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自然主义的立场是: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科学充分地阐释任何事物。也就是说自然主义的产生来源于对自然科学的效仿。自然主义心理学是在自然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是自然主义在意识领域进行研究的主力军。自然主义心理学接受了自然主义中“本体论—形而上学承诺”与“方法论—认识论承诺”:我们要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所有存在于世界当中的自然实在物。这两个承诺体现在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意识研究中,就是自然主义心理学家暗自将心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主义的立场是:我们可以利用自然科学充分地阐释任何事物。也就是说自然主义的产生来源于对自然科学的效仿。自然主义心理学是在自然主义的指导下建立的,是自然主义在意识领域进行研究的主力军。自然主义心理学接受了自然主义中“本体论—形而上学承诺”与“方法论—认识论承诺”:我们要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所有存在于世界当中的自然实在物。这两个承诺体现在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意识研究中,就是自然主义心理学家暗自将心理现象设定为自然物体,赋予其物理意义的“意识自然化”表现。以冯特为代表的自然主义心理学在这种意识观的引导之下,试图以自然科学的方法为范式,将心理学与科学实验相结合,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对身心关系进行一种“数字化”的解读,从而寻找人的意识与外在世界之间的因果关系并形成一种新的认识论。我们一般将冯特所创立的这种方法看作是心理学被确立为自然科学并与传统的哲学心理学相分离的标志,在此之后的西方心理学基本上是沿着冯特所创立的道路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而前行的。自然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给哲学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很多人认为利用科学研究便可清晰地探寻人类意识的本质结构,在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哲学只能为我们提供一些预备性的贡献。在胡塞尔看来,自然主义心理学的立场与方法含有先天缺陷:这种歪曲意识本质的做法没有意识到自然化意识与纯粹意识之间的差异,必然导致自然主义心理学在认识论基础上缺乏明证性、在研究视域上忽略纯粹意识、在理论发展中走向怀疑论,最终无法说明整个世界的多样性。胡塞尔认为,意识不是自然的因果附属物,二者在本质上具有根本的差异。这种差异要求我们不能简单地利用研究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对意识领域进行研究,研究心理现象必须从批判自然主义开始,清除自然化的影响,抛弃心理学作为自然科学这一信念,转而走上一条具有严格性与彻底性的现象学道路。胡塞尔以继承和批判布伦塔诺的意向性理论为起点,通过建立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对自然主义心理学中“意识自然化”的意识观进行了有力的回击。在1926年阿姆斯特丹演讲之后,胡塞尔首次对现象学心理学与先验现象学进行了区分。他认为现象学心理学利用本质直观的方法能够在心理现象的分析中切中事物的本质。这门先天性的科学可以为任何有关心灵的经验科学包括自然主义心理学提供必然的基础。先验现象学作为现象学最高和最终的理论形态,利用先验还原的方法将整个世界变成了为主体显现的现象。先验现象学正是在建构“主体性”的过程中寻找到绝对必然的知识、探问出人与世界的意义,在为一切科学奠基的同时,彻底克服了自然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困境。本文将以胡塞尔对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批判为中心、以《阿姆斯特丹讲稿:现象学心理学》为方法依据,着重阐述自然主义心理学、意向性理论、现象学心理学和先验现象学理论的发展过程。本文第一章将阐述自然主义和自然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立场,同时笔者将从胡塞尔的角度出发,对自然主义心理学所含有的理论困境进行解析。第二章将探究胡塞尔如何建立起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通过对意向性理论和“意识自然化”思维的比较研究,对自然主义心理学的意识观进行批判。第三章将以现象学心理学的理论建立为出发点,通过阐述现象学心理学中本质直观的方法,对自然主义心理学盲目模仿自然科学来研究意识本质的做法进行批判。第四章将从胡塞尔构造先验主体的动机出发,通过阐明先验现象学的立场和方法,探究先验现象学如何为消除自然主义心理学中“主客二分”的认识论困境提供理论支持、为我们探问人生价值与世界意义提供最终依据。
其他文献
人类观察者可以在一瞬间获得场景梗概,即有意义的信息。以往研究发现了一些影响场景梗概的因素,如空间频率、语义信息和结构预期等。但目前还没有研究者进一步考察语义关系和结构预期如何影响场景梗概的不同范畴。本研究在综述语义关系、结构预期和场景梗概的界定、理论、范式及其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图片和文本启动刺激条件下语义关系对场景梗概范畴的启动效应,在此基础上还考察了结构预期在场景梗概和语义关系之间的调节作
