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跳远项目教学和训练的研究者都清楚,起跳无疑是跳远完整技术中最关键的环节,它决定了跳远试跳的成败与成绩的发挥。对初学者来说,起跳技术是必须重点学习和掌握的基础技术环节,起跳的完整技术包括起跳腿的着地蹬伸技术和摆动腿的摆动技术。判断运动员起跳技术的好坏主要从两个方面:一是看运动员的起跳角度和腾起初速度;二是看摆动腿的摆动技术和平衡能力。要获得最佳的起跳效果和腾空步动作,就必须充分利用摆动腿及上肢的摆动技术。
摆动腿技术分两个阶段,即前摆技术和上摆技术。前摆技术是指在起跳腿踏上起跳板瞬间迅速折叠摆动腿由后向前的摆动,当身体投影点接近踏板时,摆动腿随着起跳腿的用力蹬伸快速做出上摆技术,促使身体在起跳后沿水平和垂直合力方向的抛物线运行,形成习惯意义上的“蹬摆送髋”要领——腾空步动作。
在教学与训练中,反复练习腾空步技术,实际目的就是掌握起跳腿着地蹬伸用力与摆动腿摆动的准确协调配合要领。因此,摆动腿技术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起跳的效果,也就是习惯意义上的“充分起跳”。那么,摆动腿技术对起跳效果和完整技术有哪些积极影响呢?
1.能减少起跳腿着地上板和蹬伸起跳的用时,增加起跳功率
当运动员的起跳脚踏上起跳板时,加快摆动腿的摆动可缩短起跳腿的蹬伸起跳时间,为快速起跳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力学原理,起跳后产生的功率取决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而做功的大小则取决于力量和距离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
功率 = 做功 / 时间 =(力×距离)/ 时间
从上公式中可以看出,当运动员起跳力量和肌肉工作距离在相对不变的前提下,缩短蹬伸起跳的时间,必然会增大起跳功率。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推断出:摆动腿摆动的速度越快,支撑腿(即起跳腿)受到的反作用力就越大。由于摆动腿和起跳腿的用力方向是相互促进相互一致的,提高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也就减少了起跳腿的蹬伸起跳时间,增加了起跳功率,从而获得了充分的起跳效果。
2.能促进身体积极向上腾起,增加腾起初速度
当起跳脚踏上板,完成蹬伸起跳后,身体将向水平和垂直的合力方向腾起。练习跳远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将助跑后获得的水平速度尽可能多地转变成腾起的初速度。这是所有跳远教练和运动员一直在追求好成绩要提高的方面,也是教练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特点运动员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在跳远教学训练过程中,笔者重点抓住了“如何提高起跳速度”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实践教学,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是明显的。
笔者在2004年8月份接收了一个初一新生,身材好(174厘米),弹跳好(摸高3米),最初让他练背越式跳高,效果较好,后来让他兼练跳远时发现悟性很高,在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迁移下很快掌握了挺身式跳远的技术,成绩有了较多进步,但由于主攻了技术训练,忽视了速度训练(百米计时13.7秒),总感觉跳得很高,就是不见远度。九月二十几号就要比赛了,来不及“提速”了。他在04年的昆山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的比赛成绩:跳高1.58米,跳远5.41米。为备战05年的昆山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就加强了他的速度和力量训练,包括其他队员,因为有接力比赛嘛。他在赛前的百米计时提高到了12.6秒,最终他在05年的市运会上跳出了6.05米(打破了昆山市少年乙组的纪录),三级跳远成绩12.50米,获得两个第一名。正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在这届市运会上我校夺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二名。这是笔者亲身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科学训练的现实。因此,笔者坚信速度是田径运动的基础,对跳远来说,速度更是核心和根本问题,也是专业运动员不断提高成绩中最有潜力可挖的因素。
取得成绩飞跃的理论依据是物体抛射运动的原理,笔者是从下面的理论公式进行研究后指导实践训练的:
S = V2osinα / g
(可以解释成:S是远度,V0是腾起初速度,α是腾起角度。)
