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效率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ua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8-02
  
  吕叔湘先生曾尖锐指出:“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这期间语文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就现状而言,提高阅读效率仍是举步维艰。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探究认知规律,寻求一条易于为学生接受的阅读方法,即教法与学法的接轨。只有这样,学生拿到了“钥匙”,教学才会达到“不教”的佳境。
  1.情感体验
  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指出:“感受者和艺术家那样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以致感受者觉得那个艺术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创造的,而是他自己创造的,而且觉得这个作品所表达的一切正是他很早想表达的。”“感受”是学生参入作品的第一步,因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强烈的情感反应,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共鸣。它是一种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可从两方面来考虑。
  在客体来说,应具有形象生动、情感强烈等诱人的艺术魅力。选入课本的作品都是经过时间筛选出来的,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学生尽可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作者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
  共鸣在主体来说,读者要与作家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学生在初次接触阅读客体的时候,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当然,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也由于学识修养所囿,教师有时对创作背景要作必要的介绍。
  2.技巧探寻
  我们在阅读、欣赏一部作品时总是借助于具体形象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读完作品之后,要保持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态度,自我解放,自我觉悟,冷静地思考,使自己与作品保持应有的距离,从而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在这方面,教师要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越俎代庖,包干一切,而是“相机诱导”。以《雨中登泰山》和《长江三峡》为例,李健吾先生为什么说冒雨登山是“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呢?刘白羽先生泛舟三峡为何感觉“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呢?面对这一连串问题,教师应让学生顺着他们自己的思路来梳理,这样,学生在原先感受基础上对阅读客体作次序静而有序的观照,始终处于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教师可与学生一道充分讨论,展开辩论,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教师引着学生走,学生也推着教师走,教师得心应手,学生如坐春风双方都欲罢不能,其乐融融”。
  教师于此时可趁热打铁,使学生由对作品的感性认识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如《雨中登泰山》和《长江三峡》两文都写了山和水,但两文中山水的特点和写法是迥然不同的。同样是写山,前者多从侧面来突出巍峨高大的特点,而后者则从正面描绘山的陡峭、高耸、奇特、隽秀;同样是写水,前者的水是绮丽、多情的,而后者则突出湍急、凶恶、气势磅礴的特点。教师通过深入挖掘向学生作这番明析、比较,既可使学生了解阅读的一般技巧,还可让他们掌握写作的最基本方法,这样以读促写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的目标吗?
  3.语言感悟
  语文课就是语言课。中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知力,以达到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语言修养,这才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教学境界。
  准确是语言的基本要求。所谓“准确”,就是用极俭省的语言把所要说的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任何所谓完美的语言都只能是“海市蜃楼”。欧阳修的《六一诗话》里载有这样一个故事:陈从易得到一部杜甫诗集,其中《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诗:“身轻一鸟□”,鸟下脱一字,于是他便和几个朋友来补,有的说“疾”,有的说“落”,有的说“起”,有的说“下”,却都拿不准。后来他得到善本,脱落的原来是“过”字,于是“陈公叹服,以为虽一字,诸君亦不能到也”。“过”字所以好,就是它生动准确,能形容出蔡希鲁在战场上往来驰骤如入无人之境的矫捷。“疾”字抽象,其他三字根本不合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作这样的“咬文嚼字”,借鉴大家用语的巧妙,最终达到能准确无误地表达自己思想的目的。
  当然,语言最终是为语意服务的。语意内容的丰富性多是得力于语言的表达。所以说炼字和炼意的过程中往往是交融在一起的。诗人臧克家《难民情》中的第二句由初稿、改稿到定稿精益求精的过程正说明了这一点。
  初稿:黄昏里扇动着归鸦的翅膀。
  改稿:黄昏里还辨得出归鸦的翅膀。
  定稿:黄昏里还没溶进归鸦的翅膀。
  初稿和改稿都是一般的陈述句,诗意不浓,定稿用“溶进”一词,才产生言外之意。正如诗人自己所说“请闭上眼睛想像这样的景象:黄昏朦胧,归鸦满天,黄昏的颜色一霎一霎的浓,乌鸦的翅膀一霎一霎的淡,最后两者难于分辨,好似乌鸦翅膀的黑色被黄昏溶化了。”似这样的对语言加以锤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比较、分析,肯定会充分地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这样挖掘学生的潜能,才是我们教学的初衷。
  总之,要想让阅读有所成效,最根本的一点就是通过广泛、深入地研读,广泛、深入地研读来获取信息,提高语言修养。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深思子自知”。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否则,提高阅读效率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2-02    高中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4岁至18岁之间,在思想上正处于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期,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有着感性和理性夹杂的模糊分析和理解,还不能较为理性的分析问题。因此在高中阶段,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应该作为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本文运用力学性能检测、光学金相组织与SEM断口形貌观察等实验方法,研究了条坯组织及丝材生产工艺对高温钼丝组织与性能的影响,从而说明了丝材中钾泡列的形成,不但对提高丝材
【摘要】本文从阐述人格、健全人格的意义出发,联系初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了初中古诗文教材所包含的教学价值,论述了利用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意义;探索了自主、探究学习古诗文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古诗文 健全人格 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1-02    优美的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华,对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45-01    每年中考就如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若未雨绸缪,胸怀韬略,就容易取胜考场,得到理想的成绩。若备考策略不当,学生考前没有充分的准备,答题效率不高,成绩不佳,就会令人痛心。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做好思想品德中考复习,让学生从容应考,提高中考成绩,是教师和考生都在积极思考与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
以图取胜左克长期以来,我国报纸普遍存在“重文轻图”的现象。近年来,这种现象虽已逐渐改变,但直到目前仍有不少报纸一整版只见文不见图。我随手翻了今年3月初的5份省市报纸,就发现
会议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而其中之“写”尤其是一名学生基本功之集中体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