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主题阅读 促进语言实践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eiv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相当多的做题、讲题现象。其实,语文作为一门中国学生的母语学科,即使为了应对考试,现在语文考试中的很多核心问题也不是靠做题所能解决的。笔者在近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结合苏教版语文教材主题化单元编排的特点,尝试运用主题阅读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产生了较好的效果。
  顾名思义,主题阅读就是引导学生围绕同一主题开展广泛阅读,注重学生语言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的一种教学形式。主题阅读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成长体验,关注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语言实践即语言表达,包括仿写、续写、改写、随笔等形式的书面表达,也涵括对作品的赏析以及相应场合下的口语表达训练。在主题阅读中,有意识地设计语言實践活动方面的内容能增强学生对语言的灵活应用能力,从本质上将语言教学进行返璞归真。那么,我们如何基于主题阅读,促进语言实践呢?
  一、基于主题阅读,以细腻解读促进口语表达
  “人生体验”富有哲理,启发成长,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会存在的心路历程。因此,我们在教学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时,围绕本单元的内容设计了“人生体验”主题阅读单元,侧重于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本单元共涵括刘心武的《错过》、莫怀戚的《三步》、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臧克家的《有的人》等四篇经典现代文,其作者都是著名文学大家,语言风格各有特点,情感表达各有侧重。而这种语言和情感差异正是我们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宝贵资源。为此,笔者以“作家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差异”为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在细读文本之后围绕问题进行口头表达。学生因为先前对该主题文本有了充分的细腻解读,加上“人生体验”的话题与学生成长紧密联系,因此表达时出现了“有话可说、表达丰富”甚至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效果,一些学生甚至还出现了“文学化表达”的效果,克服了原先表达时“内容断续、干巴零散”的现象。由此可见,当学生进行了一定数量的主题文本阅读和细腻解读后,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在不断的阅读积累中提升。
  二、借助主题阅读,以句段批注促进对比赏析
  对生命的赞扬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笔者精选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海燕》《白杨礼赞》《石榴》《紫藤萝瀑布》等几篇文章共同组成“生命之歌”主题阅读内容。这几篇文章的共同点是作者借助身边的事物表达对美好生命的呐喊,一组组美丽而平凡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形成一行行慷慨激昂的文字。对初中生而言,完成这类文章的赏析难度还是比较大的,为此,笔者选择“句段批注”这种容易操作又能产生明显成效的形式来训练学生赏析文本的能力。所谓句段批注,就是针对不同文章在表达方法、反应主题、语言特点、情感抒发等方面的相似语段进行赏析。具体来说,就是先在几篇文章中确定一个赏析的角度,根据确定的角度在相应文章中逐篇选取相应片段进行欣赏、批注、比较。如果学生一开始对这样解读文本的方法比较陌生,教者可先进行示范,引导学生按教者示范程序逐步进行。因为有比较、有区别,学生理解和认识文本的程度逐渐加深,语言表达能力也就在精彩的批注中持续提升。
  三、根植主题阅读,以对比欣赏促进主题写作
  在学生完成《台阶》一文内容的学习后,笔者及时补充了《背影》《故乡》等文章设计了主题阅读课。《背影》和《台阶》都是描写的“父亲”形象,但《背影》更侧重于突出父亲的背影,反应了父亲深沉的爱;而《台阶》则更侧重于突出父亲想要受人尊重的心理,反应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执着追求。《故乡》和《台阶》都反应了对农村问题和农民命运的思考,但《台阶》则侧重于对普通“人性”的思考,而《故乡》则反应了作者对”国民性”的思考。在主题阅读课中,笔者具体操作是这样的;首先,要求学生对这几篇文章进行句段批注,对比赏析,了解作者的语言风格,明确作品的主题思想;其次,要求学生对文本进行再次阅读,注意总结其写作特色或有点,以留作学生行文示范。再次,引导学生回想身边的人和事,感受身边的物和情,反观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手法,自选题材,自主立意,完成自主写作。这样,我们就将主题写作根植于主题阅读,将两者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一定有显著提升。
  总之,基于主题阅读促进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要进行细腻的文本解读以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相似主题的不同文章进行句段批注增强学生对文本的对比赏析水平,以熟练的对比赏析技能促进学生主题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以上综合手段,我们很好地将主题阅读和语言实践的教学任务融为一体,形成相处促进、互补互利的读写一体化教学体系。如果说主题阅读是一方广阔的天空,那语言实践就是天空中那道最靓的彩虹。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遵循新课程改革要求,着眼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根据学科特点把握主题阅读教学的特点和原则,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语言实践技能的发展,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对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患者的护理。方法:术前、术中及术后采用系统的护理方法。结果:45例肾活检患者术后24小时内有7例出现肉眼血尿, 4例患者出现尿潴留,其他患者只有轻微腰痛、腹痛、腹胀。经常规处理后,24小时后上述症状均消失。结论:系统、优质的护理,可以保证肾活检的顺利进行,除实施常规肾活检护理措施外,更应重视肾活检术后24 h的观察,加强术前术后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心理护
现代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新课标当中明确强调要加强对学生的现代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之美,使得学生在阅读和深层次的理解当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提升语感能力,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感染,使得学生能够打造一个完善的精神世界。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重视以及强化现代诗歌教学,采用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和指导方法来将学生带入到诗歌世界当中,品味诗歌之美和美妙意境。本文将以苏教版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进
我国具有矿产资源丰富、矿产种类齐全的矿业发展优势,因此,长久以来,对于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被认为是对我国社会发展有重大推动意义的活动。但是,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速的加快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教学是不断引导学生生疑、解疑的过程。而提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去研究完善。  那么,怎样的提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并有效实现课堂生成呢?我校开展了“313”教学模式的改革,并以此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抓手。  一、问题预设要紧扣教学目标,层次清晰,具有逻辑性  一切教
心绞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狭窄、痉挛或梗阻引起心肌缺血所致的短暂不适表现。因此,降低心肌氧耗、增加冠脉血流量及恢复缺血心肌氧供需间的平衡,并同时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是心绞痛治疗的根本原则。治疗时多采用调脂治疗、抗血栓治疗、抗心肌缺血治疗等。养心氏片具有益气活血、通脉止痛的功效,具有补通兼施、标本同治的特点。本院将养心氏片作为冠心病的辅助治疗药物,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本文利用1961-2010年50年的江西省89个地面气象站常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江西省强对流天气(冰雹、短时强将水、雷雨大风)的气候背景和特征,结果表明:50年中,江西省冰雹、短
如何引导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如何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后的参与兴趣,如何使学生由传统课堂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如何使学生由“单兵作战”变为“合作互助”,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校“分层导学”理论的提出和几年来的实践,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  一、“分层导学”的理论  “分层导学”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可解决教学操作难题,达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
1 临床资料    1.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临床命名标准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