要提高远度除了要获得适宜的腾起角度,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腾起初速度与跳远成绩几乎成线性关系。然而,起跳技术正是获得腾起初速度的“中转站”。要尽量减小助跑速度的损失而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关键在于做出准确、协调、合理、完整的起跳技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摆动腿的前摆技术。当支撑脚着地瞬间,摆动腿迅速折叠加快前摆,其作用就是使身体获得的水平速度得到充分利用,目的就是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为最大腾起初速度的获得提供保障。
当然,腾起角度也是通过起跳技术环节来获得的,合理的腾起角度使跳远技术更科学、更完美,跳得更远。理想的腾起角度是45度,实际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实际需要,这里笔者不作研究。然而,当身体投影点接近踏板时,随着起跳腿用力蹬伸,摆动腿快速做出的上摆技术,这是获得合理腾起角度的关键,没有摆动腿的快速上摆就不可能获得合理的腾空高度,更谈不上充分起跳了。
3.能维持空中的身体平衡,保证空中跳远技术的完成
当摆动腿做出上摆动作,起跳腿完成蹬伸后,应做出昂头挺胸提肩,运用合理的摆臂动作做出腾空步技术。此时身体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一是起跳后的水平分力(助跑结束后的惯性);二是支撑腿受到的反作用力;三是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送的力量(包括手臂配合摆动的力量)。身体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沿着抛物线轨迹运行,正是这些力量的协作下使身体在空中保持平稳,并获得充分的滞空时间,也能为在腾空步技术之后想要在空中完成好跳远的姿式提供保障。另外,熟悉跳远技术的都知道,挺身式跳远技术中摆动腿还要做出及时下放展体姿势,走步式跳远技术中摆动腿更要做出摆动和走步姿势。当然这需要在起跳后获得充分滞空时间的前提下,依靠身体在空中做出第二次加速前移的一种技术方法,也是在挖掘摆动腿的潜力,是新的跳远技术对摆动腿的作用进行科学分析与运用,并不断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实践证明,在各种姿势的跳远技术中,摆动腿的合理运用和开发,对跳远技术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除了我们体育教师在业余运动训练中应用外,还可以在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育实践中得到体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因此,我们在观察和评定运动员的跳远技术时,关键是看运动员是否运用好摆动腿技术,把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最大限度地转变成腾起初速度,进而出色地完成完整的跳远技术,达到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陕西出版社.
[2]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出版.
[3]江苏省编中学体育教材及教学用书.江苏出版社.
摆动腿技术分两个阶段,即前摆技术和上摆技术。前摆技术是指在起跳腿踏上起跳板瞬间迅速折叠摆动腿由后向前的摆动,当身体投影点接近踏板时,摆动腿随着起跳腿的用力蹬伸快速做出上摆技术,促使身体在起跳后沿水平和垂直合力方向的抛物线运行,形成习惯意义上的“蹬摆送髋”要领——腾空步动作。
在教学与训练中,反复练习腾空步技术,实际目的就是掌握起跳腿着地蹬伸用力与摆动腿摆动的准确协调配合要领。因此,摆动腿技术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起跳的效果,也就是习惯意义上的“充分起跳”。那么,摆动腿技术对起跳效果和完整技术有哪些积极影响呢?
1.能减少起跳腿着地上板和蹬伸起跳的用时,增加起跳功率
当运动员的起跳脚踏上起跳板时,加快摆动腿的摆动可缩短起跳腿的蹬伸起跳时间,为快速起跳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力学原理,起跳后产生的功率取决于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而做功的大小则取决于力量和距离的乘积,用公式表示如下:
功率 = 做功 / 时间 =(力×距离)/ 时间
从上公式中可以看出,当运动员起跳力量和肌肉工作距离在相对不变的前提下,缩短蹬伸起跳的时间,必然会增大起跳功率。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以推断出:摆动腿摆动的速度越快,支撑腿(即起跳腿)受到的反作用力就越大。由于摆动腿和起跳腿的用力方向是相互促进相互一致的,提高了摆动腿的摆动速度,也就减少了起跳腿的蹬伸起跳时间,增加了起跳功率,从而获得了充分的起跳效果。
2.能促进身体积极向上腾起,增加腾起初速度
