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空间表现的中国绘画嬗变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eiyu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探讨了空间介质(位置经营)在中国传统经典绘画中的表现沿革,分析了空间表现方式,并对其背景及作用价值进行探究。
  关键词:空间表现 中国绘画 嬗变
  西方绘画的沿革以视觉造型艺术体认传达之意,力求精确,写生写实。而在中国绘画中,写意和意境的表现,是文人士大夫的情感寄托,“澄怀味象”“迁想妙得”是文人士大夫表现绘画的辩证感悟,“传神写照”“气韵生动”是作者主观情感的真实与客体的关系描述。
  在中国哲学中,有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的“虚”,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 《老子》 )的“空”,作为“虚”“空”的图像,中国绘画在主题意旨表达上,首先更多关注“品”“味”的体验,而削弱了“视”“听”的显现,发展了以黑白相生、虚实相生的水墨所进入的艺术想象空间。王微《叙画》:“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很难说是因为所见不周,而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或是因技术技法实践上局限而削弱了视觉图像真的表现,转以表现虚的意象;且有宗炳《画山水序》:“圣人晗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绘画者将对天、地、人的悟道贯注于山水之精神,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个人融于其中,形成“有我”与“无我”之境,“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 宗炳 《画山水序》 ),“山川使予代山川而言也”( 石涛 《画语录》 ),都表达了将“我”心迁移于表现对象中,通过写其意,至其境,使作品成为有生命力的经典之作。进而在虚和空的基础上,延伸了禅意,王维的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在整体气韵中突出了“空”的境界。此番空的境界迁移到绘画中,视觉传达上以空灵、简远、留白,以及空间性的技巧展开叙事。
  一、气口和留白
  (一)气口 谢赫“六法”提到“气韵生动”“经营位置”,以山水情志和人物故事风俗为表现内容的中国画,在空间布局上,首先注意到的便是整体气象要畅达,这要求绘画者在表现山河大川时先要理顺气机,气运畅通,舒卷开合。山水气象,就像理顺身体的气机一样,故而需要留有气口,留出空白,气口和留白互用共用,使气脉畅达,呼应,既要留出气口透气,又要堵住气口以聚气凝神,形成内部气韵与动势,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使作品整个画面提振,气势连贯。
  (二)留白 宗炳《画山水序》所讲:“ 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是一种近大远小的空间概述,并非西画以固定位置观察,来精确空间中的位置,王微《叙画》也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故而对于绘画者而言,如何全面表现个人山水泉林的理想呢?游于艺的作者,游观山水,行走山水,随着视点的位移,描绘了游动移动的空间,这给了中国绘画表现更大的自由度,并借助于留白的技巧达成。中国画讲计白当黑,虚实相生,留白运用尤为巧妙,留白的位置既可以是有的形象,也可以是无的形象,留白有的形象或是天空、山氣、云气,或是湖泊、水浪,无的形象则形成虚空的空间,假人以想象,神思万里。中国古人常常能从有限中看到无限,表现时空上的恒久阔远,通透达观,画里山水画外观,正是借助气口与留白的技巧运用,在绘画中构筑着中国士人有无、虚实、收放,或圆融或崇高的人生观,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故于无笔墨之处,亦能蕴藏生机无限。
  二、 由整到分,横竖交织的构图布局
