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还乡

来源 :创作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xxly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坎勒的绘画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别出机杼,独树一帜。记得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坎勒曾在《世界美术》杂志刊登过一组水彩画作品,当时有朋友看了以后跟我说:这个“老外”的画很不错。我听了心里暗自发笑,因为我早就认识坎勒,知道他不但是中国人,而且还是我的一位湖南老乡。将中国人看成外国人,颠倒阴阳,不仅是因为坎勒的名字很像翻译名字,容易引起误读,更因为他的水彩画作品一改水彩的浸润效果,而变油画的凝重,溢出某种静穆的形而上意向,常使人误以为他是欧洲古典主义画家。这就是坎勒,像个外来的和尚,从名字到作品,一开始就不在既定的五形之中。
  坎勒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被称之为“黔川咽喉,云贵门户”的湘北名城常德,八十年代中毕业于岳麓山下的湖南师大美术系,在校期间便开始频繁接触西方的现代艺术,一度成为新潮美术的活跃分子,尝试过多种艺术媒介与思想形态的表达。毕业之后,坎勒没有赴外工作,而是被分回原籍,在常德某学校担任美术教师。也许是故乡的温婉气息,告慰了坎勒那原本躁动的灵魂,使他很快沉淀下来,由表面的形式出新而变语言的深刻诉求,开始了漫长的艺术试验。那一时期,坎勒几乎是闭门谢客,专注于水彩画的研究。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坎勒后来通过对油画的借鉴在玻璃卡纸上使用水彩的干画法,探索出了一种独特的水彩画风格,谓之“玻卡水彩画”。这种画法解构了传统水彩画的“写生性”特征,使其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与人的精神性关联起来,不仅丰富了水彩画的表现内涵,也为坎勒后来走向更大的文化创造铺垫了语言基础。
  正是因为对艺术的执着探索,以及在语言上的翻空出奇,为坎勒赢得了声誉,使他很快便在湖南美术界脱颖而出,被多次受邀参加全国美展,并屡屡获奖。可以说,那时候的坎勒确有些如龙得云的意思,很是被周围同行们所艳羡。不过,坎勒自己却并没有因此而志得意满,止住探索的步伐。相反,他转而把这些荣耀视为一种鞭策,开始了在艺术上的更大变革与突围。坎勒后来转向油画创作,并移师北上,从湖南转入北京,即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艺术平台,求得更大的创造性自由。众所周知,北京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人才济济,高手如林。坎勒跻身于其中,自然也会情随事迁,水涨而船高,而油画作为一种更具表现力的艺术媒介,更是诱发了坎勒的创作激情,使他又获了创新的能量。
  坎勒进京后创作的第一批油画作品,是与一些现实的场景有关,如某建筑大楼、某战备军舰等等。这些具体的现实符号,在坎勒笔下均被处理成了历史的残骸,透着满目苍夷的视觉效果,给人以痛心疾首之感。这可以理解为坎勒的一次“社会学转向”,植根于他对现代社会的一种忧患。不过,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坎勒的表现手法,即他对社会的批判,不是简单地观念拼凑,而是通过艺术语言的深化来实现自己对现实、对文明的质询。这使得坎勒区别于一般性的观念艺术家,而保留了语言的锋芒,从而也为他日后在艺术上不断升华、展开更大的想象留有了余地。事实上,批判性并非艺术的终极目标,之所以当代艺术强调其社会批判的色彩,就在于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脱离存在的本源,倾向于物质的“异化”。批判社会与其说是艺术对这种“异化”现实的文化治愈,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挣脱,是在污泥浊水之中保持自我净化的一种人文方式。从根本上说,这种方式只能算是为审美扫除障碍的一个过程,如何借着语言和想象力的翅膀,最终超越这个浑浊的现实,才是艺术的审美归宿。
