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赕多福

来源 :新西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_z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然圣境是典型的“人-地”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影响产生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在章朗布朗族村,村民保护了约3000亩的天然森林植被,主要包括了象山(白塔山)、寺院、竜山(坟山)、风景林、水源林,以及各种类文化遗址。
  “赕”为南传佛教用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在布朗族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多赕多德,多赕多福”,是布朗族自古流传下来的一句话,以岩章往为代表的项目团队在章朗和其它布朗族村寨的所作所为就是“多赕多福”的最好诠释。
  章朗村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西定乡,属于巴达山区。“章朗”是傣语,“章”是大象,“朗”是冻僵,“章朗”可以翻译为大象冻僵的地方。
  “章朗”村名背后还隐藏着佛教来历的故事。据村史记载,玛哈哄从斯里兰卡取经路过此地,驮运经书的大象就停下来,跪在地上,赶它也不愿意再往前走。高僧认为这是神给的旨意,让他们在此地传教,高僧遵照了这个指示。由于这里气温相对低,大象受冻,所以叫做“章朗”。据村民调查,章朗村已有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①
  十年前,这个因受市场经济洗礼而发生了很多变化的古老村落,再次迎来一个新的变局。这次变局,是从公益组织社区伙伴②进入章朗村开始的。
  章朗人的反思和选择
  自1990年代初开始,章朗开始出现外出务工潮,大多数青年人到泰国,少数到内地。青年人打工归来,把外面的文化也带了回来,与村子的传统文化进行碰撞,表面上看形成多元文化交融的状态,但实质上,传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猛烈的冲击。与此同时,村里有威望、有影响力的老人相继离世,坚守传统文化的人越来越少。老年人不愿也不敢管事,中年人没有担当,青年人没有理想,村子丢失了安宁,生活失去了祥和。特别是2006年,茶叶价格大涨之后,外出务工的村民大量返回村里,各种矛盾冲突越发严重。
  对于章朗正在发生的事,曾在章朗村先后担任过文书、村主任、村支书等职务的岩章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过去村里条件十分艰苦的时候,村民们都是脚踏实地的生活,村寨宁静祥和,现在经济变好了,反而变得不和谐了。岩章往希望找到答案。
  同样希望找到答案的还有从泰国打工回村的岩坎三等人,他们一起商量,想为村里做点什么。经过讨论,最终达成的共识是:章朗村需要把传统的、民族的、家乡的东西整理出来。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2008年底,经过西双版纳布朗族发展研究会引荐,社区伙伴携同研究会与章朗村于2009年初开始合作项目。
  项目开始实施时,推动并不顺利,因为村干部和村民们不太理解这个事情。后来,项目调整了方向,与青年组③开始合作。
  当时,岩坎三是“伙子头”,④项目成员了解他和几个年轻人的想法后,就从他们想做的事情入手,整理和恢复章朗村的传统文化。几个青年人先后修缮了村里的道路,建设了供人休息的沙拉房(凉亭),并对古老的神树进行保护。岩章往也做过“伙子头”,在他的印象中,自己那个年代的青年组更有凝聚力和行动力,自他之后,青年组的状态就开始不太稳定。如今,看到村里的青年人团结一心建设家乡,他很乐意帮帮这些青年人。
  在参与青年组活动的过程中,岩章往对于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有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2011年,社区伙伴组织人员到香格里拉德钦县考察交流,主要的内容就是传统文化的调查与传承。德钦人在传承传统文化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让岩章往体会深刻。他说:“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一定是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团体,人人都可以成为载体去传播和发扬。布朗族人也可以像德钦人那样,通过传统文化推广和传承,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连接,建立新的平衡网络。”
  从香格里拉考察回村后,岩章往组织了一次分享会,把他在德钦考察的情况向村干部和有威望的老人们进行了汇报,引起强烈反响,因为德钦人所拥有的,也是老人们曾经拥有的美好记忆,是章朗曾经的模样。村干部和老人们当即决定,学习德钦,恢复章朗曾经的模样。
  章朗村对乱象的整治,是从保护森林开始的。
  保护自然圣境
  从2003年起,普洱茶的价格逐年上涨,于是,部分村民悄悄地在森林保护区种了茶树。茶叶虽然喜荫,但要长得好,还是需要一定的光照,有的村民就用各种方法把种茶的地方的树木弄死,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破坏森林的行为。