催眠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很多领域,记忆是学习中的重要问题,但以往关于催眠对记忆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研究者对催眠阶段使用上的不一致,可能是造成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此外,以往研究发现,学习材料与自我关联后会产生更好的记忆效果,即产生了自我参照效应,但是基于以往关于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的心理特征发现,被催眠的人逐渐进入催眠状态,注意力全都在催眠师的指令上,以至于专注于一个狭窄的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总是察觉到外界丰富的社会性刺激,接受着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并从而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理解他人、预测他人的想法、判断他人的行为,进而指导着我们自身的社会行为。先前的研究发现,预测这一自上而下的神经信号,会对我们的感知产生一定的约束和指导作用,使得人们对符合自己表情预期的个体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但是根据情感信息模型理论及情绪即社会信息模型理论,人们当下的情绪状态和所处的社会情境也都会
人们对事件的理解或建构,与人们的动作和动作计划有关,动作是建构他人行为和意图的显著线索。在场景知觉过程中,我们不仅会提取场景中的动作或动作线索,而且会提取刺激物的颜色等细节信息,这些场景语义信息的提取会对事件模型建构产生一定的影响。此外,事件建构水平可以分为低水平建构和高水平建构,低水平建构主要提取刺激物特征,高水平建构即事件模型的建构。低水平信息提取是否对高水平事件模型建构产生影响处于争论中。因
探究个体情绪信息加工的性别差异对人类生存具有重要意义。躯体是在某种程度上相比面孔对威胁信息的表现或者表达更为强烈,对个体适应性的发展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非注意条件下个体加工面孔情绪信息时存在性别差异,但是躯体情绪的加工是否存在性别差异,有待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使用oddball范式以及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以视觉失匹配负波(v MMN)为指标,来考察非注意条件下躯体情绪变化加工
本论文以密尔的著作为依据,在分析借鉴现有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专门对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进行系统的分析。长期以来,正义都是人们关注的重要主题之一,其内涵不断被丰富。在对正义诸多阐释中,密尔的功利主义正义观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思想,但仍具有很高研究价值。密尔认为功利主义不被接受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正义概念的误解,在功利与正义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为此,密尔构建了自己的功利主义正义观,以
快速觉察面孔情绪变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交技能和生存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处理单个面孔的情绪变化信息,更多情况下需要处理多面孔的情绪变化信息。与单面孔情绪不同,多面孔情绪信息的变化,不仅包括面孔情绪效价信息,而且还包括面孔情绪效价一致、不一致信息,即情绪差异信息。多面孔情绪差异信息,即使没有被注意到,仍传递着人群矛盾或者复杂的情绪状态。早期研究较为全面地探究了单面孔情绪和多面孔一致情绪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明因交流而精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敦煌便是这样一个中外文明交流之所。敦煌学的研究便是对这些文明的再次挖掘和重现。而敦煌哲学的的研究则主要在于对敦煌文献、敦煌符号的哲学思考。本文便是以“敦煌文献”中的王梵志诗歌为依据,运用文献分析法对王梵志诗中的思想和儒释道三家思想理念进行对比分析,力图寻找到王梵志诗歌中独特的人生哲学理念。王梵志的诗作在其往后的几百年间广泛流传于佛家修士和人民
注意选择哪些刺激进入认知加工系统对个体的生存、健康、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注意力的研究已证实,低家庭SES环境中成长会损伤儿童的选择性注意能力,即自上而下的注意,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儿童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影响还不清楚。当前研究采用金钱和积极的社会信息作为奖赏,考察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特点。研究一,以金钱作为奖赏,采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训练-测验二阶
“人”是儒家思想关注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人的自我实现,即理想人格的产生更是孟子所关注的重点。孟子作为儒家集大成者孔子思想的继承者,通过对孔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完善创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完整的理想人格理论体系。其理想人格包括圣人、君子和大丈夫。孟子身处于诸侯争霸、天下无序、相互征伐、百姓定无居所的战国时期。在激烈的社会权利竞争中,恢复社会秩序,稳定乱世局面成为迫不急待的问题,而理想人格作为恢复社会秩序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