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现实短兵相接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23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是小说家包倬的幸运年,这一年,他相继在《民族文学》发表了《纸命》,在《山花》发表了《401》,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狮子山》,在《创作与评论》发表了《三伏天》,在《天涯》发表了《百发百中》,在《边疆文学》发表了《聪明药》。其中,《401》被《中篇小说选刊》转载;年底包倬全票入围在云南已小有名气的第五届高黎贡文学奖提名,“云大评刊”第二十六期以《包倬小说和“80后”作家的新变》为题,讨论了包倬的小说,2014年,在业内有较大影响的《创作与评论》“新锐”栏目推出他的专辑……
  包倬在2013年能受到国内一流的诸多文学杂志和评论家的关注,并非天上掉馅饼,而是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尝试,他似乎找到了有可能是他一生的写作“母题”,即对乡村社会和小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注。
  包倬属于“与现实短兵相接”的“80后”作家,他关注被生活遗忘的偏僻乡村、关注为了生计涌向城市却没有被城市接纳的农民工。他写了他们的挣扎、写了他们的无知、写了他们为了讨一个老婆的艰辛以及为了找媳妇而走上犯罪的路,等等,篇篇刺刀见红,读来让人痛心,也让人有意无意地顺着包倬的小说去思考当下社会现实。
  这些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社会也逐渐呈现出富裕之景象,在城镇化如火如荼推行的当下,乡村的问题被遮蔽,不少知识分子,还将乡村描述成了“田园牧歌式”的人间天堂。乡村、还有那些从乡村涌向城市的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不仅仅是被遮蔽的问题,他们甚至被美化。包倬的小说,对乡村暴露出来的问题,对进城农民工的生存、发展问题做了质朴的展示。我以为,包倬是一个至今仍苦难的乡村社会城市、至今仍贫困的农民工的告密者,他将一切对乡村的美化毫不留情地撕开,让人目睹了乡村社会最真实的疼痛。
  一、性是打开包倬小说的钥匙
  不久前,和一位作家朋友探讨过在小说中写性的话题。朋友认为,改革开放初期,多年的性压抑让人产生了窥探欲,在小说中加上性描写,不仅能吸引读者,而且能使小说增色。但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性已然不具神秘性,若想看,找部伦理片来,声光电全方位感受,比干瘪的文字实在多了。大量的性描写,不仅显得画蛇添足,还会给人以格调不高之感,降低了小说的品质。
  但,面对包倬的小说,性却是打开其小说的一把钥匙。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陈林在一篇名叫《包倬小说的艺术探析》的博文中写道:性。性成为包倬小说故事发展的一个主要驱动力量。但同时,陈林认为,包倬的独特性在于,对性的书写并不是他的旨归,他没有陷入肉体的乌托邦和故事的圈套,在转了一圈之后,我们发现,包倬笔下的性又回到了社会问题上来。{1}
  陈林将包倬小说中的性书写的本质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无论是为了找个媳妇而绑架妓女三妹的伏天,妻子愤而离开孤苦无依最终沦为“鼠人”的李门、还是为了讨个老婆被骗最后又心甘情愿变成冯瓶儿“长工”的吴光定,以及遭强奸无奈嫁给自己不爱的老杜的采莲,等等,他们或是在传宗接代的原始的伦理观,或者夹杂着个人私欲的复杂情感中,或者被侵犯无奈从了生活,但无论路径如何,其引发点都是婚姻,或者说性。
  著名评论家张柠在《土地的黄昏》中认为,子嗣文化是农耕文明生产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乡村社会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粮食生产”,也就是农民的身体能量与自然能量之间进行能量交换的结果。第二类是“人口生产”,也就是生育。不生育、不结婚、不要后代,都是对农民的子嗣文化的公然挑衅。②
  虽然自改革开放之后,农村的“粮食生产”逐渐好转,尤其是近几年,农村开始走上富裕之路,但在中国,人口的绝大数依旧生活在农村,且中国山地偏多,不少农村至今“粮食生产”仍存在不少问题,于是,才会有大量的农民进城求生存,谋发展。在包倬的小说中,亦关注到这一点,比如,在《狮子山》中,女人怀孕期间,都不能好好吃顿肉。也因贫困,才会有三兄凑钱买一女人做老婆的悲惨之举。
