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零苦雨中的“原乡”书写

来源 :名作欣赏·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fen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商晚筠的小说《痴女阿莲》展示了马来西亚华人乡村封建思想压制下的人性异化、乡村女性被摧残丧失独立人格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困境。对于人生存状态和乡村社会痼疾的反思,使这部小说具备追求时代和人性之永恒的特征。小说浓厚的乡土气息显然受到台湾声势浩大的乡土文学创作思潮的影响。
  关键词:商晚筠 阿莲形象 乡土书写
  商晚筠是较早期一批获得台湾文学大奖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也是受到李昂、王润华等文坛评论家一致称赞的优秀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商晚筠留学台湾时期创作的《痴女阿莲》深受台湾大众喜爱,这与20世纪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兴盛的背景密切相关。小说从对瀑布村风土人情的描述,到对痴女的形象塑造,再到对农村封建思想和人生存状态的反思,都是在自然幽默、客观却不乏批判意识中完成叙述。文本中的乡土写实倾向与当时狂飙突进的台湾乡土文学大潮一脉相承。本文采取文本细读法,分别从瀑布村风土人情、受封建思想毒害转而异化的人、女主人公自我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幻灭等方面展开论析,探讨商晚筠小说创作中乡土书写的异彩。
  一、马盖瀑布村的乡村风情:自然而暗陬的乡村社会
  乡土文学的魅力首先源于文本中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对于乡土文学作家而言,独特的风俗、风情、风景等地域文化特征,是与生俱来的创作资源”{1}。
  《痴女阿莲》讲述的是一个马来西亚小镇姑娘阿莲的故事,小说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地域环境,将读者带入古老闭塞的马盖瀑布村,奠定了整部小说浓厚的乡土氛围。较之城市文学书写而言,乡土文学作者们总喜好用笔描绘乡村中的自然景致和天然风貌。商晚筠笔下的瀑布村其实包含她对马来西亚故乡的记忆与眷恋,瀑布村的风景有纯然隽丽的特点,瀑布村生活的人有着和自然相依相存的特质。商晚筠多处使用拟人手法,“一丛一丛的含羞草惊慌失措地把叶身吻合她尽量不去踩着她,但还是惊扰了伊们的宁静的午寐。”{2}赋予植物人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对生命万物的尊重,突显了乡村中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瀑布村里的男子喜欢攀爬瀑布上头的崖壁,商晚筠将他们比作贴在墙上的壁虎,不仅写出了瀑布村男子攀爬技术的高超,而且道明了人与自然交融为一的生活状态,一种娱乐消闲的自然享受。小说对瀑布村红白喜事等民风民俗的描写,不仅增添了小说的乡土风味,而且使文本更具生活感。喇叭、嫁车、喜酒、弥月红蛋糯米等道出了瀑布村的婚娶仪式的热闹,宛如一卷乡村婚娶喜庆图。出殡、戴孝、抬棺、送殡入公墓、孝子孝孙号哭以显示丧葬仪式的讲究。通常,乡村风情是“安详、静谧的田园诗的别称,乡村意味着自然、和谐宁静”{3},但原生自然往往與野蛮闭塞相伴生。特色的风俗画中隐喻着封闭、滞后、愚昧无知、不开化的文化批判和对生活其中的受害者的怜悯。商晚筠虽描写乡村风情,但侧重点更多的是表现乡村文化滞重的一面——乡村的落后封闭、封建家长制度的严苛、男权话语的绝对统治、女性对自我认知的无意识,等等。
  商晚筠的笔调自然流畅,小说行文看似平淡客观,实则充满现实主义批判精神。阿莲父亲的童年遭遇反映了乡村重男轻女的陋习和买卖男婴的罪恶交易。阿莲心中希冀给白家添个白胖的男孙,进一步揭示了农村中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乡村因闭塞而窥探他人隐私的好奇心,助长了村民对流言蜚语的制造,阿莲被父母送去医院检查,看似一出滑稽闹剧,其实夹杂了作者对乡村中人言可畏不正风气的批判。
  二、乡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束缚下人性的异化
  20世纪70年代,《痴女阿莲》一经刊出就在台湾受到广泛阅读和接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商晚筠笔下的瀑布村和台湾乡土小说中所描写的乡村有着内质上的统一性。1977年,台湾文坛爆发了第二次乡土文学论战,乡土作家们呼吁“坚持回归土地、扎根台湾人民生活土壤、揭露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创作路线”{4}。旅台留学的商晚筠受到乡土文学狂飙突进的影响,《痴女阿莲》描写乡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被封建思想压制、扭曲、戕害的苦难村民,对人生问题及人性做出思考,能够唤起台湾读者内心的共鸣。所以,尽管《痴女阿莲》讲述的是马来西亚小村的故事,但在台湾受众那里并不觉得晦涩难懂。《痴女阿莲》主要描写了三个人物形象:阿莲,阿莲母亲,阿莲弟弟白定。这三个人物的性格中都有长期受封建思想压抑而扭曲异化的特征。
  首先,阿莲天生弱智,看似痴呆,但她有自己的情感和判断。她逢人喜事替别人高兴,逢人丧事跟着嚎啕痛哭,小时候照看三个弟弟,长大后替家里做家务,事事听从家人安排。阿莲值得被尊重被怜悯,但因为左邻右舍的冷眼和家人的嫌弃,她压抑了自我意志,她不敢提出自己的内心想法,习惯于被欺压。阿莲希望有一天为白家添男孙,“隐喻了生命延续的坚强与无理性”{5},女性理所应当被视为繁育的机器,几乎没有自我意识。