  山水图式在东晋时还未获得独立表现的机会,而是作为主体的配景存在,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就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空间比例的失衡失当,以西方透视看显然是失败的表现。画法幼稚拙朴,但线描高古圆润细劲。目前来说,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最早的独立山水画画卷当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这幅图完整地呈现了春日里,风和日丽,青绿山水图景。自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围绕它的形式表现也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轮番出场,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构图空间性的表现,而尤以宋人的山水图式空间布局多样。宗炳的“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更多在宋元山水绘画中得到了具体地阐释。
  (一)长卷式 当王希孟完成了长达11.9米卷长的《千里江山图》,元代黄公望完成长为6米的《富春山居图》,他们的继任者明末清初龚贤完成长达10米的云山仙气佳作《千岩万壑图》。我们读画发现,作者龚贤想要展现的是一幅可游、可观、可居、可卧的世外栖居山水之地,观者随着绘画者展现的情境、节奏,自在而适然地悠游于一种未知之境,当合上卷轴,恰感意犹未尽,不禁莞尔一笑……龚贤不仅很好地传承了前辈的构图体例,更有自己独立之建树,他将积墨的用墨法推到了极致,以黑与白的水墨交响,苍润厚积的笔法,浓郁的墨色层层叠叠,表现光色之氤氲,江南水润朦胧的诗意跃然纸上,深邃而纯然,像极了同时期西方的那位光影大师伦勃朗。
  (二)全景式高远 范宽,又名范中正,北宋时期人,绘就了传世的《溪山行旅图》,他的构图是一种整合式布局,在他的山水图式中,观者有如看到一座真的气势雄伟的山峰傲然屹立列于面前,风雨无阻,岿然不动。范宽早前先师人,学习中感悟到“与其师人,不若师诸造化”,将学习的途径由师人转向师自然造化,他说道:“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从“师物”“师心”“师造化”中范宽获得了渐悟,以一己之作,立“北派”( 董其昌 《南北宗论》 )之气象,很好地恰合了“善画者,师物不师人,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 ( 袁宏道 《瓶画斋集》 )。
  (三)全景式深远 而郭熙更是在其《林泉高致》中描述了“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三远法虽不是明确精准的透视空间,却表达了中国人对表现空间的独立形式的论述。它也打破了固定视点、固定时间空间观察山水表现山水的限制,实现了游观式组合,使绘画图式成为画家心之画。范宽之画依此列为“高远”之作。郭熙自己所绘《早春图》,是集合了他的“三远法”并以深远景致表现为主的山水,以回转曲折之构图,形式动感的卷云皴加以表现,扭转了范宽山水静态化表现,借旋转的卷云皴传递着动静之变化,结合空间与皴法,郭熙形象地形容道:“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四)全景式平远 五代李成与王晓的《读碑窠石图》以平视由近及远地描绘了文人路遇碑刻,读碑文,平原萧瑟的荒简图景,似有一种回望历史,感怀的寄情,构图上体现了近山至远山的平远之景,由近景的低矮山坡,到中景典型的枯树与读碑者,及至远景笼罩于雾气中的山野平川,是一种“平远法”构图。
  (五)边角式构图:马一角,夏半边 南宋马远,学习李唐,又能自出机杼,发展了以整体切割四分式,角的构图;与他同时期的夏圭在整合式构图基础上以二分式描绘半边之景。马远的诸多传世之作,如《梅石溪凫图》,大胆剪裁取舍,将画心移于一角,确能以山水景致的特写之有形与画面空的无形,来平衡整个画面,体现了虚实对比动静结合的画面美。(图1)又如《寒江独钓图》表现了一叶孤舟泛于江心,一老翁独自垂钓,空无的江面与孤舟垂钓者互为映衬,恰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之感,以大面积的白,显示出无限空阔的空间。夏圭喜用秃笔,同样以大斧劈皴表现山势之劲健(图2)。马夏之图式以其有破有立的构图取舍与景致特写,以对山体俯视仰视平视的自如切换,形式与内容的契合表现,统领了南宋画院的半壁江山。