  坎勒不仅深黯此中的艺术道理,也深深知道人是语言的动物,只有借助语言的深化才能将问题意识不断推进。所以,他在完成了一系列指涉现实题材的作品之后,不是通过题材的转移来获得新的艺术生命,而是执着于语言的探索,沿着语言的方向去发现艺术的灵感与审美的新天地。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推导出了他来京后的第二批作品——《在那里》系列。很明显,《在那里》系列已经由对外的社会关注转到了对内的精神省视,画面中再也没有了现实的内容,只有一片炭化后的森林,伴着落寞的残阳,给人以黯然神伤的末日之感。有意思的是,他画面中出现的那个似是而非的小精灵,作为点睛之笔,不仅给画面增添了灵光,也赋予了《在那里》系列作品以起死回生的意向。这批作品可以视为坎勒的又一次转型,其转折点不在于向内向外,而在于情绪上的悲观到积极,精神上的拯救到逍遥。正是这种积极的逍遥,把坎勒从现实的忧患中解放出来,获得了超然之力,从而又有了再后一批作品——《幻影》系列。
  《幻影》系列作品,是坎勒经历了柳暗花明之后获得的又一村境界,既是他透过社会批判沉淀的人文结果,也是他通过语言探索发现的自我本性。在这批作品中,我们几乎已经看不到任何关乎现实的图景,只有一些细腻繁杂的笔触与凹凸不平的肌理,将我们引向思维的密林深处;而密林深处那隐隐绰绰的光影,却犹如天启,于迷惘中洞开了我们的心境……很显然,在这批作品中,坎勒通过对艺术语言的开掘已经找到了灵魂寄望的出口。当然,这不是说坎勒因此而放弃了对现实的批判。恰恰相反,他是将批判性带到了一个更高的人文层次,变咒诅和埋怨为诗意的拯救与审美的观照,走向了更为艰巨的精神修复之路。我在这中间看到的是一种诗意的还乡,是坎勒从自己的故乡常德——桃花源所在——陶渊明的寻梦处——出走以后的一种精神回归。赫拉克利特说过:“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由此看来,坎勒在艺术上的不断升华,其实还是在阐释一个“文化寻根”的核心命题。而能够将自己的文化根性与人类的美好憧憬联系起来,却完全得益于坎勒在艺术语言上自由发挥与精彩呈现。
其他文献
王再兴:作为专业性的读者,虽然农民小说我并不陌生,但是,读您的小说仍然频繁地带给我相当多的特别的东西。不瞒您说,您的很多作品让我感觉十分强烈,甚至为之震撼。比如1950、1960年代农民的饥馑生活,新世纪前期农村部分农民的赤贫状况,以及共和国数十年农村基层干部为农民命运的担当与潜变,等等。我也在农村生活了30多年,虽然不及您长,也没有担任过乡村干部,但是关于农村生活,还是比较熟悉的,到现在我也每年
期刊
《创作与评论》从这期开始,新辟一个诗歌专栏,题目叫《五月诗会》。五月一日是国际劳动节,是劳动者的节日。劳动创造了人类和世界,创造了历史与文明,创造了美与崇高,道义与诗歌,创造着永恒不竭的精神、力量、智慧、蓬勃和生命的源泉。  五月端午节又是潇湘儿女一年一度的怀着深深地虔诚敬仰之心,舞动龙舟,献上棕子和清酒,怀念祭奠伟大诗人屈原的盛大节日。可以说,五月是诗歌的季节。  在这个季节里,我们一定会更多地
期刊
向本贵是湖南乡土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退休后仍笔耕不辍,继续在创作的道路上坚持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特点且有所创新,奋笔疾书,创作了一大批反映当下现实生活的中短篇小说,而且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  一、观察生活更深入,反映生活更及时  向本贵素来以观察生活细致,反映生活生动著称。《文艺报》曾发表了任晶晶写的《作家向本贵矢志不渝的追求,为农民而写,写农民故事》的文章,对向本贵关注农村现实,反映农民生活的创作
