奇的发现,草场变好了,英国人作为整体的收益提高了。由于土地产权的确立,土地由公地变为私人领地的同时,拥有者对土地的管理更高效了,为了长远利益,土地所有者会尽力保持草场的质量。同时,土地兼并后以户为单位的生产单元演化为大规模流水线生产,劳动效率大为提高。英国正是从“圈地运动”开始,逐渐发展为日不落帝国。
从道德伦理上讲这是一段血腥的历史,但是如果没有“羊吃人”事件,最终的结局将是毁灭。现在世界上土地保护好的地方,往往都建立了土地产权,而那些土地破坏严重的地区,往往是还没有建立土地产权的地区。如美国印地安人的那瓦和族,因其土地属公共所有,没有明确的主体,结果出现了过度放牧,土地质量下降;不仅损失了受欢迎的种植品种,还导致了严重的风沙和水土流失,导致了牲畜死亡率升高,产羊率降低、羊毛质量低劣和畜牧收入下降。与此相应,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是不是也是另外一个领域的“公地悲剧”呢?
四、结论
“公地悲剧”说明的是产权不明,使得企业和个人使用资源的直接成本小于社会所需付出的成本,而使资源被过度使用。
尽可能地将资源或企业的所有权明晰,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和义务。科斯定理证明,一旦产权明确规定,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络、谈判、签约等等的成本足够低,则无论将产权划归给谁,最终总能达到该资源的最优配置和使用。必须指出的是,产权稳定和产权明确同等重要。如果产权不稳定,即使产权明确,也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冯斗斛.“公地悲剧”[N].深圳特区报,2011:10.
[2]慕志辉.“公地悲剧”的协调失灵与产权制度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6.
[3]盖志毅.草原产权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J].草原与草坪,20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