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生根课外开花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s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让阅读教学在课内生根,有“法”可依
  我这里的“法”既指方法,也指“法则”、“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发展规律,读书亦是如此,只有关注孩子了的年龄特点,遵循其发展规律,再加上适当的方法指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初入学的儿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应从其生命成长需要出发,根据儿童天性,以童话、儿歌为切入点指导阅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三只小猪》等都是孩子们十分乐意阅读的读物。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读完读物后想一想,例如:去故事中找找主人翁,找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等。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我们不能要求其读完课文后讲出课文全部内容,因为他们没有这样的能力。但有了这个“读书要记住内容”的意识后,孩子们每读完一篇课文,就会情不自禁地养成“读完课文想一想”的良好习惯。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以读、讲、演为主。
  到二年级,学生的内部语言得到初步发展,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视野从阅读童话、儿歌转向更丰富、更博大的阅读世界,扩大阅读视野,感受阅读的丰富,激发广泛阅读的兴趣,并逐步渗透类结构意识,如:动物类的课文,名人小故事、自然风景的……《沈石溪动物类系列小说》、《名人故事》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到三年级以后,教师可根据教材安排引导学生阅读说明性短文,并逐步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客观、科学、简明。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质量,激起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十万个为什么》、《寓言故事》等都可以作为三年级阅读的读物。
  四年级可以写人、记事类记叙文为抓手,选择篇幅长短适宜,结构简洁而典型的课文引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更多关注篇的体悟,帮助学生研读语言文字,画出需要重点理解的语句,画出阅读中的难点,在疑难的词语、语句或段落旁打问号,在课文的留白处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体悟。真正落实:以教材为载体,努力做到识别“人”,感受“情”,悟到“意”。可推荐学生阅读国内外优秀的少儿读物。如:《鲁滨逊漂流记》、《淘气包马小跳》、《窗边的小豆豆》等。
  孩子到了五、六年级后,有了前面的阅读积淀,具有了较强的语文学习能力,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思维品质和文本的体悟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时,老师可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悟文本。例如:拿到一篇文章,先整体感知文本(即:总体判断是写人、记事的文章还是写景、状物的知识性文章?),理清作者思路(即:文章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概括文章要点,体会文章情感基调。随后深入作品进行考察,品味语言文字(看看文章的语言文字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好词好句?),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阐述观点、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最后再回到整体思考(读了这篇文章我从中能受到什么启发,我有什么感受?)。这阶段,老师还要指导学生谨慎选择阅读书籍,提高自己鉴别美与丑、分辨善与恶的能力。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读中外经典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三国演义》等。
  一学期下来,教材上的同类文章我们都要带着学生读透读懂,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去分析、积累、背诵,培养学精读感悟的能力,让学生做到读书与思考同步,即读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二、让阅读教学的花絮洒到课外,其“乐”融融
  这里的“乐”指乐趣,成功感。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的时间是相当少的,充其量只能习得一些方法。所谓“得法与课内,收益于课外”,更多的阅读成就感还是来自于课外。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益于课外。”的确,"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这说明只有让学生利用课内学得的知识、方法去广泛地阅读课外的书籍,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也只有使学生在课文阅读中获得成功感,此时的学习效应才可能持续发展。
  1、补充性阅读。
  可以配合语文课本选择课外阅读材料,以一篇带读多篇的形式拓展阅读。如:学习了《“黑板”跑了》,可引导学生课外去阅读一些名人类勤学苦练的故事,有《鲁迅卖奖章》,《王亚南绑在柱子上读书》、《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等;学习了《欢乐的泼水节》,可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民风民俗的文章,《“年”的传说》、《话说苗族礼仪》、《打保寨》等。让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独立阅读一套读物里的相关篇目,自主感悟,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2、系列化阅读。
  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很系统,必须通过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如:要想让孩子了解中国的历史,就要去读一读《上下五千年》;要知道更多的寓言故事,就要去读《伊索寓言》……
  3、选择性阅读。
  选择性阅读我把其又称之为“自主阅读”。主要多见于预习作业中,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鼓励学生采取浏览、泛读、精读、速读等方法进行阅读,激励学生记录相关资料,并把它进行整理。例如:苏教版教材第五册中的习作5是要求孩子为动物设计名片。那孩子要给自己喜欢的动物设计出恰如其分的名片,就得翻有关动物类书籍,通过“扫描”或“跳读”,迅速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并摘录相关资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不仅培养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用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而且在收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略读、浏览的能力。
  【作者单位:灌云县侍庄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没有错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生由于缺乏经验,产生认知偏差,出了错后,教师往往以冷漠的表情令其坐下,亲自上阵。剖析这一现象,发现大多数是教师唱主角,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扼杀了主动参与的热情。  如果这些错误信息的重视只在改正层面,那么学生就不会真正的认识到这些错误,所以提出让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生成学习资源,通过实践探究出以
语感是语言操作者对语言文学的感悟,是语言操作者与语言发生联系时,对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情味等迅速地、自动地作出判断的一种能力。语感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语文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把“传染语感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感力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对待。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语感主要指意蕴感、形象感、情趣感、分寸感和流畅感,本文是笔者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比较词
在逆向工程中,对基于散乱数据点的曲线重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曲线可用线段基元逼近。提出使用SOM神经网络以线段为基元的曲线重建算法。给定某一曲线的散乱点集和一初始折
《新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应改变过去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课堂环境中快乐地学习。语文学习与其它学科不一样,不能只局限于课堂和课本,要
期刊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整个教育行业的学科教学中是一个新的教学大潮流。小学科学,初中、高中的生物、物理、化学学科的教学中的教学环节都脱离不开实验教学环节,本文主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对优化科学实验教学展开探讨分析。以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主要指的是多媒体工具的运用,借用多媒体工具,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将之融入实验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现代教育技术融入科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引发学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