期刊
你见过水开了在炉子上咕噜咕噜的样子,可是之后呢?你见过烟花盛开在夜幕中璀璨迷人的情境,可是之后呢?在这个新闻比小说更小说的年代,文学还有作为的空间吗?对于这个被大家议论得已经有些腻味的问题,我有一个谬见。我以为,倘若说新闻描绘的是事件发生之时,譬如水在炉子上沸腾的样子,譬如烟花盛开的那一瞬间,那么,文学则追问的是“之后”。“之后”是围观的人群已经散场,“之后”是一段长长的沉默,“之后”是不可说也不
期刊
孟繁华说:“蔡东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可以期待的文学新力量,而且她是如此健康。”①这个判断令人信服。蔡东的小说创作,时间不短,作品不多,是我喜欢的那种类型,慢慢写,写出真正想表达的,不急不躁,扎实沉稳。早期的《断指》《天堂口》和《毕业生》等篇,给读者留下了难忘印象。近两三年,蔡东迅速成熟,《往生》《无岸》《福地》《木兰辞》和《净尘山》等篇,无论是思考问题的深广度,还是小说的艺术表现力,皆堪称惊艳。初读
期刊
一手写诗,一手写小说,许多作品都发表在圈内重要的刊物上,叶临之这几年的创作收获非常丰硕。不过相比较于诗歌写作,叶临之的小说或许更值得引起关注,他的作品中既有以“文革”为背景的历史省思,又有对当下底层生活的细腻体察,他一面低回地叙说着农村的人情冷暖,一面又耐心地倾听着城市男女复杂的心灵私语,甚至还关心着海外留学生的生活遭遇。这似乎很难让人们把作者同一位尚处于创作摸索期、成长期的“80后”作家联系起来
期刊
廖静仁过去是从事散文创作的。他在散文领域的成就令人瞩目,并被认为是新时期散文界的一匹黑马。我对资水的认识,便来自廖静仁的散文。他对资水岸边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命运的关注,他散文中充满浓郁风情的吊脚楼,以及在渡口、船只与吊脚楼之间来来往往的各种人物,各种人物的生活世相、他们之间的恩怨情仇,等等,都曾经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又读到廖静仁关于资水的小说创作,我强烈意识到,廖静仁有一种鲜明的自觉,那就是用文
期刊
文学是人学,是关于人的生存、生活和终极精神归宿的思考。问题和关键就在于文学应该如何表现生活,如何成为人学。在这一根本性问题上,不同时代、不同生命质地的作家会用各自生命体验和审美形式作出截然不同、属于每一个作家个人精神印记的解答。基于此,从古至今的文学既具有内在的、如周作人所言的“亘古未变”的文学母题,又有着日新月月新的属于每一个新时代、每一个新作家的绝不重复的审美经验表达,从而构成了一条凝聚着人类
期刊
一、流淌着血液的资江  刘绪义(以下简称刘):在我有限的文学阅读史中,我认为大陆作家写得最成功且给我留下最为深刻印象的有两条河,一条是萧红的呼兰河,一条便是你廖静仁笔下的资江。巧的是,这两条河都是支流,呼兰河是松花江的支流,资江则是长江的支流。由此也似乎产生出两者诸多的相似之处。呼兰河的成功在于萧红那种独特的抒情诗式的散文风格,你廖静仁笔下资江的成功恰恰也是受益于抒情诗式的散文笔法;茅盾称萧红笔下
期刊
唐松喜欢沿着河边走一圈,顺藤摸瓜,图个痛痛快快,他第一次见到小冯就是在巡逻的河边。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最轻松了,坐在电瓶车上,只需看看一侧的店面,和河里的船,串串风,还有回味下刚吃进嘴里残余下来的菜味。一组四人,他是和老柯,吃过晚饭就要动工。是一起在所里吃的饭。所里的饭一直不太对人胃口,埋着头吃饭的时候,总能听见有人咕哝,让人觉得有东西刺激耳膜,当有意去查看,却又消失着,也许并没有。到了下午,所里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