  (六)一河两岸式 元代的倪瓒,以他典型的一河两岸将画面三段式划分的构图,描绘着萧疏简淡之象,如他的《六君子图》以平远之势,描绘了远山河岸映衬下的近岸坡的松、柏、槐、樟、楠、榆六棵树,湖面平静,远岸的山峦平缓逶迤,遥接远空。所绘树木极简,笔画极简,他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然以六棵树象征六君子,黄公望为其题诗曰:“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
  三、有限空间内,空间转换的介质: 屏风
  (一)作为空间延伸与背景的屏风 有限空间院墙内与室内,作为遮挡物与绘画延伸的空间,屏风成为表现空间叙事的载体,屏风均作图绘,绘画内容均为山水树石。多重空间的绘画叙事表现,以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为代表,描绘了唐中主李璟与其弟会棋的场景,画面背景屏风中又有山水屏风,画中有画的重屏,延伸了空间,增加了叙事趣味性,因此也常为绘画者使用。
  (二)作为空间切换的屏风 顾闳中在《韩熙载夜宴图》中,借用了几组山水屏风加以切割并转换空间,来描绘主人公韩熙载不同时段的不同生活场景:琵琶独奏、观舞、宴间小憩、管乐合奏、欢送宾客。(图3)《西园雅集图》中运用屏风,亦是同样之作用。
  (三)作为限定与背景的屏风 以五代南唐王齐翰的《勘书图》为例,背景是一座山水屏风,一位文士正坐于桌案前,一面扶着椅子把手,一面挑耳,眼睛望向作为背景的屏风中的山水,在限定空间范围,作为背景的屏风以山水作为表现对象,与古人理解“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之意,不无关系。桌案与屏风之景的结合,正是由桌案到自然的珠聯璧合,同时又寄托了古人身处一室,心向泉林山水的志趣,抑或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寓意,背景屏风的存在将叙事空间加以限定,使画面故事乐趣凸显。(图4)
  四、新的透视空间:立视体
  立视体构图是指运用中国传统画中为营造场景叙事,以“前不挡后”“大观小”和“蒙太奇”的手法自由组合的构图,可产生穿墙透视,一览无余的立体化画面效果。清代随着海外贸易的输入输出,以及宫廷洋画师的绘画的出现,立视体构图以其新颖构图与故事完整结合呈现的特点得到了发展,且较多见于各种故事绘本中。(图5)
  综上所述,中国绘画的嬗变,就表现技法手段而言,并不以时间为轴线做空间变换,而是以内容结合形式空间性的表现出场,以虚实相生,留白写意的画面经营。从全景整合式的构图,到半景式再到四分景的空间表现方式转换,及至有限空间内,借由屏风的空间转换和立视体空间的应用,都是围绕主题运用意象的表现传达着人生意趣,继往开来,讲述了时代的故事。
  参考文献:
  [1]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作 者: 毋一凡,教育硕士,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广告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
  编 辑: 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其他文献
摘要: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自发表以来便被认为是小说《长恨歌》的姊妹篇,是另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抛开这些标签化的评述,这本小说采用了极其克制的叙述方式,从语言和情境入手,采用反讽的手法,表达了对自我写作立场的坚守。  关键词:王安忆 《考工记》 反讽 克制  王安忆的长篇小说《考工记》的封面上赫然写着:“一唱三叹,《长恨歌》后又一部低回慢转的上海别传。”很显然,这部小说被非常明确地界定为“
摘 要:清人张子梁,生平不详,所著《评订红楼梦》卷帙浩繁,评点形式借鉴了双清仙馆评本。除却对红楼叙事的精评细批,张子梁还注意到《水浒传》之于《红楼梦》的艺术影响。明确提到《水浒传》的批语虽然仅有四条,却涉及《红楼梦》的语言特点、叙述模式、情节设计、情感表达、叙事技巧等,肯定了《红楼梦》对《水浒传》小说艺术的一些借鉴。而其“才子书”说,明显受到金圣叹评点的启发。在清代诸家《红楼梦》评点的相关论述中,
摘要:张耒《岁暮福昌怀古四首-李贺宅》是凭吊李贺的杰作。这首怀古诗所论涉及李贺生平、诗作特色、诗坛影响、传说轶闻等。张耒将李贺一生用一首诗加以概括,容量极大,笔力深厚。品读这首诗,对于了解李贺及其诗作是有意义的。  关键词:《岁暮福昌怀古·李贺宅》李贺 生平 诗风  少年词笔动时人,末俗文章久失真。独爱诗篇超物象,只应山水与精神。  清溪水拱荒凉宅,幽谷花开寂寞春。天上玉楼终恍惚,人间遗事已埃尘。