当起跳脚踏上板,完成蹬伸起跳后,身体将向水平和垂直的合力方向腾起。练习跳远项目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将助跑后获得的水平速度尽可能多地转变成腾起的初速度。这是所有跳远教练和运动员一直在追求好成绩要提高的方面,也是教练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特点运动员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在跳远教学训练过程中,笔者重点抓住了“如何提高起跳速度”这一关键要素进行实践教学,对运动成绩的提高是明显的。
笔者在2004年8月份接收了一个初一新生,身材好(174厘米),弹跳好(摸高3米),最初让他练背越式跳高,效果较好,后来让他兼练跳远时发现悟性很高,在背越式跳高技术的迁移下很快掌握了挺身式跳远的技术,成绩有了较多进步,但由于主攻了技术训练,忽视了速度训练(百米计时13.7秒),总感觉跳得很高,就是不见远度。九月二十几号就要比赛了,来不及“提速”了。他在04年的昆山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上的比赛成绩:跳高1.58米,跳远5.41米。为备战05年的昆山市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就加强了他的速度和力量训练,包括其他队员,因为有接力比赛嘛。他在赛前的百米计时提高到了12.6秒,最终他在05年的市运会上跳出了6.05米(打破了昆山市少年乙组的纪录),三级跳远成绩12.50米,获得两个第一名。正由于他的出色表现,在这届市运会上我校夺得了初中组团体第二名。这是笔者亲身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科学训练的现实。因此,笔者坚信速度是田径运动的基础,对跳远来说,速度更是核心和根本问题,也是专业运动员不断提高成绩中最有潜力可挖的因素。
取得成绩飞跃的理论依据是物体抛射运动的原理,笔者是从下面的理论公式进行研究后指导实践训练的:
S = V2osinα / g
(可以解释成:S是远度,V0是腾起初速度,α是腾起角度。)
要提高远度除了要获得适宜的腾起角度,主要取决于腾起初速度,腾起初速度与跳远成绩几乎成线性关系。然而,起跳技术正是获得腾起初速度的“中转站”。要尽量减小助跑速度的损失而获得最大的腾起初速度,关键在于做出准确、协调、合理、完整的起跳技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摆动腿的前摆技术。当支撑脚着地瞬间,摆动腿迅速折叠加快前摆,其作用就是使身体获得的水平速度得到充分利用,目的就是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为最大腾起初速度的获得提供保障。
当然,腾起角度也是通过起跳技术环节来获得的,合理的腾起角度使跳远技术更科学、更完美,跳得更远。理想的腾起角度是45度,实际是不可能,也不符合实际需要,这里笔者不作研究。然而,当身体投影点接近踏板时,随着起跳腿用力蹬伸,摆动腿快速做出的上摆技术,这是获得合理腾起角度的关键,没有摆动腿的快速上摆就不可能获得合理的腾空高度,更谈不上充分起跳了。
3.能维持空中的身体平衡,保证空中跳远技术的完成
当摆动腿做出上摆动作,起跳腿完成蹬伸后,应做出昂头挺胸提肩,运用合理的摆臂动作做出腾空步技术。此时身体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一是起跳后的水平分力(助跑结束后的惯性);二是支撑腿受到的反作用力;三是摆动腿积极向前上方摆送的力量(包括手臂配合摆动的力量)。身体在这些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沿着抛物线轨迹运行,正是这些力量的协作下使身体在空中保持平稳,并获得充分的滞空时间,也能为在腾空步技术之后想要在空中完成好跳远的姿式提供保障。另外,熟悉跳远技术的都知道,挺身式跳远技术中摆动腿还要做出及时下放展体姿势,走步式跳远技术中摆动腿更要做出摆动和走步姿势。当然这需要在起跳后获得充分滞空时间的前提下,依靠身体在空中做出第二次加速前移的一种技术方法,也是在挖掘摆动腿的潜力,是新的跳远技术对摆动腿的作用进行科学分析与运用,并不断创造出惊人的成绩。
实践证明,在各种姿势的跳远技术中,摆动腿的合理运用和开发,对跳远技术的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除了我们体育教师在业余运动训练中应用外,还可以在新课程体育与健康教育实践中得到体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因此,我们在观察和评定运动员的跳远技术时,关键是看运动员是否运用好摆动腿技术,把助跑获得的水平速度最大限度地转变成腾起初速度,进而出色地完成完整的跳远技术,达到技术水平和运动成绩的突飞猛进。
参考文献:
[1]学校体育.陕西出版社.
[2]体育科研.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出版.
[3]江苏省编中学体育教材及教学用书.江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