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谦辞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nesown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热闹的网络上如果稍有言语不慎,就会招来口水无数。怕招惹麻烦的人在网络上发言时往往表现出谦卑恭谨、小心翼翼的态度。由此诞了一批新的网络谦辞,“弱弱”便是其中很常见的一个。
  这里的“弱弱”和“西部大开发期待新十年规划,学者建议西北三省弱弱联合”(新闻标题)中的“弱弱”是不一样的。它是一个叠音词,不能像“弱弱联合”那样拆分开使用或解释。它并非指力量或实力弱小,而是有意“夸小”自己,避免强势表达。“弱”借用了物理学中声音的强弱的概念,表达观点犹如在人群前发言,谈到自己不知道或不清楚的事情时,显得不自信或底气不足,于是说话的声音也随之变小了。
  “弱弱”通常用于求助的问句之中。提问者客气地询问某个问题,因为害怕问出来招人耻笑,所以在“问”前加上“弱弱”,表示自谦。如:
  (1)弱弱地问一句,打酱油是什么意思?(百度贴吧2009年10月31日14:03)
  (2)弱弱地问下为啥最近流行做俯卧撑啊。(百度贴吧2008年7月3日14:52)
  (3)我是新手,弱弱地问下:等级经验有什么用?(PPTV贴吧2010年4月5日18:32:53)
  “打酱油”“做俯卧撑”这样的流行语已经在网络上泛滥,“等级经验”也是网游的基本常识,提问者仍然不知道其来龙去脉,因此小心翼翼地请教他人。
  有时,由于被问的对象社会地位、资历、辈分等较高,问者也用“弱弱”来表示谦卑:
  (4)广电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司长李京盛批评电视剧《蜗居》……不少网友在网上追问:“弱弱地问一句。李司长,您住过蜗居么?”(搜房目2009年12月15日10:33)
  (5)作为学生仔,在此弱弱地问一句,我可有要求您的权利?(《南方用束》2009年3年19日E30版)
  例(5)的“您”指教育部长,(4)(5)两例的发问者是网友和学生,而询问对象都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
  此外,“弱弱”也常常用来比较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避免给人武断和绝对的感觉。如:
  (6)我还弱弱地认为,卓越只不过是不敢担当罢了,而这一回,卓越又一次拙劣的表现,这已经不是不敢担当的问题,而是缺乏最起码商业道德的问题。(《南方日报》2010年2月2日B02版)
  作者对商家进行批评时,用“弱弱”来使语气缓和,表明这只是个人意见。
  (7)所以,当微软提醒“您可能是软件盗版的受害者”时,用户也大可以弱弱地抗议一声,“我可能是软件正版的受害者”,然后舰着脸继续使用。(《市场报》2008年10月22日第19))
  作者在文章中对微软打击中国盗版用户的措施进行了调侃,首先表明自己是支持正版的,但又认为微软的反盗版措施存在不妥之处,其态度、立场通过“弱弱”一词委婉而诙谐地表现出来。
  随着“弱弱”在网络上的流行,以及网络语言社团对语言的宽容性和求新性,“弱弱”的用法越来越宽泛。如:
  (8)弱弱地推荐一下我经常去吃的牛杂火锅。(《成都商报》2010年4月13日第52版)
  (9)可是一个女听众弱弱地回了他一句:如果你是法官,我们才真的没有安全感。(人民网2009年8月23日18:37)
  (10)我弱弱地征一下婚。(天涯网2010年3月18日13:15:16)
  “推荐”“回话”“征婚”都可以和
  “弱弱”搭配,“弱弱”逐渐变成一个有较强搭配能力和较广适用范围的普通网络谦辞,不仅网络上使用,传统报纸等媒体上也开始使用,如例(5)(6)(7)。但它是否能像传统谦辞一样得到使用者的普遍认可从而进入常用词汇,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其他文献
我认为,孩子的学习就像捉虱子,一开始就得抓紧,那些小毛病见一个捉一个,成效就会不错。否则,如果有等和拖的思想和态度,那么,时间一长,难度加大,人就会丧失战胜困难的信心、耐心和恒心,所谓虱子多了不觉痒了。  错别字是学童常见的“虱子”,我认为应及时找出来并消灭掉。开始,女儿每次做完作业后,我就把错别字找出来,然后让她纠正,每次作业我都把最后检查环节盯紧,孩子的每次作业也因为“无误”而被老师表扬,老师
当下许多人都在关注、探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完成课堂教学目标,但在古代,高效课堂的论题从来就不是论题。古人有自己的一套做法,就是让学生经由一段相当时间的背诵积累,再由教师点拨或自己感悟将积累融会贯通,最终自然达成言之有物的完篇写作。这是一个长时间南读到写的序列。这个过程犹如蜜蜂酿蜜,先要遍采百花,方能生产甘甜。现今的语文教学自然不能再同到古代去,语文教师也不可能变成私塾先生。今天,我们以45分钟