  至于“人口生产”,却是在前者危机下所暴露出来的深刻社会问题之一。陈林认为,“他笔下的那些性压抑、性变态者,多是一些生活在穷乡僻壤的单身汉们,他们的性焦虑背后同样是一个社会问题,即,城市以其巨大的力量,哪怕这种力量可能是魔鬼般的,将乡村的女性吸引走之后,乡村世界所面临的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如果稍做引申,可能还有一个城市化进程中,乡下人身份转换的问题。那些在现代都市文明冲击下的失败者们,他们曾经都可能是乡土世界里的英雄。所以,在性焦虑的背后,更重要的是身份焦虑。”③所以,质朴的乡村社会,朴素如泥土的乡村人,不是他们有意要背叛中国传统的子嗣文化,相反,他们极力想传承子嗣文化,只是,城市像一个巨大的磁盘,将乡村的女子吸走了,让他们的传承变得只有一个向度。《三伏天》《聪明药》便是这样极端的例子。
  在《三伏天》中,包倬将莫家凹男人讨老婆的艰难推倒了极致。在莫家凹,“姑娘们长大一个走一个,她们去到外面,做服务员,做保姆,做按摩女郎,做皮肉生意,做有钱老倌的情人,但就是不嫁给莫家凹的男人。”“这该死的女人啊,天上不长地上不生,大一个跑一个,再这样下去,这个鬼地方,连老鼠都没有母的了。”光棍的队伍越来越长,可以从村头排到村尾,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比娶媳妇更重要的事了。伏天就是这群光棍中的典型,他虽然力大如牛,但因为家穷人丑,三十二岁了都还没有尝过女人的滋味。去县城修路时,他从工友口中得知“小花园”的神秘——能找女人。一个下午,在做了一个春梦后,伏天打摩的到小花园,花了三百招了妓女三妹。尝到女人滋味的伏天,满足和愉悦像染上毒瘾,觉得无法离开这个女人,于是,他绑架了三妹,将其囚禁在山里的一个小屋里。为了和三妹“过日子”,他开荒种地,为了让三妹开心,他抢劫妓女的钱包和中学生的随声听,偷村庄里的老母鸡。他时常自责,向三妹流泪道歉,给她烧水洗脚,过年给她家里寄钱,希望这个女人能为他生孩子。但最终三妹还是找机会带着刚刚出生的孩子跑了。   在《聪明药》中,熊二之所以能屡次欺骗忠厚老实的吴光定,也是因为“风岭光棍成群”。当熊二因诈骗被警察通缉逃跑后,吴光定变成了熊二老婆冯瓶儿的“长工”,为了能留在冯瓶儿身边,自己敲断自己两根肋骨,并要挟冯瓶儿,“你要是赶我走,我就敲断自己的骨头,让自己走不了。”在冯瓶儿提出“不准碰我”“不准让孩子叫你爸”的苛刻条件下,吴光定结束了自己的光棍生涯,开始了无名无份的“夫妻”生活。
  性只是包倬说事的借口,他直指的确是当下暴露出来的社会问题。婚姻难,这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但往往被忽视,或者视而不见。一个社会的稳定,首先是作为社会小单元的家的稳定,但若大量的男青年像吴光定一样找不到老婆,是否会有更多的伏天出现,很难预料。包倬直面了这一新变的社会现实。
  二、现代社会的新型多余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描绘的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在中外文学史上,也不缺“多余人”,比如,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鲁迅笔下的涓生、巴金笔下的觉新、柔石笔下的肖涧秋等等。但包倬为我们展现的,却是现代社会新型的多余人形象。没有人想要遗弃他们,但他们又真实地被生活遗弃了。
  在包倬的小说中,多余人的形象随处可见,比如《鼠人》中的李门,《401》中的小侯、黄大运,甚至《百发百中》中的“我”、《聪明药》中的熊二等人,他们都是被现实生活遗弃的人,他们曾经也有着卑微的理想,但现实却一次一次让他们灰头土脸,他们无力反抗,甘愿沉沦,最终沦落为这个时代的多余人。
  《鼠人》有点卡夫卡《变形记》的味道,只是,卡夫卡将格里高尔·萨姆沙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包倬没将李门变成一只老鼠,而是将李门写成了一个以鼠为伴的多余人,这从艺术角度看,更具冲击力。《鼠人》用魔幻现实主义的形,讲述了李门孤苦的一生。李门还没出生,父亲就跟一个进山的货郎走了,自此杳无音信,他是妈妈坐在门槛上生下来的,“即使我不生在门槛上,也会生在房檐下、小路上、水沟边,甚至草堆里。我没有奇特之处,普通得就像梦庄路边的一株野草。”李门的出生,注定了他一生的悲苦无依。
  李门年轻的时候,唢呐吹得好,情歌唱得好。一个叫葵花的姑娘爱上了他,但李门却不爱葵花,无法忍受流言蜚语的葵花无奈跳河自杀。葵花死后,梦庄人编出了歌谣:梦庄有李门,姑娘送上门,被他糟蹋后,推下河里做冤魂。传言是李门将葵花推下了河。害怕警察找上门的李门,离家流浪。流浪到第一百个村庄幻城,娶了山楂为妻,但好景不长,梦庄传来母亲过世的消息,李门带着山楂回到梦庄,有关李门的歌谣被山楂听到,她愤而离开李门。山楂走后,李门又一次离开了梦庄,这一趟差点客死异乡。从此,李门不再出门,白天躲在家,晚上出去偷玉米,吃生的食物,头发和胡子疯长,他忘记了上街的路,就是钱,对他来说都是多余的,因为他已经不知道自己多少年没有上街买东西了,他彻底成了多余人。
