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标题表达情感的艺术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sky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则新闻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很重要之点是要看标题设计得是否新颖、巧妙。标题对新闻事实的概括,不可能只是纯客观的简单再现,字里行间不可避免地要熔铸着作者对人物、事件、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体现出作者以及报纸鲜明的情感色彩。给标题赋予感情色彩,对新闻内容作出“一句话评论”,就能更深刻地揭示新闻的社会意义,极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么,怎样才能使标题生动鲜活、光彩照人呢?
  
  直抒胸臆
  
  这类标题,常常是新闻事实本身充满感情、喜怒哀乐等情感积贮已经形成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之势。标题常常有带强烈主观情感的词。例如:
  面对非典应警惕而不紧张(《文汇报》2003年4月14日)
  当面锣 对面鼓,直面问题不含糊(《洛阳晚报》2008年7月16日)
  第一个标题,通过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词语“警惕”、“不紧张”,告诉人们面对疫情保有健康心态至关重要,既有善意的提醒,又有对心理压力进行的缓释。第二个标题,通过“不含糊”,表达了有关部门对一些村民没有订制储蓄短信提醒业务,却被扣去了51元的费用,表示认真进行整改的决心。两则标题语重心长,包蕴的善意与真诚可触可感。
  有时还可以用问句、感叹句,或呼吁、或提出问题,表达强烈的感情。例如:
  意外惊喜!意外惊喜!!(引)
  国脚踢倒国劲旅(主)
  桑队似乎侧重表演进攻死打中路防守追求潇洒(副)(《羊城晚报》1994年5月16日)
  家丑“偷拍”惊吓了谁?(《大河报》2008年7月24日)
  第一个标题连续的感叹语气,首先就渲染出一种感人的新闻气氛,从引题与主标题的结合上来看,两者一气呵成,语气激扬,仿佛把人们奔走相告、欣喜无比的情景都烘托出来了。第二个标题用问句,针对少年儿童中吸毒、纵火、抢劫、弑父杀母种种不计后果、触目惊心的极端行为,表露出极大的忧虑,以问句的形式将受众注意力指向、集中到关键点上,表达了对独生子女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如敲击的警钟,振聋发聩。第二个标题用问句,针对党政机关内部个别“公仆”干出的“丑事”,不仅丢政府机关这个“小家”的脸,它更是让全社会每一个“主人”都跟着“丢丑”。如此丑态如果再不加以整治,恐怕百姓就不仅是“惊出一身汗”,而是欲哭无泪了。这类标题,往往带有评点的意味,这就要求在制作标题时,既要善于抓住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而予以突出,又要善于巧妙地加以评点,鲜明地表现自己的倾向,使标
  题有高度的思想性。
  