回想去年参加的省初中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面对精选出来的10多位选手的精彩展示与观摩教师如潮的掌声,我在欢欣鼓舞之余也感觉到一丝隐忧。他们的课堂教学中不乏先进的理念、精当的设计、过人的技巧和顺滑的流程,但在这些优点的背后,却普遍存在着对话精神失落、对话流于形式等问题。课堂对话双方常常是“在场不相遇”或“相遇两惘然”。  一、师生与文本对话的切合性问题  在阅读教学课中,师生对话的基点是教学文本。教师
一、《汉语拼音方案》的制订成绩巨大  自清末开始的中国语文改革运动,设计一套科学适用的拼音方案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热点。1892年,福建人卢戆章提出“切音新字”,这是我国学者创造的第一个拼音方案,开启了切音字运动时代。1913年的读音统一会审订国音,制订了注音字母,这是我国由政府公布的第一个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方案。这套方案在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诞生前,对于帮助识字和统一国家通用语言有过很大的贡献。
“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说话写书,无非是想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读了,免不了也要想一想。至于理解得周全不周全,那就不得而知了。如果也附和几句,虽然谈不上就合了圣贤的意,但也绝非冒犯。  比如孔子。《论语》劈头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圣人知道我们健忘,开宗明义,让我们长些记性。往下看,无非是教我们怎么聪明起来。那么,教的效果怎么样?且看他的得意弟子颜回是怎么说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
一、教学创意    我国古典诗词在宋玉时代就确立了悲秋的母题,且成为一种传统,一般人很少有意识地去打破这个多少有点封闭、凝固的套路。范仲淹在《渔家傲秋思》中突出了国力衰弱下塞外之秋的景象,虽然外在意象悲凉,但他的内心却始终怀着“燕然未勒归无计”的豪情壮志,那一份对边境紧张局势、边土存亡与否的敏锐感受,包裹在词人捍卫国土的决心与怀乡思家的真情至性之中,使得《渔家傲秋思》悲而不凉,突破了宋初之词的婉约
提及讲故事,轻之者觉得这没有什么智慧含量,属于小儿科,似乎可以不学而能。鄙薄讲故事,中国古代文论表现得很充分,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对当时已经颇为盛行的志人、志怪小说——实际上就是清雅、奇幻的故事,竟然不置一词;《四库全书》有“诗文评”类,却没有收录故事色彩浓郁的小说、戏剧,更别说小说评、戏剧评了。  重之者又觉得讲故事的学问很大,奥妙很多,一味偏向理性的彰显。于是,要么理性、教化的色彩浓郁,“
在中国传统语言和语文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手段,所谓“三分文章七分读”。通过朗读,可以把文字的蕴涵准确地表达出来,把静态的语句变得立体而富有生命,从而激发听众兴趣,引起情绪上的共鸣。但在实际朗读中,能做到这点可不容易。除了需要朗读者普通话标准,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外,还要能读得抑扬顿挫,引人入胜。这就需要学会运用节奏这个朗读技巧。  大家都知道音乐讲究节奏。音符的交错,或快或慢、或强或
随着电子商务、传媒文化的兴盛,网络上相继出现了“咆哮体”“淘宝体”“校内体”“丹丹体”“琼瑶体”“HOLD体”等语体形式,但是最近出现的“TVB体”和其他语体不太一样,它不是一夜之间爆红,而是从1983年的《霍元甲》到现在的香港TVB经典作品在大陆的热播,在观众心中逐渐凝聚成一种影响力,在微博文化的助推之下,成为当今网络走红语体之一。  据报道,TVB体的产生源于一女生在网上发帖求安慰:“我找不到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话语、行为以及交互作用的各种细微环节是课程目标实现过程的基本反映,也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师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我们对一节初中作文指导课进行课堂观察,透过执教的语文老师和她的学生的活动,我们有机会捕捉到一些细节,并引发出对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真实行动的思考。  许多教师都懂得在教学中要强调“授人以渔”,但置身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就会发现“教师先给出方法——学生再依方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