  多余人最早的原型是指俄罗斯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嫉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而包倬笔下的多余人,本身就是底层生活无望的贫苦农民,他们有卑微的理想,只是想找个女人结婚生子,过正常人的生活,他们有理想,他们也奋斗,甚至百折不挠,但命运却残酷地将他们卑微的梦想粉碎。若说俄罗斯文学史那些多余人还让人有同情,悲悯,那包倬笔下的多余人,会让人连同情、悲悯都没有,唯剩感慨,或者说是无语。
  三、底层社会人性图
  鲁迅对中国底层社会的人性曾有过深刻的分析,近年来,亦有不少作品直指底层,描写底层生活的艰辛,但大多都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同情是他们唯一的情感生发点,将之归结为体制,是他们共同的目标点。包倬却不一样,他写底层,却只是展现,不做任何批判,或者准确地说,是沉默的批判,比如,《纸命》,这个标题,本身就是一种不出声的批评。
  包倬关注底层,却没有把展现底层的物质生活作为小说展开的底板,他以底层为型,挖掘的是底层的人性。
  作为“80后”作家,包倬如此在意底层,小说关注点也几乎是底层,这可能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密切关系。有人认为,余华写底层的经验只是间接经验,他没有直接经验,余华是把别人的苦难拿来当做自己的经验。包倬不一样,他写底层的经验,完全来自于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体验,包倬多年处于底层社会,有和底层人民打交道的经验,使得他在写底层人物时,有信手拈来的随意感。从生活经验来说,包倬几乎干过所有“卑微”的工作,他放过牛,种过地,打过杂、当过伐木工人、汽修工、粉刷匠、销售人员、房产经纪人、报社记者等。他和那些收垃圾的、卖菜的、发传单的、做保安的、干建筑活的人是朋友,也是酒友。从直接经验来说,比如说《401》的整个故事架构,便来自于包倬自己曾经的职业——房产经纪人。在《合谋与背叛》,包倬说,“我并没有找到一份跟文字相关的工作,而是做了一名房产经纪人,靠耍嘴皮子吃饭。我周旋于房东和客户之间,见风使舵。几年以后,当我退出这个市场,我忘记了太多的交易场景,唯独记得一套没有人住的房子,门坏了,敞开着。我多次将客户带进去看户型,把它当成‘样板房’。它是401号房。”一次聊天,包倬讲了写《狮子山》的诱因,他说,他们兄妹三人都在外,父母老了,一次回家,父亲很自责地和他说,村子有户人家,生了个女孩,卖走了,才一千块,父亲自责当时没把孩子买下,这样,晚年会有个伴。有了如此多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包倬自然能对底层人物的人性有深刻的认识。
  在包倬的小说中,对人性挖掘最深的是《401》。收破烂的黄大运和卖炸洋芋的周小芹姘居在城中村的一间民房里。黄大运白天收破烂,晚上做贼,没生意时,百无聊赖地游荡在怡康小区。而怡康小区门口,就是农民工进城的一个缩影。“在怡康小区的大门口,聚集着一大批来这个城市谋生的外地人,修鞋的、补锅的、收破烂的、修锁的。他们彼此熟悉,没生意的时候便聚在一起‘斗地主’。”这些来自乡村的人,进了城,梦想着发财,但他们从事的却是最没可能发财的职业。所以,当小侯一次酒醉后放言:“老黄,老子太想去贩毒了。抓着了,该死卵朝天;抓不着,老子就捡得活。”黄大运才会一拍即合:“好啊,到时候记得叫上我。”   在老婆孩子来昆明找黄大运时,无路可走的黄大运只能和姘居的周小芹提出分手,但在逛商场打肿脸充盘子给周小芹买了件1200元的衣服后,出于对黄大运的报答,周小芹说自己怀了黄大运的孩子,当黄大运提出分手后,周小芹便一再以各种理由敲诈黄大运。被赶出门的黄大运,住到了捡来的401中,此事被做房产中介的小侯发觉后,遂起了合谋买房子的诡计,经折腾,房子买了,但最终,机关算尽的小侯,还是被黄大运耍了。黄大运卷着买房子的50万巨款跑了。“在《401》这个人性试验场中,小侯的机关算尽,黄大运的贪欲膨胀,周小芹的巧妙报复,无一不是底层人为生存与梦想而战,为利益而残酷竞争的生动写照与缩影。他们的发财梦,禁不住天上掉馅饼的诱惑,终于让人性失去底线而走向迷失,构成了一幅底层人性扭曲、善良泯灭、道德沦丧的生态图。小说的高潮部分,将他们交易时各自的心怀鬼胎、做贼心虚之感刻划得入木三分。人性的尔虞我诈、互相倾轧写得惊心动魄。法网灰灰,他们的命运无非是亡命天涯。可他们仍禁不住欲望而飞蛾扑火。黄大运们,让我们对人性与欲望有了形象而透彻的认识。”④
