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每次的语文考试之后,总会听到许多的学生在抱怨:我的作文好像离题了,这次的作文题目好难写呀!我在做阅读题时花了太多的时间,导致时间不够,作文我才用十五分钟的时间!我题目没看清楚,写了一半才知道自己已经离题了,我该怎么办?我的作文水平太差了,每次都是栽在作文上,作文真的这么难吗,我现在努力还来得及吗?……
可以说,学生抱怨的这些话真实的反映了他们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当然还有我们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坦然面对每一次的作文,能够在每一次的作文中拿到高分呢?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些令人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同其他老师、学生和家长们交流探讨最多的。可以说,治疗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捷径。但是若能做到以下几点,效果还是蛮不错的。
一、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来点“信心”药剂。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要写好它当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肯努力,还是可以学好的。因此,树立信心相当的重要。不少学生觉得作文“难”就“难”在三点:1.看到作文题目,不知该从何入手。2.苦于肚子空空,无话可写。3.作文的水平提高慢,无法速成。身为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认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同时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写作的兴趣,逐渐消除这种情绪。这点若做得不好,学生便会由对作文的“望而生畏”变为“讨厌”和“破罐破摔”。到那时,一切都晚了。因此说,这“信心”药剂是少不了的。
二、针对学生考试时存在的“写作时间不足”问题,强调时间合理安排的重要性。
要写好一篇高质量的作文,需要花不少的时间。而在考试当中,时间有限。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好的文章相当的重要。这当中就有一个时间合理安排的问题。一般来说,一篇(60分的)作文至少要花45分钟,但不能超过60分钟。不少的同学在考试中由于种种的原因未能做到这点,要么没有给作文留足时间,剩下十几分钟仓促完成。要么写完以后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无事可干。事实证明,这两种同学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差,离题严重,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经过调查,从学生口中得知原因:1.基础和阅读完成的速度慢,特别是在某些道有困难的题目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导致时间不够。2.答题的速度虽快,但马虎。作文无审题、不打草稿,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对于这种情况,我特地花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应考,如何安排好考试时间。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答题先易后难,给作文留足时间。基础阅读不超过60分钟,作文以50分钟为宜,拿10分钟来检查。对于难的题目,该扔要扔,不可有丝毫的犹豫,更不该舍不得这个,舍不得那个。若这样,损失会更大。我们常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就是这个意思。不少同学按照我的方法去做,考试时间安排较为合理。学习的成绩有所提高,特别是作文质量好多了,离题人数明显减少。此外,教师还应平时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训练学生临场(快速)作文的能力。
三、针对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问题,指导学生要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学生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乏思考,缺乏体验,缺乏積累。“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1)要知道,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人等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有的学生说:每天都是食堂——宿舍——教室,教室——宿舍——食堂。哪有什么可写的?学生觉得这种日子单调、枯燥,自然就不会去在意。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写作者必须要热爱生活,对生活要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感悟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才会让自己见多识广。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学生必须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2)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重要作用。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根本原因是肚里无货。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日记),多做读书笔记等,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好思想,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见随忘,随读随忘。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是学习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读书,我们把思想、素材、感受、语言等都储存在脑子里,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信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3)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多读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之路。
因此,同学们只要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好习惯,提笔作文时就能左右逢源,一气呵成。
可以说,学生抱怨的这些话真实的反映了他们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当然还有我们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坦然面对每一次的作文,能够在每一次的作文中拿到高分呢?
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这些令人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同其他老师、学生和家长们交流探讨最多的。可以说,治疗学生存在的写作问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没有捷径。但是若能做到以下几点,效果还是蛮不错的。
一、针对学生的“畏难”情绪,来点“信心”药剂。
作文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要写好它当然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肯努力,还是可以学好的。因此,树立信心相当的重要。不少学生觉得作文“难”就“难”在三点:1.看到作文题目,不知该从何入手。2.苦于肚子空空,无话可写。3.作文的水平提高慢,无法速成。身为语文老师,应该给学生认真分析原因,鼓励他们,同时培养他们学习语文写作的兴趣,逐渐消除这种情绪。这点若做得不好,学生便会由对作文的“望而生畏”变为“讨厌”和“破罐破摔”。到那时,一切都晚了。因此说,这“信心”药剂是少不了的。
二、针对学生考试时存在的“写作时间不足”问题,强调时间合理安排的重要性。
要写好一篇高质量的作文,需要花不少的时间。而在考试当中,时间有限。如何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好的文章相当的重要。这当中就有一个时间合理安排的问题。一般来说,一篇(60分的)作文至少要花45分钟,但不能超过60分钟。不少的同学在考试中由于种种的原因未能做到这点,要么没有给作文留足时间,剩下十几分钟仓促完成。要么写完以后还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无事可干。事实证明,这两种同学写出来的文章质量差,离题严重,并不能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我经过调查,从学生口中得知原因:1.基础和阅读完成的速度慢,特别是在某些道有困难的题目上耗费太多的时间,导致时间不够。2.答题的速度虽快,但马虎。作文无审题、不打草稿,提笔就写,“一气呵成”。对于这种情况,我特地花时间指导学生如何应考,如何安排好考试时间。我给学生提出这样的建议:答题先易后难,给作文留足时间。基础阅读不超过60分钟,作文以50分钟为宜,拿10分钟来检查。对于难的题目,该扔要扔,不可有丝毫的犹豫,更不该舍不得这个,舍不得那个。若这样,损失会更大。我们常说:丢了西瓜,捡了芝麻,就是这个意思。不少同学按照我的方法去做,考试时间安排较为合理。学习的成绩有所提高,特别是作文质量好多了,离题人数明显减少。此外,教师还应平时训练学生的写作速度,训练学生临场(快速)作文的能力。
三、针对学生“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问题,指导学生要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学生害怕写作文,说是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是对生活缺乏观察,缺乏思考,缺乏体验,缺乏積累。“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1)要知道,我们生存的世界,我们周围的人等每天都有很多的事情发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会发现有很多东西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素材。有的学生说:每天都是食堂——宿舍——教室,教室——宿舍——食堂。哪有什么可写的?学生觉得这种日子单调、枯燥,自然就不会去在意。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去热爱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因为,写作者必须要热爱生活,对生活要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感悟生活,才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才会让自己见多识广。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学生必须养成观察感知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一处,所得的就非常有限。”(2)这说明积累在作文中重要作用。不少同学写作苦于无言,根本原因是肚里无货。我们教师应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日记),多做读书笔记等,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好思想,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见随忘,随读随忘。我们常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因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是学习间接经验的有效途径。通过读书,我们把思想、素材、感受、语言等都储存在脑子里,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很自然的信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而薄发”(3)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多读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之路。
因此,同学们只要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好习惯,提笔作文时就能左右逢源,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