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操作策略 完善模型建构

来源 :学周刊·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_threest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立足于课程理念的精髓,有条理地分析优化操作策略,让学生亲历数学模型建构过程,丰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完善数学知识体系。
  关键词:操作经验 数学经验 数学模型
  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采用多种直观手段,运用多种操作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不断地积累表象经验,获得感性的经验,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经历把操作经验内化为数学经验的过程,从而建构并完善数学知识模型。
  一、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参与操作
  教师要挖掘教材的内涵,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学生行为与情感的参与,创设具体操作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发学生积极、自主参与实践操作,在操作活动中自主动手、动脑、动眼,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多种多样的表象,发展数学形象思维,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推动逻辑思维的展开,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将教材中的内容展示出来,进一步配合教材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补充和开发学生身边熟悉的材料辅助教学。
  例如,教学“除法的简便运算”例3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手中16个苹果学具动手摆一摆,做到:①1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几个苹果?②把每份中的8个苹果,再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怎样列算式?学生积极地动手操作,经过互动交流后,各小组对各自操作结果进行小结,小组代表上台叙述操作经过,教师根据学生的解说,利用多媒体屏幕进行演示。教师要求学生边观看屏幕上的演示,边认真进行思考,列出了算式:16÷2÷4=?学生叙述把16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再把每份苹果平均分成4份,一共分成8份。教师继续提出挑战:“这个8份是怎么来的?现在每份几个?又可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动手摆一摆,认真进行探索。”学生又一次动手操作探究后,列出了算式:16÷(2×4)=?教师在屏幕上呈现算式:①16÷2÷4=?②16÷(2×4)=?要求学生认真思考:这两个算式是否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最后,学生经过动手操作探究,从中发现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除以两个除数的积。教师联系学生生活素材和已有的活动经验,创设形象的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内化知识,有利于学生拓展数学思维,加深对数学表象的理解。
  二、内化操作经验,丰富数学经验
  数学思维活动的基础是数学表象,来源于直接的感性经验;学生数学知识模型的建构是按照“动作认知(操作水平)→图形认知(表象水平)→符号认知(分析水平)”循序渐进地发展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亲身通过操作活动,获取丰富的感性经验,重视积累数学的表象经验,帮助学生联系具体的实物与抽象的符号,不停留于具体直观思维,进行适度抽象,促使学生建立起具有一般性、概括性的数学表象,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连续、流畅,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角度寻求建构与数学意义相一致的数学模型。
  例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在多媒体屏幕出示题目:“一根不锈钢管有若干米长,张小明用米尺从不锈钢管的一头量到5米处作一个记号a,又从不锈钢管的另一头量到5米处还是作一个记号b,a与b之间的长度是这根不锈钢管的1/4,这根不锈钢管有多长?”学生认真研读题意,教师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动手画一画线段图,通过讨论、分析说理,寻找量率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解题思路:①5×2÷(1+1/4)=8(米);②5÷[1/4+(1-1/4)÷2]=8(米);③5÷[1+(4-1)÷2]×4=8(米)。又如,教学“用小棒拼摆图形”时,教师提出:“摆一个三角形用三根小棒,摆3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为什么?”生1:“需要9根,用乘法算出来的。”教师提出挑战:“能不能用这 9根小棒摆出更多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起小棒,用9根小棒摆出4个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教师提出:“如果运用计算方法,要摆出4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现在减少了几根?为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自己摆出的图形,相互进行探究,生1:“这些三角形都连在一起了。这根小棒是这个三角形的边,也是另一个三角形的边,减少3根。”生2:“这两个三角形共用一根小棒,这两个三角形也共用一根小棒,减少3根。”教师要求学生想象:“如果一直摆下去,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又会是什么图形?”“谁能用最少的小棒摆出两个长方形?”在动手操作活动中,学生发现如果“共用边”用的小棒越多,节省的小棒就越多。通过内化操作经验,逐步丰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估计、判断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锤炼了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完善了数学模型的建构。
  三、优化操作策略,发展思维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学生的学习,仅仅是经历还不够,还需要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调动数学思维,将活动所得内化和概括,最终培养成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学习策略的指导,要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水平,精心设計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突出思维的本质,做到密切联系手与脑,让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深刻理解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把外部的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的智力,以这种内化方式,训练学生能够借助表象思考能力,有效地拓宽数学思维活动空间,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数学知识模型。
  例如,教学“面积单位”时,学生初步认识面积单位,教师要求学生在硬纸板上分别剪出一个1平方厘米和一个1平方分米纸板,并在操场上画出一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指导学生一边操作,一边思索与探究:“要剪成什么形状?画成什么样子?边长有多长?剪出来和画出来的图形有多大?”这种实践操作活动,学生认识三个面积单位的空间意义,由具体直观经验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经验,凸显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又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出示题目:南方制药厂生产一种药品,每片12粒药品,药盒外包装标注3×4,你能猜出这片药粒是怎样排列的?学生根据题意运用学具动手摆一摆,生1摆出横4竖 3,列出算式为4×3,表示4个3相加;生2摆出横3竖4,列出算式为3×4,表示3个4相加。教师进一步提出:“还有哪些不同的摆法和相应的算式?”这种拓宽思维的操作活动,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获得训练,快速地完善数学模型的建构。
  (责编 赵建荣)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其在生活和学习中都表现出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还要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转变观念 以人为本 合作探究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信息技术技能。同时,通过上机操作能够让学生提高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效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
本文在阐述了毕业设计这一典型教学环节对教学质量具有综合反馈作用及机械专业毕业设计的特点之后,分析了本系毕业设计中反映出的某些问题,进而探索了当前提高教学质量及深化教
摘要:本文笔者从初中班级管理的实践出发,探索新课改下适合班级实际情况的新管理模式,以便使班级管理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学生发展需要,从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优质学生。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班级管理 实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教育也必须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轨道上来,高质量、高效率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建立中学班
在讨论了现有温度配筋方法之不足的基础上,指出合理的温度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根据阶段最大允许裂缝宽度来配置。并运用这一概念对对三峡升船 机塔柱底部实体混土结构
邓小平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社会主义问题的:在阐述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时,是从价值观的角度说明的;在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时,是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说明的;在阐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时,是
张承志的创作定位于一种精英启蒙立场。从效果特征上看,它是对历史记忆的再度体验,不是对当下现实的有效反思,其目的是想在市场经济语境中重新确立庙堂意识,但市场经济的世俗化没
文章界定了知识劳动者在知识社会新内涵,基于绩效管理理论初步提出以知识劳动者个体为对象的绩效管理框架,即知识劳动者自我绩效管理的实施过程,自我绩效评估标准与评估方法
水文学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一门基础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界水的运动变化,包含涉及地球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各种尺度的水文循环过程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影响的相互作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