  《纸命》,也是包倬写人性问题很成功的一个中篇。采莲嫁给老杜后,老杜发现妻不是处女后,对她冷眼相加,但文末,当采莲和自己当初爱着的吕品发生婚外情后,老杜却当着采莲的母亲和哥哥下跪,然后说:把心里的苦都说出来,然后好好过日子。还有,当老金得势时,老杜百般巴结,但老金遇到难题时,老杜又怂恿工厂工人帖老金的大字报,梦想自己当副厂长等等,将小人物内心的阴暗做了深刻的展示。
  文学就是人学,故事讲得再好,技巧再高,都只是技术层面的事,唯有将笔触伸向人,讲人的故事,展示人的心理,才能进入一流小说的阵营。这一点,目前仍旧在苦苦写着的包倬做得极好。
  四、无法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
  包倬在《我无法对这个世界视而不见》的创作谈中说:作为一个写作者,我无法对世界视而不见。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写作过程,而不是刻意为之,因为只要我们写,我们写下的都是这个时代的人物。而人物,总会置于某个背景下,正如一个演员,只要他表演,他的脚下就是舞台,他的身后就是幕布。
  包倬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历,并且,写了十余年小说的包倬,已然找到了他自己的写作“母题”。另外,作为“80后”作家,包倬与传统终于接上了轨。
  金理在《历史的诞生》一书中说,“当郭敬明式的文学充斥在我们四周的时候,我是不甘心的。我们年轻人对生活、生命的理解就被他和他所代表的那些东西给确定了?当这种文学以及他背后的支撑力量畅通无阻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勇气站在他的反面,我们有没有能力创制出一种从‘幻城中让小时代的孩子们醒来的文学’。”⑤包倬的小说创作,无疑是给金理的疑惑最有力的回答。
  注释:
  {1}③见陈林:《包倬小说的艺术探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67a9f0101c3di.html。
  ②张柠:《土地的黄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96页。
  {4}冯晓澜:《<401>:考量人性的试验场》,《中篇小说选刊》2013年第3期。
  ⑤金理: 《历史中诞生: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小说中的青年构形》,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云南人民出版社)
  本栏目责任编辑 杨晓澜
其他文献
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的生存、生活和终极精神归宿的思考。问题和关键就在于文学应该如何表现生活,如何成为人学。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不同时代、不同生命质地的作家会用各自生命体验和审美形式作出截然不同、属于每一个作家个人精神印记的解答。基于此,从古至今的文学既具有内在的、如周作人所言的“亘古未变”的文学母题,又有着日新月月新的属于每一个新时代、每一个新作家的绝不重复的审美经验表达,从而构成了一条凝聚着人类
期刊
一、流淌着血液的资江  刘绪义(以下简称刘):在我有限的文学阅读史中,我认为大陆作家写得最成功且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有两条河,一条是萧红的呼兰河,一条便是你廖静仁笔下的资江。巧的是,这两条河都是支流,呼兰河是松花江的支流,资江则是长江的支流。由此也似乎产生出两者诸多的相似之处。呼兰河的成功在于萧红那种独特的抒情诗式的散文风格,你廖静仁笔下资江的成功恰恰也是受益于抒情诗式的散文笔法;茅盾称萧红笔下
期刊
唐松喜欢沿着河边走一圈,顺藤摸瓜,图个痛痛快快,他第一次见到小冯就是在巡逻的河边。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最轻松了,坐在电瓶车上,只需看看一侧的店面,和河里的船,串串风,还有回味下刚吃进嘴里残余下来的菜味。一组四人,他是和老柯,吃过晚饭就要动工。是一起在所里吃的饭。所里的饭一直不太对人胃口,埋着头吃饭的时候,总能听见有人咕哝,让人觉得有东西刺激耳膜,当有意去查看,却又消失着,也许并没有。到了下午,所里基
期刊
