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兴趣的偏失及调控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下产生的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探究知识的一种内驱力,也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学生把阅读当作一种兴趣,将可获得各种知识,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水平,提高文化素养。但是阅读兴趣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阅读习惯、阅读材料、教学方法,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等。而这些因素会让语文阅读兴趣偏离了本来的轨道,让语文阅读偏失了初衷。具体表现在:
  一、阅读兴趣的现实限制。
  有些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因而感受不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学生没有机会去积累、感悟,自己没有品味作品,缺乏了灵性、悟性和创造性。另外学生买书少,学生阅读面窄,较少有自己的见解、体验。特别有些农村中学缺乏资金,少有课外阅读,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没有开设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并且有的家长还会认为孩子们不务正业;某些教师认为学生读课外书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这都制约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二、阅读兴趣的片面性
  学生的阅读兴趣往往指向阅读材料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面的或是主要的方面。如阅读小说,只专注于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的一些表象内容,而不是通过情节对主题思想作深层的思考,不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等具体表现去发掘其思想性格特征等。而有的学生倾向于阅读材料的形象性。儿童进入青年前期,认知功能渐渐由具体、直觉水平占优势过渡到抽象水平占优势。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仍停留在形象的感知阶段,尚缺乏一种深层的抽象思考的自觉性和爱好。这就势必影响阅读的效果,如散文的阅读,由于兴趣只指向具体可感的语言、意象,而缺乏对构成意象的诸多原因的思考,如表现手法、生动形象的语言与具体鲜明的意象的关系,作者如何抓住事物的特征,如何情景交融等,因而最终没有掌握散文的本质内容。
  三、阅读兴趣有明显的功利色彩
  这表现在一是学生把阅读与是否实用相联系,如是有助于写作,特别是考试中的写作,学生就会多加关注。二是与阅读的成效相联系,读了之后是否有明显的收获,如学古文,他们觉得一篇文章学了之后,马上可以感到自己掌握了哪些文言词句。当然这种兴趣有时也不太稳定,因为有时阅读的成效不是很明显,如阅读对写作的帮助,一般不可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时学生以一种急功近利的动机去学习,一旦达不到功利目的,其阅读兴趣随即动摇直至失去。而这阅读兴趣具有明显的功利色彩,让阅读的兴趣流失。
  可见,学生的阅读兴趣需要因势利导,适当调控,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控:
  一、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创设读书的大环境,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再有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每个学生都与书交朋友,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尽量多的向学生推荐一些中外优美的文学名著,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感受到文章所创设的情境的美及语言的魅力,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语文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时无地,一本书,一期杂志,一张报纸,都是我们阅读的材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实践。
  二、要提高阅读教学的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发展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已达到了一定水平,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就会产生流于肤浅的现象。我们要认同学生已有的阅读水平,在其浅层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作深层的思考,以唤起他们更高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的目的。营建美好、深沉的情感体验,提高阅读水平。
  要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就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追求,对文章“美”的感悟,对文章“情”的捕捉。文章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也是吸引学生的关键。例如《伟大的悲剧》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教学时先让学生先读课文,谈谈自己阅读的第一感觉。然后,我抓住学生被强烈感染的心理,介绍了90多年前南极探险活动的详细情形及美国一位科学家的一本新书《最寒冷的三月》,说明了作者茨威格在文章末段指出的——斯科特一行的悲剧是由于“不可战胜的厄运”造成的。显然,对文章背景知识的适当了解,让学生凝聚了丰富的情感元素。再通过教师进一步地讲解。重点突出探险者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从人类征服自然的高度悲壮的“美”的角度来教育学生,抓住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的兴趣变得高涨,为文章所蕴含的情感力量而感奋。在这里,教师营建的深沉的“情”,使学生进入作品创设的情境之中,甚至从心理上幻化为作品中的人物,从而感受文本细节描写的震荡人心的魅力。而学习其他文章,要更好挖掘文本深度,让学生体验到理性的美。
  三、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体验阅读的独特感受
   “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引导学生去真切感受,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精彩和美丽。比如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城南旧事》唤起学生对那个时代的体会。同时我们组织学生回忆自己的父亲是怎样关心和教育自己的。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中有人认为“父亲”买橘子是应尽的义务,他们更不能体会到的是儿子竟然因为父亲这一简单的行为而多次落泪!要体会当时的情景我们不能强加给学生,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进行联想,找出生活中父亲作出的什么事情最让你感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另一方面我们又组织学生真切的体验。
  教学是一门艺术, 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兴趣,就是调控的艺术,引导阅读的欲望,使兴趣持久有序。调控艺术,没有固定的方式,它因教材、学生、教师、课堂气氛的不同而变化,它体现出教师的个性。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学生在阅读呈现出的兴趣状态,要随时加以调控,及时纠正偏失。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开结汤对腺嘌呤所致CRF模型大鼠肾组织肾小球、肾小管的结构变化及TGF-β1、MCP-1的表达状况,大鼠血清中BUN、Scr、P、Ca、IL-6、TNF-α的含量变化,探讨开结汤对慢性肾衰大鼠的影响。方法在预实验的基础上采用腺嘌呤灌胃复制CRF模型大鼠。选取SPF级SD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与模型组灌服生理盐水(10ml·kg-1·d-1),开结汤低剂量组(3.1g·kg-
抓好秋冬种作物生产,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看天、看地、看苗情”,做好“查苗、查墒、查病虫”。二是依靠科技,促控结合。三是主攻单产,提高质量。1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命线。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是每位政治教师都非常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尤其在实施新课改下,政治课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内轻松而又愉快的掌握课堂知识,能力又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这是政治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仅是每个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中学政治课教学一贯处于尴尬状况的重要原因。  从学生成长方面来说,政治课确实
“童话创作”贯穿小学教学过程的始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进而开辟学生习作之路.“童话作文”富有童趣、童真,语言更符合孩子们的需求,能让他们的写作更具优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内部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表明:学生只要对一种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就会锲而不舍地主动去探索和研究。因此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优化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许多学生,对数学缺乏兴趣,其中有许多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我抽样调查了我校的学生也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
高中物理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认识,这是由于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相比,无论从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从学习方法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方面,知识的抽象性、系统性、理论性以及综合性都比初中有明显的质的变化,加之在中学有相当多的时间要求学生独立地或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整理知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从学习初中物理到高中物理是一次飞跃,即从定性到定量的飞跃,从形象思维到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原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得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方向,承认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有慢,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有弱,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从
目的:总结唐农教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方法:收集研读唐农教授有关的论文及论著,研究其学术思想;采集唐农教授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病例,
生活是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核心。科学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基于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了在教学中贯穿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有效的方式就是在科学教学中不能停留在对传统知识的继承与传播,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动态,精选其中对学生生活意义重大的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这就是科学教学走向“生活化”。教学中,我作了以下的一些尝试。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