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西创世神话管窥文化差异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ma5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西文化差异有很多方面,本文仅从中西创世神话角度延伸出对其差异的比较。
  关键词: 中西方 创世神话 文化差异
  
  一
  “你是有罪的,你悔改吧”。如果我们见面,我就对你说这句话,你不是认为我开玩笑,就是认为我疯狂。但是如果对基督教文明有些了解,我们就会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原罪意识其实原罪意识,在古希腊的神话里就有了肇始。在古希腊神话中,在未开天辟地时,宇宙浑然一块,只存在原始天神卡厄斯(Chaos,混沌的意思),它是一个无边无际、一无所有的空间。宇宙的本体具备创生繁衍能力,生下大地女神盖娅(Gaia)、地狱深渊神塔耳塔洛斯(Tartarus)、黑暗神俄瑞波斯(Erebus)、黑夜女神尼克斯(Nyx)和爱神厄洛斯(Eros),世界由此开始。盖娅(Gaia)生了天空神乌拉诺斯(Ouranos)、海洋神蓬托斯(Pontus)和山脉神乌瑞亚(Ourea)等。接着她又和她两位儿子生了许多神。和乌拉诺斯生了生了六男六女,十二个提坦巨神,三个独眼巨人和三个百臂巨神,分别代表了世界最初的些事物(日、月、天、时间、正义、记忆等);和蓬托斯生了五个孩子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海。她算得上是众神之母,是奥林匹斯神的始祖。但是具体情况更复杂,乌拉诺斯一直浮在盖娅身上,不停地交配,生育出巨人泰坦族。孩子诞生伊始,乌拉诺斯就把他吃掉,一直生到小儿子克罗诺斯,盖娅骗乌拉诺斯吃下了一块石头,这样克罗诺斯得以活下来。后来克罗诺斯用匕首把乌拉诺斯阉割了,于是乌拉诺斯离开了盖娅的身体,天空与大地分开了。再后来克罗诺斯依然重演了他父亲的悲剧,虽然他把哥哥姐姐们救了出来,在他们的拥护下成了新的主神,并和他的姐姐(大母神雷亚)结合生了冥王哈迪斯、海神波塞顿、农业女神黛墨特尔、婚姻女神赫拉,还有后来的主神宙斯。但是克罗诺斯也吞噬自己的孩子,于是盖娅不得不偷藏起来宙斯,使他后来回来推翻了父亲,成为新的神主。至今,西方人仍然常以“盖娅”代称地球,在英语中也有许多“G”字母开头的单词和“地球”有关。西方关于造人的传说是由普罗米修斯完成的。普罗米修斯是泰坦巨人之一。在宙斯与巨人的战争中,他站在新的奥林匹斯神一边。他用粘土造出了第一个男人。雅典娜赋予了这个男人灵魂和神圣的生命。普罗米修斯还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创造了火,并将之赠予人类。火使人成为万物之灵。普罗米修斯偏袒人类,这使宙斯感到不快。因此,他专横地把火从人类手中夺走。然而,普罗米修斯设法窃走了天火,偷偷地把它带给人类。宙斯对他这种违抗行为大发雷霆。他令其他的山神把普罗米修斯用锁链缚在高加索山脉的一块岩石上。一只饥饿的老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而他的肝脏又总是重新长出来。他的痛苦要持续三万年。而他坚定地面对苦难,从来不在宙斯面前丧失勇气。最后,海格立斯使普罗米修斯与宙斯恢复了他们的友谊,找到了金苹果,杀死了老鹰,因而解救了人类的老朋友。
  中国典型的创世神话是怎样的呢?流传最广的是盘古开天辟地和女娲造人。古史记载: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艺文类聚》卷,引自《五运历年纪》)又:天气蒙鸿,萌芽兹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为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筋脉为地里,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氓。(《绎史》卷,引自《五运历年纪》)而女娲造人的传说是这样的,《风俗通》云:开天辟地前,未有人民,人面蛇身的女娲搏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故富贵者,黄土人;贫贱者,引绳人也。
  二
  我们对比中西方的创世神话会发现什么呢?其一,两者都认同混沌,即本然的完整的太一。这个不可思议的混沌在中西方的心目中都引起了无数的遐想。在西方文明中,从柏拉图的理念,到中世纪的人格化身上帝,再到近现代的叔本华和尼采的意志,康德的先验理性,甚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无论怎么变形都无法脱离这种文化的基因。它就是一直为西哲津津乐道的具有必然性意义的逻格斯,亚里士多德用这个词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具有事物本质的意思。西方各门科学如“生物学”﹑“地质学”中词尾的“学”字(-logy),均起源于“逻各斯”这个词,“逻辑”一词也是由它引申出来的。