坎勒的绘画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别出机杼,独树一帜。记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坎勒曾在《世界美术》杂志刊登过一组水彩画作品,当时有朋友看了以后跟我说:这个“老外”的画很不错。我听了心里暗自发笑,因为我早就认识坎勒,知道他不但是中国人,而且还是我的一位湖南老乡。将中国人看成外国人,颠倒阴阳,不仅是因为坎勒的名字很像翻译名字,容易引起误读,更因为他的水彩画作品一改水彩的浸润效果,而变油画的凝重,溢出某种静穆
期刊
在近年的创作中,坎勒的作品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大楼系列》《在那里》以及最新创作的《幻影系列》。《大楼》强调社会学的叙事观照,突出不同的大楼在符号性背后所隐藏的权力话语。虽然《在那里》在语言与图示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但艺术家对外部社会生存环境的考量,对自我存在的反思,仍与早期的作品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过,《幻影》系列的出现意味着坎勒的创作脉络发生了一些断裂。其标志有二:一个是开始回归传统——从对
期刊
1962年生于湖南临澧,原名阚勒。1984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95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2008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访学。  现任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副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油画学会副主席,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水彩艺委会主任。  坎勒是一位很重生存品位和质量的艺术家。  在现当代形态的艺术家中,很少见他这样在生存和艺术两个层面上,执着地将精致完美、深入等原本属于古典文
期刊
湘南是指湖南南部地区,包括衡阳、郴州、永州等地。山清水秀的土地养育了勤劳朴实的湘南人们,孕育出富有民族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湘南地区的永州、郴州等地至今仍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和木雕装饰,其中郴州市永兴县高亭乡板梁村,就是一个保存完好、规模宏大、极具湘南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村庄视野开阔,清溪环绕,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尤其是古民居上门、窗、斗拱等木构件的雕刻装饰,工艺精湛,布局精巧,
期刊
廖静仁,一级作家,湖南省文史馆馆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三届青创会、第八(九)届全国文代会代表。著有散文集十余部,其散文《纤痕》《过滩谣》《大山诲语》《我的资水魂》等,先后被《新华文摘》选载并有《红帆》《资水河我的船帮》等由《中国文学》译成英、法文向国外推介,以及收入多种选集和教材教辅等。2013年初开始从事小说创作,并已发表中、短篇小说若干。现供职于湖南省文联。  一  资水北岸有座山,叫
期刊
2013年11月2日,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湖南省文联、中国艺术报社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两岸三地编剧高峰论坛在长沙召开。中国电影文学学会、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成员以及来自台湾的部分编剧等五十余人参加论坛。编剧们围绕“讲好中国故事”的主题,就华语电影的现状、编剧的创作和生存情况、两岸三地编剧的创作合作与交流等问题发表演讲,并进行了友好交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湖南省文联主席谭仲池,湖南
期刊
一  義明先生自号“九闲道人”,“九闲”则是指“卧闲云、听闲水、观闲友、品闲茶、闻闲书、玩闲墨、踱闲步、养闲心、做闲人”。先生“读经之余,书翰之暇,作画、制印、为联、品茗、搜古、莳兰、揽胜、笑噱、清谈,以至引绳治木,皆能中规,引灌艺园,别有心裁。皆充实于其生活,分享于师友,而不穷逐其嗜欲,以多情为累。自言闲于其中,乐乎其间,因号九闲道人”。①先生认为,佛家讲求“六根清净”,“六根”即“眼”“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