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乳母任采莲墓志铭所反映的历史变化

来源 :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chell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墓志铭的“笔法”和“内容”都可反映历史的变化。苏轼乳母任氏墓志铭的笔法,反映了宋代文学史的一个重要发展——古文运动。它的内容,既反映了唐宋社会史的一个重要转变——士人家族由封闭而开放,台诗案这场文字冤狱后,人生观倾向释老。词一样,先了解作者和他们的时代背景。也反映了苏轼个人历史的一个转折——他经历乌墓志即是一种文体(genre),学人应像研究唐诗宋
其他文献
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康熙朝重臣鄂海曾任“陕西总督”一职,但《清史稿·鄂海传》、《八旗通志》、《清史列传》、《满名臣传》、《国朝耆献类征》等鄂海传记均载:鄂海,温都氏,满洲镶白旗人。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鄂海由云贵总督移督川陕。六十年(公元1721年)五月,鄂海办理军前粮饷而以四川巡抚年羹尧代为总督。
中华书局标点本《元史》卷一五七《郝经传》载:郝经“撰《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太极演》、《原古录》、《通鉴书法》、《玉衡贞观》等书及文集,凡数百卷”。
“生霸吉”见于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荣仲方鼎,为叙述方便,先录荣仲方鼎铭文(李学勤先生释文,见其《试论新发现的 方鼎和荣仲方鼎》,《文物》2005年第9期):
期刊
期刊
在贵州安顺屯堡地区,人们大多以明初屯军后裔自居,始于徽州、随后移入贵州的正月十八抬汪公的古风犹存,对汪公的信仰远远超过了祖先崇拜的范畴,汪公成为屯堡的保护神。本文在对屯堡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从家族入手,追寻徽州汪氏家族一支与汪公入黔的关系,探讨作为社会文化现象的抬汪公仪式在屯堡移植和保存的意蕴,并以此作为探究文化与国家、社会之间互动关系的一个视角,说明明初大规模军事移民的国家行为,伴随着文化移植和文化认同的过程,国家观念通过文化传播深入民间社会,同时民间信仰起了社会整合作用。文化在国家和社会二者之间架起
《梁书·任昉传》有一段文字记任昉在南齐的仕历,是研究任昉生平创作的重要依据。但因其记时粗略,致使不少学者在运用它时屡屡误断。本文以这段文字为中心,结合有关材料,疏证任昉在齐代几个官职的任职时间,进而推定其在齐代的完整仕宦历程。在此基础上,对近人所著《南北朝文学史》、《南北朝文学编年史》、《沈约任昉年谱》等颇有影响的著作有关任目方部分的失误进行了辨析。
李自成军占领北京后,关于崇祯太子朱慈煨下落有多种异说,有的可疑,传说无力证亦不足取信,尤其吴三桂从李自成军夺回太子准备拥立说,只是历史的镜花水月,实为清、吴策划,掩护多尔衮进京的计谋。关于北南两太子案,清廷诬北太子为伪,加以杀害,激起朝野反对、民间起义。已故明清史大师孟森举铁证认定其为真,两太子案才有可信的结论。发生在南京的南太子案,历经辨认、审讯,弘光的处理态度慎重,开放臣民旁听审讯。总的看断定南太子为伪符合历史事实,在论定北太子为真的情况下,其伪尤不容置疑。两太子案后果严重。南太子也被清延杀害。
殷墟黄组卜辞中的重要方国“尸(夷)方”,学者或释为“人方”,意见长期不能统一。小屯南地H31、H57出土的无名组卜辞也有“尸(荑)方”,都邑地名和黄组卜辞相同,而字明显是“荑”,证明该方国应为“起方”。无名组卜辞征夷方地名有灌,与黄组征人方地名有齐、淮(潍)配合,又证明夷方都邑位于淄、潍之间。
《汉书·五行志》下之下载《左氏》日食说云“朔十六,二日十八”,此数恐误,宜为“朔十八,二日十六”。因为欲合二日十八之数,则桓十七年十月朔日食、宣十年四月丙辰日食、昭七年四月甲辰日食,需归入食二日之例。但桓十七年十月朔日食无论在《汉志》文例,还是三统推算上,皆无食二日之可能,故二日十八之数无法满足,《汉志》所载恐是错文。清代学者如钱大昕、王引之论《左氏》日食说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