  布朗人有一种观念:万物有灵,其灵都有欲望。欲望一旦得不到满足,恶者会变得更恶,善者则不愿行善。神灵依附在森林之中,他们的家园受到破坏,就会到村子里作乱。章朗的老人們认为,村子出现的乱象,根源就是破坏森林。在村干部、有威望的老人和岩章往的协调下,青年组用了两天时间,把村民违规种植的茶树全部清除,避免了章朗周围3000多亩森林进一步遭受破坏。
  2016年3月,社区伙伴邀请昆明植物研究所民族学家张宇对章朗周围的森林进行调查,发现章朗村民保护的森林,带有明显的“自然圣境”特征。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把“自然圣境”定义为:对本土族群或社区具有特殊精神和信仰意义的区域,包括陆地和水体。
  自然崇拜是人类文明中的一种古老的现象,是人类在自然环境中长期生存发展,感念于自然环境的给予,受惠于自然环境的恩赐而形成的一种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甚至神化自然的文化体系。自然崇拜的发展过程是从单一地崇拜某种自然事物,到对整个生态系统景观的崇拜和敬畏,于是自然圣境就诞生了。自然圣境在世界各地的各类文明中广泛存在,如古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和有“金枝”的圣丛林,古印度时期佛陀讲经的庵摩罗树林和菩提珈耶的菩提树,以及中国各地的佛教名山、道教圣地、龙山、龙林、龙潭、龙泉等等。这些自然圣境在文化信仰和乡规民约的保护下,其生态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以完整保存。
  自然圣境是典型的“人-地”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长期相互影响产生的特殊生态系统类型。自然圣境不是一个“纯自然”的生态系统,人及村落、宗教场所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章朗布朗族村,村民保护了约3000亩的天然森林植被, 主要包括了象山(白塔山)、寺院、竜山(坟山)、风景林、水源林,以及各种类文化遗址。   章朗的自然圣境具有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山顶矮林4个植被类型。在物种层次,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24科,463属,650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1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的7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IS)列为禁止贸易珍惜植物的兰科植物96种,以及大理茶和苏铁等珍稀物种。村民的保护无论从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还是遗传资源等不同尺度衡量,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此外,章朗人长期积累的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传统知识也非常丰富,而且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应用,例如章朗村有800多亩古树茶混生在自然圣境中,形成森林茶园农业生态体系,能同时兼顾生态、经济和文化等多重价值,已成为山地农业的典型示范。
  章朗的古树茶叶口感原来就很好,加上重视森林保护,以及村民愿意控制茶园中使用农药和化肥的行为,让章朗村的茶叶价格也一路上扬,古树春茶的价格每公斤从2011年的200多元上涨到2019年的1000多元,小树茶春茶也由2011年的每公斤30多元,涨到2019年的150元左右。
  传统文化交流会
  2012年2月,社区伙伴开始着手于传统文化推进项目,岩章往被推选为项目活动的主要协调人。
  项目开展之初遇到很多困难,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是主要的原因。岩章往尝试让青年组和老年组⑤合作,他找到在村里有影响力的老人,邀请老人到家里喝茶、吃饭,反复沟通,交换意见,最终获得老人们的支持。随后,岩章往成立了传统文化调查小组,小组成员自愿加入,并且在项目资金支持下,开始调查传统文化如传统节日、仪式、风俗和宗教等方面,多次组织传统文化交流活动。小组建议将复杂的传统文化文字进行翻译和简化;从整理的资料中选出一些故事和有意义的传统文化翻译成本民族语言,邀请了解故事的老人讲给村民听,让每个人都能听得懂,并按传统文化要求改变自己,约束自己。
  岩章往负责协调推动传统文化项目活动三年多的时间,项目共组织开展活动200多次,其中由岩章往组织推动大小活动共60多次。项目以拜师学艺、文化调查、培训、考察、交流等形式,推动章朗撰写村史、修缮寺庙和古道、保护森林和植树育林、建设生态茶园和菜园、改善环境卫生、节俭赕佛等。项目还促成了“布朗族传统文化交流会”,把章朗的经验和其它布朗族村好的发展经验交流分享,进而带动更多的布朗族村共同发展。
  随着章朗的情况慢慢好转,项目团队又将目光投向其它布朗村寨。在岩章往的组织协调下,2012年6月到2013年1月间,岩章往组织本村的阿章⑥与两个周边的布朗族交流互访,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决定改变方式,将两个村之间的互访交流,改为多个村的集体交流。
  2013年6月,第一届阿章交流会在章朗村举办,共有5个村子参与。此后,交流会得到布朗族村积极响应,参与的村子也逐年增加,第二届11个,第三届18个,第四届24个,第五届达到32个。为了减轻组织协调工作的强度,第六、七、八届的规模保持在20个村左右。