  其次,阿莲的母亲用封建思想中对大家闺秀的那一套手段应用在阿莲的身上,让她化妆、撒花露水、换凉拖鞋、注意吃相等,用近乎变态的手段要求阿莲去扮演一个所谓的理想女性的角色。又因为急于将女儿嫁出,所以当白定带了朋友来家吃饭,她就以找女婿的眼光去审视别人。她异化成为一个不像母亲的母亲,对女儿专制,对儿子纵容,完全失去了传统母亲身上慈爱纯良的特质。
  第三,阿定作为阿莲的弟弟,不仅没有照顾爱护阿莲,反而虐待、羞辱、厌恶她;他作为儿子,不仅没有孝敬父母,反而逼着家人每月给生活费,还一副理所应当的架势。阿定的这种心态根源于封建制度下对男性和男权的崇尚和敬畏,女性不管是母亲还是妻女,都应该服务于男性,顺从男权制度赋予男性的绝对权威。白定身上还带有当时农村青年拜金主义的影子,透过阿炳对他的评价即可知晓。
  三、乡村少女自我意识的追求和幻灭
  阿莲天生弱智,左邻右舍的嘲笑和家人的不理解,导致她内心欲望被压制、自我话语被淹没。她惧怕弟弟阿定,唯母亲的话是尊,不敢质疑,不敢反抗。在阿定错用了她的白毛巾擦嘴之后,她不敢吱声。阿莲明明不习惯母亲强加于她身上的脂粉和装扮,但却穿着蹩脚的鞋和不适的衣服去给阿定他们送咖啡。阿莲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态导致了她不懂得自己的存在价值,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拥有应当被尊重的权利,她的尊严早已被亲人打落。   阿炳的出现,使故事有了反转。阿炳同情阿莲的遭遇,给予了阿莲从未体验过的关怀,把她当一个真正的人来看。面对阿炳的关怀和耐心,阿莲心生一种异样的感觉,这实际是阿莲自我意识的觉醒,她感觉到自己是有尊严地活着。阿莲看到了自己的本体,即自己生存的价值和自我的存在。但是,阿莲自我意识的觉醒是短暂的。当阿炳发现阿莲丑陋的大肚皮后,本能地认为她怀孕了,于是选择逃离。面对阿炳态度的变化,阿莲执意追回阿炳瞳孔里的白莲,这时“她根植于人性本身的‘索要自我’的逻辑就更加清楚地表现出来”{6}。面对无果的追问,阿莲只能嚎啕大哭,因为她的追求和理想没有人会尊重,在她周围是残缺不全的世界。小说以阿莲在冒个不停的蒸汽里憧憬幻境收尾,结局令人无奈而绝望。阿莲的觉醒只是一次偶然的意外,她未来的人生仍旧挣脱不了封建家长制度和男权势力的欺压,仍会在被嘲笑被蔑视的环境中无意义地生活下去。
  白莲这一取名本身就值得玩味,白莲应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玉立的形象,但商晚筠却偏偏让白莲不仅生得丑陋而且弱智。“然而,瀑布区之行显示了她犹如‘完整无瑕的白莲’,而她周围的世界才是残缺的”{7}。“莲”字又和“怜”字同音,显示出商晚筠对忍受封建思想和封建家庭制度摧残的无辜女性的怜悯之情。在阿莲的故事里,她陷入永久性失语的生存空间中,没有自我地生活下去,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知被商晚筠置于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
  我們在解读《痴女阿莲》时,要结合商晚筠留台期间的20世纪70年代正是台湾乡土小说兴盛之时,可以看到她对于故乡的眷恋,以及将故乡的风情和小人物的故事与乡土小说创作相结合的努力尝试。商晚筠“飘零苦雨中的原乡书写”{8}满足了台湾读者的阅读期望,多次在台湾获得文学大奖。商晚筠通过对马来西亚故土乡村素材的关注,对生活在乡村中村民的体恤,对落后乡村体制的批驳,对民众精神启迪之路的探索,在“实践马来西亚乡土写实特色”{9}的过程中,找到了进驻台湾文坛的制胜秘诀。
  {1} 毛宗岗:《论20世纪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价值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第141页。
  {2}{6} 江少川、朱文斌:《痴女阿莲》,《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作品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41页,第270页。
  {3} 王嘉良:《现代中国文学思潮史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页。
  {4} 陆遇川:《论70年代前后台湾乡土小说的本土意识》,《时代文学》2015年7月下半月,第222页。
  {5} 黄熔:《特殊地缘景致下的女性衷曲——商晚筠小说的创作主题研究》,《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第1期,第24页。
  {7} 黄万华:《新马百年华文小说史》,山东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214页。
  {8} [马来西亚]金进:《台湾焦雨中的迷思与远蹰——试论马华作家商晚筠小说中的台湾文学影响》,《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第1期,第18页。
  {9} 许通元:《编后语:永远的商晚筠》,转引自商晚筠《跳蚤》,马来西亚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2003年版,第270页。
  作 者:岳寒飞,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 辑:赵红玉
其他文献
摘 要:苏联解体后,文学艺术在经历了社会及经济转型的沉痛之后,获得了新的发展,电影《窃贼》即是电影艺术复苏的标志,它讲述了新一代成长的故事,意味深长,寓意深刻。  关键词:“第二个浪潮” 极权的幻灭 一代的成长  俄罗斯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为繁荣革命的文学艺术,在建政初期就颁布了有关加强电影艺术发展的法令,从而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影片,为世界影坛瞩目。第二次大战虽然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空间介质(位置经营)在中国传统经典绘画中的表现沿革,分析了空间表现方式,并对其背景及作用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词:空间表现 中国绘画 嬗变  西方绘画的沿革以视觉造型艺术体认传达之意,力求精确,写生写实。而在中国绘画中,写意和意境的表现,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澄怀味象”“迁想妙得”是文人士大夫表现绘画的辩证感悟,“传神写照”“气韵生动”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真实与客体的关系描述。