  中国也是一样,逻格斯虽然不存在于中国语境中,但是“道”或者“天”对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从远古时候起,中国的天即扮演着上帝角色,不过在中国相对稳定,仅仅出现了天道、天理等诸名词,现在的中国人时常说:“你这人讲道理不?”可见这种信仰是根深蒂固的。中西方虽然同是面对混沌,但是它们的意义仍旧是言近旨远的。以文化现象进行论证之,在中国“天”的形象混沌不明,即使是天的代言人皇帝也仅仅自称“天子”,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这个天一直是官民争取的对象,统治者美名其执政为“法天象地”,而群氓则耐心地等待天理昭彰,在忍无可忍之时则要“替天行道”。这个混沌的太一另一个形象就是家族,在中国以血亲为中心的家族伦理制度使中国成为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这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政治和人民的生活。
  在西方法律史上一直存在“自然法”的情节,自然法的作用如果认真研究则会发现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一,任何当权者与众生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而不是中国那样由天子“绝地天通”,拒绝了思想的自由。其二,自然法作为应然层面的存在,虽然在世俗中没有客观的外化表现,但是它的位置特殊,同时在神话中的宙斯形象和基督教的基督形象又具有可感性。这不同于中国,中国呼天抢地,却从来没有见过老天爷长什么样子,或许,西方注重个体的原子思维使他们发明了上帝的人格化身吧。由于有了上帝的人格化身,国家权力永远无法将社会的领域侵占殆尽,更无法代替上帝的权力,这就是西方注重私权力的缘故,因为平民和统治者一起在上帝的面前找到了平等。西方更巧妙的是宗教和世俗权力的制约和平衡,使公私的国家和社会分野最终能达成统一。其三,西方的创世神话伴随着巨大的罪孽,杀戮与乱伦比比皆是。而中国盘古化身天地,我们尊崇的天人合一与这不会没有关系。对于西方人来说,原罪是天然的,即使没有基督教也在潜意识里孕育着,这点延伸出来,在霍布斯的一句名言中可得到形象概括:人与人是狼。萨特不也宣称“他人即是地狱”吗?所以人与人的紧张关系在西方的滥觞不是横空出世的。对于西方人来说,人是不可能完美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理想国》的破灭即是最佳证明,所以他们更加致力于制度的建构,法律本身就意味着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利益。而中国对于完美人格的期盼从来没有停止过,圣人的影子即使在今天也没有绝迹,因为人来源于自然,本来是一体的,所以完美人格也是成立的。与西方渴慕英雄不同,中国尊师重教,圣人是具有不容否定的权威的。因此对于中国人来说建构法律的信仰就难以成立。对于自由的人来说,死板的制度毕竟是束缚人的,法律从根本上具有工具性价值,中国人喜欢说“人是活的,制度是死的”,就是这个意思。其四,两种神话观体现对社会的理想也是不同的,中国注重整体,系统思维也比较发达,社会的和谐占有很大份量,当时盘古开天辟地,万事万物是在共时态中实现的,对比西方,他们的世界是在历时态中完成的,在以后的千年之后,两种文化塑造的社会发展状态也有共同之处。西方经历的动荡和不安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在此不加赘述。
  三
  神话不可能没有意义,正如一条大河在源头上潺潺如溪流,但是我们应知道星星之火的道理。许多更深入的东西需细致研究,本文无法说明白,能提供一个思维角度已经万幸。
其他文献
摘 要: 葛兆光先生所著的《思想史的写法》作为其著作《中国思想史》的导论,从与传统主流的思想史及哲学史写作不同的角度和思路,对中国思想史写作的若干关键性问题进行了阐释和讨论。本文对葛兆光所述思想史的写法与传统写法的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性阐释,并论述了与思想史的写作和研究相关的思想史命名和思想史文本的真实性问题。  关键词: 《思想史的写法》 历史真实性 思想史    葛兆光先生所著的《思想史的写法》
摘 要: 认知语言学家提出各种象似性原则,以解释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本文从汉字“走”和“跑”说起,通过它们隐喻意义的对比,探讨其使用的理据性,以说明语言中存在着另一种象似性原则——力度象似性,以此为语言象似性的又一力证。  关键词: “走” “跑” 认知 隐喻意义 力度象似性    1.引言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语言学研究由形式语言学转向认知语言学,由注重对语言结构系统本身
[摘要]《我的父亲母亲》整部影片的基调是缓慢而流动的,导演不但在色彩上采用一贯的鲜明以外,还运用了灰白的现实与彩色的回忆这样的叙述方式。正是这种有悖正常表现方式的颠覆,更加凸显了现实的悲伤与回忆的种种美好所形成的强烈反差效果。另外,电影的节奏把握的也非常到位,从画面、音乐到整体的感情主线,不光体现创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艺术的根本目的,同时也决定了作品的整体节奏和影片的感情基调。  [关键词]影片基调