  间接抒情
  
  这类标题,将感情隐藏在标题之中,含蓄地表达,给人留下回味的余地。
  间接抒情,可以用白描手法。白描,即用朴素洗练的笔法,将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勾勒出来,文字简洁,不加渲染,不加烘托,重在传神。例如:
  送您“荷花”伴永生,留我“白洋”济后人;(引)
  当代文学大师孙犁病逝(主)(《濮阳日报》2002年7月12日)
  标题用白描手法,引题嵌入孙犁的作品《荷花淀》的“荷花”,其文学流派的“白洋淀”派,主题揭示主要的新闻事实,不但简要概括了孙犁的文学成就,还表达了广大读者对他的绵绵怀念之情。
  也可以调动修辞手段:
  双关,即巧妙地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具有双重意思,一重是字面的,另一重是暗含的,暗含的意义才是真实的、主要的意思。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谐音双关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例如:
  算盘珠上“拨”人生(《随州日报》1993年8月20日)
  “拨”与“搏”谐音,音义双关,写的是农行记账员梁艳的事迹,既符合人物的身份,也体现了人物的精神,含蓄生动,耐人寻味。
  语义双关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双关。例如:
  “变味”的课间餐(《中国青年报》1999年4月2日)
  “变味”,表面指食物变味,实则表现有些学校把课间餐变成创收的途径,全然不为学生的身体健康考虑。双关手法的运用,可以含蓄地“影射”另一件事,言在此而意在彼,有一箭双雕之妙。
  飞白,即故意把一个常用的词语或句子用错,将错就错地达到某种特殊修辞的目的。如:
  林果满山“钱”在树上长 易县靠特色农业奔“钱程”(《人民日报》2002年1月23日)
  “钱程”的“钱”为“前”的飞白,一字之易,使标题生发出新的意蕴,既拓宽了语言的意境,又富有韵味和情趣。
  仿词,即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下,更换词语中的某个词或语素,临时仿造新词语。仿词大多是以反义联想为基础的,所以往往是反义连用的。例如:
  不让“五保”变“无保”(《中国社会报》2001年12月12日)
  “无保”由“五保”谐音仿拟而来,两个不相容的语言信息形成一种反差,蕴蓄着一种深刻的内涵,幽默精警,耐人寻味。
  换义,即巧妙利用词语的多义性,将人们熟知的表示甲义的词语,转换表示乙义。例如:
  阿拉法特:连“方便”都不方便(《中国青年报》2002年3月31日)
  标题中前一个“方便”指人们常说的“上厕所”,而后一个“方便”则为本意。充分表现出阿拉法特处境的艰难。
  借代,就是利用事物之间的某种关系,借乙事物代表甲事物。例如:
  石家庄“死魂灵”吞下社保金20多万(《法制日报》2003年9月8日)
  用果戈里的《死魂灵》代指一些离退休人员早已不在人世,其家属却还在领取养老金的事,既委婉含蓄,又形象通俗,诙谐有趣。
  回环,即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例如:
  过年忙与忙过年(《文汇报》1992年1月13日)
  从形式上看,上题词语的运动轨道呈圆形,给人以首尾相援、回旋环绕的感觉;从内容上看,回环的词语则构成一种对比:即“为众人过年而忙”与“耽误工作早早忙于自家过年”两种截然不同事实的对比。不明说,而褒贬就在其中了。
  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例如:
  面子工程为啥不给面子(《中国改革报》2000年6月8日)
  用反复手法表达了强烈的感情,辛辣地嘲讽了有关领导干部的不正之风。
  拈连,即在甲乙两件事物连说时,趁便把适于写甲事物的词或不成词的字“拈”过来,用于写乙事物。例如:
  莫让化肥“肥”干部(《人民日报》1982年5月12日)
  化肥本来只能肥田,不能肥人。这里趁便将“肥”字“拈”过来连在“干部”这个词的前面,就把标题作活了,平添了许多幽默和讽刺的色彩。
  比拟,即用拟人或拟物的修辞手法。拟人就是把物比拟成人,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例如:
  两只华南虎崽“留学”南非(《光明日报》2003年9月3日)
  消息写的是用野化训练来拯救濒临灭绝的华南虎的事,“留学”两字用拟人手法增加了许多温馨与爱意。
  拟物是把人比拟成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例如:
  “香妃”化蝶(《北京青年报》2000年2月2日)
  标题说的是演员刘丹在由广州返回深圳的高速路上,意外地出了车祸,题中的“化蝶”,意为遭遇了不幸。
  比拟手法作标题,能使文句凝炼活泼,富于动态,给人以具体、形象、鲜活的感受,意趣横生,让人经久难忘。
  对偶,即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词级或句子,成对地排列。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律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炼集中,概括力强。例如关于“香港回归”的新闻,《新民晚报》的标题为:
  洗洗洗 洗雪百年国耻
  喜喜喜 喜庆香港回归
  这则标题不仅文字对仗,形式美观,而且将叠字、谐音、联珠等多种修辞手法熔为一炉,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喜悦之情。
  有时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消息标题的制作往往多种修辞手法并用。例如:
  老挝不老,万象更新(《中国青年报》1998年12月19日)
  调动拈连、拟人、双关等修辞手法,而使标题生发深厚的意蕴:“老挝不老”,仅四字,却使人感悟出,老挝就像一个老人历经沧桑,却没有衰老迹象的意味,而“万象更新”,除却字面上“首都万象面貌更新”的意味外,还隐含着“万象更新”的成语意义。还可以巧妙地使用标点符号,有时能起到比文字更委婉、更含蓄的修辞效果。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文学作品调动读者阅读兴趣的一种基本手法。大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浓烈的情感溢于字里行间,使人兴趣盎然,流连忘返。新闻作品也是一样,字里行间也充满着浓烈的情感,只不过表达得更巧妙而已,以适应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以此增强新闻的可读性。标题写到令人激愤的或令人欣喜的事实,不应是平平淡淡、毫无感情的,应该把爱憎分明的感情直泻笔端。苍白无力的标题,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想上的共鸣。因此制作标题时,恰当地包容进丰富的情感,可使标题神采倍增,极大地激活受众关注的热情和主动性。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调查背景和调查方法    在西方,媒介素养已有近80年的历史了,无论作为社会运动还是理论话题,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是1997年在卜卫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中首次引入了“媒介教育”这一概念。在这篇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媒介教育是从20世纪30年代电影的普及开始的,当时一些教师认为大众化的电影是对青年人文化趣味的腐蚀。由此萌发了媒介素养的第一代范式即以比较精英的观点视大众媒介为“
基础教育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能够自主、独立、全面发展。笔者作为一名班主任和语文教师,从班级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实际班级情况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做了初步尝试。  第一,把学生作为班级管理的主体,从关注事到关注人  在班级管理中,人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教育就是为人的发展服务。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几十名孩子,他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都一览无遗。我们不以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能力,要重视发展孩子的特长,多看到孩子的
所谓教育,早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便有论述,“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通过定义教育的方式或途径,实现教育的目的.寥寥数语已经概括了教育的本质,直到如
在智力教育的因素中,培养思维能力为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青春初期的高中生一般年龄为16岁左右,他们的身心变化得很快,成熟、发展得很快,学习的内容日益丰富,生活也日益多姿
21世纪是以网络为基础、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信息网络已经触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教育办学形成多样化格局,多样化教育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新世纪需要多样化人才,网络教育则适应新世纪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以培养高素质、具有多样化人才为宗旨,它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多样化培养。    多样化人才教育的内容及依据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教育是多方面的,包含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为了解决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的不够、社会教育的不规范,还需要配合校外教育来增加学生的见识和能力,因为校外教
本文是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2014年度课题《小学中年级语文作业创新设计的研究》的中期报告,报告如下:  一、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强化教师的课题意识  半年来,课题组
减负增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提倡“减负增效”这么多年头里,很多教师却找不到方向。到底应该减什么呢?减什么才是最本质上的减负? Reducing
“比报”,其狭义的内涵是指比较不同报纸对同一则新闻处理方式的异同,即研究同源信息的不同表现手段;广义的内涵是指就不同的报纸对同一类新闻的长期报道模式、同质性版面的风格异同和变迁、局部设计的风格异同和变迁、总体规划的异同和变迁等进行比较,甚至跨媒体比较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新闻处理方式的异同。  将“比报”这种媒介从业者经常做的工作纳入到新闻业务教学的课堂,使新闻教师充分地与新闻战线的新闻实践保持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人们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越来越将发展目光放在对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上。在高职院校教育活动的开展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