摘要:本文通过《道连·葛雷的画像》中的道连形象与希腊神话中的那喀索斯相类比,从“水仙的生成”“不幸的厄科”与“观看与被看的倒置”三个角度切入,探讨画像作为镜像隐喻的内涵,解读作为19世纪那喀索斯的道连形象之传统与叛逆。  关键词:道连·葛雷 那唁索斯 自恋 镜像理论  在希腊神话中,美少年那喀索斯受到诅咒爱上了自己的水中倒影,不可自拔,最终溺水而亡化为水仙。在《道连·葛雷的画像》中,主人公道连·葛
摘 要:本文以《中国经典寓言故事》为例,着重研究中国儿童寓言英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旨在探究文化因素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法等,为中国儿童寓言的英译提供一些案例。  关键词:儿童文学 寓言翻译 文化因素  儿童文学对儿童心理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目前越来越多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引入中国,受到广大家长和儿童的欢迎和喜爱。儿童文学作品所衍生出来的儿童文学书籍、儿童文学戏剧,以及儿童文学电影也越来越
摘 要: 小说《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都是十七年时期的优秀艺术作品,它们都担负着时代文艺政策给予的政治教育使命。与小说相比,电影通过不同叙事形式、叙事空间和修辞手法创造了时代新人李双双。作为以“人民公社”经验为表现对象的影片,在历史发展中,李双双的形象始终深刻于稳定的社会主流话语中并以艺术的方式实现了其永恒性。  关键词:《李双双小传》 《李双双》 话语 形式 审美  1960年,作家李准在
摘要:朱自清是现代最著名的散文家,诗人。他的散文无论写景叙事,都蕴涵着真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精巧的构思艺术和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典范”。本文以其代表作《背影》为主,对朱自清散文艺术予以分析。  关键词:朱自清 散文 艺术特征  众所周知,在现代文坛上,朱白清以新诗起步,以散文著称。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
摘要:当代湘西文学具有鲜明的神秘主义倾向,究其缘由,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本土神巫文化的浸润,二是传统神秘主义文学的培育,三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直接启发。本文以于怀岸新作《巫师简史》为典型个案,具体展示当代湘西文学与神秘主义的渊源及其内涵。  关键词:当代湘西文学 神秘主义 《巫师简史》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湘西自古神巫之风盛行。苗族祖先蚩尤被尊为战神,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被立为八位大神,
摘要:民国时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嬗变到近代社会的关键时期,鄞县的近代化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1929年至1939年是陈宝麟主政鄞县时期,县政亦在其主持下不断推进。陈宝麟结合鄞县实际,持续关注民生,疏浚河道,改善交通,重视教育,推行新生活运动。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体现了他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关键词:陈宝麟 鄞县 教育  陈宝麟(1898-1965),字冠
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洒下过无数抗战烈士的鲜血,赵一曼女士就是其中之一。阿成所写以赵一曼女士为名的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个更加立体的英雄形象赵一曼。  小说叙事巧妙简洁,以赵一曼女士在1936年被日军抓获实施酷刑最后处死的事件为背景,在描写中不是像书写史实般把赵一曼女士被捕、受刑最后处死的全部过程融入小说中,而是将其内容缩略,只选取突出赵一曼女士性格的关键部分,并运用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等多角度意图为读者
【摘 要】进入小学高学段,学生基本完成了常用汉字认知积累,同时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解读能力。这个学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应根据学生的成长变化及其发展需求进行设计和组织,而且还应与中、低学段的阅读教学有所区别。如,更加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更加主张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养成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高学段;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