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尔的心理主义及对心理主义的批判

来源 :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04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胡塞尔在《算术哲学》中坚持心理主义,从《逻辑研究》开始,他转向批判心理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四十年反对心理主义的现象学“斗争”.《算术哲学》关注于集合逻辑统一性的起源:基数.尽管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与《经验与判断》中对基数客观统一性的解释是不彻底的,但这些解释却为《形式的与超越论的逻辑学》提供了分析基础,使他能够辨析逻辑学心理主义、认识论心理主义和超越论心理主义,并对心理主义进行了集中清理,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对心理主义的批判.《算术哲学》对未定集合和既定集合统一性的逻辑探究的失败,使胡塞尔不得不建立一个集合整体客观统一性的“构成”.但胡塞尔对全时性对象意义上逻辑纯粹性的认知被束缚于他对“数字同一性”的诉求之中.所以与其说胡塞尔指出了心理主义失败的原因,不如说他为知性对象意义“数字”结构的认知指出了唯一的解决途径.
其他文献
仅就中国而言,学术研究即做学问无非源于两个理由:一个是遭受磨难后的寄托.此类情形在古代中国甚多,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期刊
期刊
文献梳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问题.不少人以为,文献梳理就是将既有的文献呈现出来.如果是这样,那这篇论文的文献部分将是超大规模的文献堆砌,占有的篇幅很可能超过文章的主体,其必然结果就是喧宾夺主.这是因为,无论是研究者个人的积累还是社会性积累,从恢复研究生招生,"重启"学术研究以来,主要学术领域和学科的文献都已经浩若烟海了.因此,简单的文献呈现已经成为学术论文的累赘.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研究者就要学会在文献梳理中进行学术对话.
期刊
速成的学术研究总是预设问题来研究,也就是所谓的"想一个问题来研究",而不是从实践中、文献中去发现问题来研究.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路径.若是"想一个问题来研究",则这样的研究很有可能是对假问题的研究,不可能对"问题"有清楚的了解,这样的研究结果一定是肤浅的,甚至是没有价值的.只有从实践中、文献中去发现问题来研究,这样的研究才具有针对性,其成果才会对现实和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新一轮技术革命下产业链供应链的主导权竞争日益激烈,且传统单一外向型的产业链供应链遇阻,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构建现代化产业链与供应链体系,更好地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及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意义重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和核心要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功能需从基础支撑、动力源泉、国际竞争态势以及产业基础与发展目标等多维度予以定位.但目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存在着诸多风险,主要表现为:断链风险多、外迁压力大、自主可控能力弱、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以及产业发展环境亟
在资本主义的合法性辩护中,自由是其核心价值,即使自由主义承认资本主义是一个不平等的社会,但无论如何都主张它是一个自由社会.然而,著名分析马克思主义者G. A.科恩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个非自由的社会.与其他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不同,科恩不否认消极自由概念,通过分析哲学方法,他分别从"私有制与消极自由的关系""金钱导致不自由"与"无产阶级的集体不自由"三个方面对资本主义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命题进行批判.这一批判不仅对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揭露和批判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矛盾
青年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历程,同时也是其走向马克思主义、制定科学历史观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有理论方法和学术观点的创新,还有话语的创新.以唯物主义、共产主义、辩证法为例,马克思并未简单持有或是借用这些思想史上既有的概念范畴,而是在新世界观的孕育和阐发中为其注入了新的理论内涵.回顾青年马克思在概念范畴的运用和理解上所进行的创新,对于今天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创新具有重要启示.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命题.围绕这一命题,学界已形成不同理解范式,既有兼容论,也有对立论.从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变的过程看,自博士论文开始,马克思就进行了哲学改变世界的思考,这一命题是马克思对自身哲学思想进行清理的总结,标志着解释世界的哲学的终结.从该命题提出的直接动因来说,此命题是马克思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将哲学"意识形态化"或者说"解释化"而提出的.就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关系而言,马克思认为,不诉诸改变世界的解释世界是徒劳的,解释世界离不开改变
自涂尔干开始,主流的西方社会学就认为集体意识是社会团结生成和延续的基本动力,并且从西方社会实践中抽象出职业伦理、新教伦理以及交往伦理等集体意识的表现形式.但是当前西方国家出现的各种社会不合作现象表明,高度不确定性这一新的社会特质,尤其是社会个体化趋势使集体意识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凝聚力大打折扣.当代中国以一致的集体利益为基础创造出良好的集体意识,从而维持了长达数十年的社会团结状态.集体意识的知识谱系及其与西方社会互动实践给我们的启示是,未来需要通过共同体重建来创造出更高水平的社会团结局面.
先荀后孟之说从汉至唐一直存在。此种与两人时间顺序相悖之说,当然显示荀子的重要性。在整个西汉,荀子影响总体上大于孟子影响。从东汉至唐代,两人影响各有千秋或旗鼓相当。汉代有对孟子的各种批评,但几乎没有对荀子的批评。宋明时盛行以孟子为儒家正统而以荀子为异端或准异端,这确实为大多数汉唐人所无法想象。在先荀后孟说之中,可看到与程朱道统说不同的、凸显荀子地位的道统说,其中“周孔荀孟”说尤其值得注意。荀学确实为汉唐显学。荀孟后学各自势力、两家思想差异等都可为先荀后孟说之出现提供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