摘 要:《古诗十九首》与诗三百篇和楚辞齐名。西引“文学史”观念入中国固有文学之后,因为“文学史”自身的时代使命,它对“十九首”评述的过程,不仅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国家认同,也是探索展开固有文学的尝试。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 文学史 固有文学  20世纪中叶,《古诗十九首》研究可分为两派,一是继承《文选》李善注的诠释型传统,该派研究比较切实、谨慎,强调对诗歌字、词、句、义及用事用典的解释,基本上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精神匮乏”的时代,精神或者精神的知识并不缺少,反而精神的躬行是缺乏的。小说《四季录》试图在这种阻滞和暖昧的复杂情况里把握、建设某种“记忆伦理”,在“关爱”当中重构战胜时代无力感的精神。  关键词:《四季录》 无力感 时间重构 关爱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面对时代越来越感到“商业化带来的道德混乱,旧的体制仍在影响或干预着生活,主流意识形态与现代享乐主义在功利主义中
摘 要: 孙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绣楼里的女人》通过写一个家族四代女性的命运来探讨人性的本质。她热衷于苦难叙事,将生活中的痛苦与黑暗揭露得淋漓尽致,却又饱含着一颗悲悯之心,她同情底层人民,看到了人性中的爱与善。将山西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坐标与小说文本相结合,通过对作品中的物象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人物的悲剧性命运与小说的救赎意味,也对人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关键词:女性 山西 物象 救赎  孙频把自
摘要:潍坊作家马永安,在长篇黑色幽默小说《杂碎》之后,又推出了一部以“中国画都”山东潍坊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作品在挖掘画根、理清画脉、弘扬画魂的过程中,贯穿着诸多人物的爱恨情仇,在历史和现实的穿梭中折射出人们在理想的追求和金钱的诱惑之间的挣扎。作品诗意的构思、悲情的叙事,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关键词:《画都》历史意蕴 哲学意蕴 审美意蕴  青岛出版社出版的潍坊作家马永安的长篇小说《画都》,以被誉为
摘 要: 《生死场》 是萧红真正走入大众视野的开端,是她的成名作。在《生死场》 中,她将整个东北农村假定为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她讲述了一群女性的悲剧,女性永远逃脱不了这个场域,只能选择在里面坚强地生、绝望地死;“生” 和“死” 的故事不断在这个“场” 里上演。在书中,对女性压迫最严苛的,其实是女性自身,然而女性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她们没能够觉醒,没能够团结一致奋起反抗,而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嘲笑比自
摘 要:黄碧云小说语言凝练、沉静,极少长句,氲着冷寂的观感。她冰冷笔触下所着意书写的是让人不能冷静的暴烈的生死爱恨。作家悉心编造了一张网,将整个世界尽数兜入这铺天盖地又硕大无朋的痛苦之中。她所写的尽是自己,是自己内心一再追索没有结果之后的迷乱与慌张。  关键词:黄碧云 血腥 迷乱 绝望  热衷将世界写出别样惨烈的作家通常以男性为主。而女人一旦走上这路子,那份残暴血腥往往更胜一筹。女性除了做母亲,最
摘 要:苏联解体后,文学艺术在经历了社会及经济转型的沉痛之后,获得了新的发展,电影《窃贼》即是电影艺术复苏的标志,它讲述了新一代成长的故事,意味深长,寓意深刻。  关键词:“第二个浪潮” 极权的幻灭 一代的成长  俄罗斯电影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特别是十月革命之后,苏维埃政府为繁荣革命的文学艺术,在建政初期就颁布了有关加强电影艺术发展的法令,从而产生了不少有影响的影片,为世界影坛瞩目。第二次大战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