  随着参与的村寨和议题增加,阿章已不能涵盖大家的关注点,所以在第三届交流会上,参与者将“布朗族阿章交流会”更名为“布朗族传统文化交流会”。交流的内容以布朗族传统文化为主轴,延伸到社会、经济、自然等方面。交流会还突出实地考察,分析和反思各村存在的问题,提出未来发展方向。保护森林、发展生态茶、村干部如何管理寨子、垃圾治理、文化传承、节约过赕等等,都是参与者热衷讨论的主题。
  “赕”为南传佛教用语,指世俗众生对僧侣或先祖亡人敬献物品,俗称“布施”或“化缘”,在布朗族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种类多样。在章朗,“赕”就是向善在人们生活中的体现。由于文化受到冲击,有些村寨对“赕”的精神内涵的理解出现扭曲,只将其理解为节日和“吃喝”的活动。第三届交流会专门对“赕”进行了研讨,第四届交流会开始实践节儉过赕。节俭过赕自提出以来,到第八届交流会结束,已为参与交流的布朗族村节约资金超过千万元。
  交流会还恢复了布朗族村寨之间中断已久的传统联络机制,2019年章朗的寺庙建功滴水仪式上,有50多个村参与,其中大部分是布朗族村。岩章往认为,这么多村寨到章朗来,与布朗族传统文化交流会是分不开的。
  多赕多德 多赕多福
  2017年,岩章往被村民选举成为村监督主任,他又可以在自己熟习的平台发挥为村民服务的作用。
  同年,岩章往和岩坎三等人成立了梦南舍布朗文化工作室,进一步推动了布朗文化的学习和传播。他除了继续参与组织布朗族传统文化交流会,参与梦南舍的项目到各地布朗族村提供指导之外,还收集整理布朗族的传说故事,拍摄制作纪录片。
  岩章往在自我总结中说,“赕在布朗人心中是难以改变的,自古流传下来‘多赕多德,多赕多福’这样一句话,福是今生,德是来世。希望更多布朗村寨和布朗族人多赕,赕自己的同时也要去赕别人,赕我们生活的村寨,赕养育我们的森林。”
  以岩章往为代表的项目团队在章朗和其他布朗族村寨的所作所为就是“多赕多福”的最好诠释。
  注释
  ①引自村民整理的章朗村历史。
  ②社区伙伴在2003年就开始在布朗族村开展合作项目,2003-2007年期间主要侧重生计改善,2008年后以文化、生态、经济和社会为指示框架推动村子的可持续发展。2008-2016年之间的项目由申顶芳负责管理。
  ③青年组是布朗族的自建组织之一,分为男青年组织和妇女青年组织。所谓的“男青年人”是指出家为僧人还俗后,结婚之前的男性。女青年的界定相对宽松,包括年龄在14岁左右,到没有结婚之前的女性。
  ④伙子头是青年组的头人,由青年人推选,需要经过特定的仪式进行认定。伙子头负责召集、组织和管理青年人,同时配合村里的其他组织参与管理村寨公共事物。
  ⑤老年组在章朗通常指已有第三代,并且关门节和开门节期间连续三年到寺庙纳佛的人群,在章朗他们对村子里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⑥“阿章”译成汉语可以称为“老师”,他主管着社区里与佛教相关的祭祀活动,同时还是社区与寺庙沟通的桥梁,是社区管理寺庙的代理人。成为阿章的人必须是“康朗”,同时需要成家有小孩、没有离异,并且必须得到“老人”认可。“康朗”是对出家期间晋升到“佛爷”后还俗的人的尊称,在社区中能得到广泛的尊重。此外,在道德方面是表率;愿意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也是成为阿章的条件。
  作者简介
  褚叶菲 昆明市呈贡区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项目负责人
  申顶芳 昆明市呈贡区梦南舍可持续发展服务中心主任
其他文献
第四届凉州文化论坛近日在甘肃省武威市举行。论坛由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廳、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甘肃省文化博览局、甘肃省文物局和中共武威市委、武威市人民政府主办。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受邀作论坛主旨演讲。  近年来,武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五凉文化的挖掘、整理和研究,着力打造凉州文化品牌,充分彰显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特别是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雷台文化旅游综
期刊
《中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0)》出版  著名经济学家刘以雷主编的《中国西部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2020)》,近日由中国财经出版传媒集团经济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探索构建了包含效益效率、结构优化、動能转换、绿色生态、民生共享五个维度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全面梳理和总结了近年西部各省(区、市)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举措与基本经
期刊