荷兰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是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也被认作19世纪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其作品中雄奇瑰丽的想象、大胆强烈的个性以及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让梵高的终生成就远远超出那个年代的艺术现實与历史现实,造就了他饱含宿命感的悲剧人生。在梵高127周年诞辰之际,由英国与波兰团队共同制作的电影《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在中国热映。这部影片表面上将“梵高之死”作为叙事线索,实则却以绚烂秾丽的画面风格为表征,以肆意
摘 要: 本文作者以几节课堂教学为例,对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进行了反思。具体阐述了在课堂上如何积蓄、诱导、把握、提炼、升华这些“非预设性因素”,使课堂真正因生成而精彩。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生活化课堂 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指出:“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以及始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式和手段。要构筑起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防线,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高校首先要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本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的功能,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抵御不良信息侵蚀的紧迫性等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活动载体 功能 不良信息 侵蚀思想   
近年来,印度女性题材影片备受观众青睐,譬如,《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神秘巨星》等。2016年上映的印度电影《炙热》,就是探讨女性的话题,这部电影似乎没有引起大家的关注,或许与影片的故事情节和整体基调有关。本片充斥着歧视女性、家暴等不公平现象,彌漫着浓重的忧郁和悲惨的气息。本文要考察的是,印度女性为什么遭受不公的待遇?他们是屈服还是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利?从电影《炙热》来看,印度女性不再容忍男性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语文课后作业的利用现状,进而分析了课后作业现状难如人意的原因,同时提出了课后作业设计的原则:人文性、实践性、启发性、差异性、开放性、合作性,最后提出了优化中学语文课后作业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课后作业 现状  建议     一、课后作业利用的现状  中学语文课后作业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本应成为教师和学生教和学的重要资源,成为教学检测的
摘 要: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才能较好地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的。为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组织探索性自学、提纲式讲解、生活化教学、针对性练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关键词: 职高语文教学 自主教学 教师主导性 学生主体性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任何课堂都是由教师和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院校艺术教育的快速发展,艺术类专业已经发展到四十多种,同时艺术与文科、工科的相互交叉和融合,新兴艺术专业方向的不断涌现对高等院校美术展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吸引和引导观众、如何使展览信息得到更好的传达,成为美术展厅的首要任务。本文以高等院校美术展厅的空间设计作为切入点,主要对空间布局形式及空间组织手法进行阐述,努力探寻当代艺术展示环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高等院校美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