“互联网+配送平台”的出现和发展,为解决就业问题和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城市内部矛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这样一种新型的就业形式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的劳动保障问题。本文以西安市外卖行业的从业者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探究其所存在的主要权益问题,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发展战略的稳步推进,“零工经济”模式快速兴起。其中的核心问题是“零工经济”模
期刊
电信业的发展与改革是关乎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命题,也是国内外前沿的研究课题之一。伴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政府管制为主导的电信业改革已成为新常态。那么如何评价中国电信业历次改革的绩效,为下一步我国电信业的改革提供借鉴,是学界重点关注的研究问题。为此,西安邮电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的张权副教授在总结归纳其近十年电信业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适应于研究我国电信业发展的R-SCP(Regu
期刊
纵观2014-2019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经济GDP和黄河流域GDP总量增长,横观中国五个经济发展战略区域经济GDP增长总量,黄河流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和逐渐放缓。根据新结构经济学原理,资源禀赋的内生力和创新促使产业转型升级,可得出黄河流域经济联动发展的策略,即市场的有效资源配置和政府的有为宏观调控。研究显示,黄河流域经济发展要抓好在大保护中发展,以绿色发展优先,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经济链城市经济群
期刊
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传统。李仙娥、王琪玖合著的《關中秦人文化性格与文化自信》一书以妙趣横生、风趣幽默的陕西方言,向读者诉说着老一辈关中秦人的文化理念,以生动鲜活的典型案例向读者例证关中秦人的文化习俗,以朴素辩证的方法与读者共同探析关中秦人的文化核能与文化羁绊。作者提出新时代的关中人要突破传统的思想藩篱,创新性再造秦风秦韵中的秦人精神,重振汉唐雄风中的文化气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大力支持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瑞金市、井冈山市、清涧县不仅都是国家级贫困地区,同时也都是革命老区。瑞金市与井冈山市率先脱贫,对于正在脱贫路上的清涧县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北京联合举行《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发布会暨“十四五”時期中国农村发展高层论坛。专家指出,“十四五”时期中国农村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以深化体制改革和加快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质量、推动农民持续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综合治理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美丽乡村、智慧乡村和善
期刊
打造特色村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有效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步伐的一个途径。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通过在易地搬迁项目德吉村实施以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模式,逐渐形成德吉村特色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近几年,在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藏区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增长,对藏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以自然景观为依托的生态旅游、寺院为中心的文化旅游、草原为
期刊
2020年伊始,我国遭遇新冠肺炎突发疫情,抗疫期间,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激活了国家力量与社会力量的相互配合。本研究基于我国抗疫期间的经验观察,以政治社会学为视角,结合“国家-社会”分析框架后发现,适度的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对于我国今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突发性的新冠疫情,让今年的春节变成了“宅家节”,戴口罩、勤洗手、量体温成为公众2020开年的日常习惯。随着春暖花开,我国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