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习惯的培养及误区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alo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阅读教学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一做法很符合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却不得不认真弄清这两个问题:我们到底要培养学生怎样的阅读习惯呢?进一步要怎样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如果不能正确解决这两个问题,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就不会有一个正确的思路,那么“培养”的结果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反其道而行。本人发现,在当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学生都习惯的做法是有违语文教学规律的。现将我的观点阐明如下,来供大家探讨。
   一、理想的阅读习惯的特点
   一般阅读习惯强调的是阅读的方法或技巧,而我更重视阅读的态度、心向及价值观念。
   1. 生活化的、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
   这些是理想的阅读习惯的本质特征。生活化、个性化、创造性是三个不同的层次,也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系统的三个方面。
   21世纪是阅读的世纪,阅读时间将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内容,毫不夸张地说,不会阅读将寸步难行。阅读必须具有生活化的本质,没有阅读的生活不能存在,脱离生活的阅读更不具备存在的价值。我们看到有这样的一种现象:大多数学生不喜欢阅读,或者爱阅读却不爱学语文课文,或者爱语文课文却又不爱语文课。究其原因,这样的人可以认为是阅读和生活脱离的原因。在教学中采用什么手段和技巧可以使学生、阅读、生活产生联系,尤其是当今的学生生活如何才能和以前作品的阅读发生联系,这永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这要谈的是,从培养阅读习惯的角度而言,生活化的阅读表现为:阅读目的在于阅读本身,不要为考试才阅读,否则收获只能在考卷上,也可能会一无所获;为了阅读才阅读,收获在于阅读本身。吕叔湘认为阅读教学的效果要在20年后才能显现其价值。阅读文本来自生活的很多方面,不限于书本。阅读动力是对阅读本身的兴趣,不只是教师或家长的要求及升学的压力。阅读行为应该是学生在生活中的一种需求,学生会主动找自己喜欢的书读。当阅读行为自然融进学生生活后,阅读行为才会更有意义,阅读才能真正能成为一种可延续的生命活动。生活化的阅读一定是个性化的,因为每一个读者的生活是不同的。只有生活化的阅读才具备创造性,因为创造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之上的创造。
   2. 量变导致质变
   思想内容健康,行文规范没有错误,任何报刊、资料、书籍,都可以去阅读。只要学生的阅读到达一定的量,就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阅读的方法。就拿猜读、跳读、略读、精读等方法来说,也不一定要立足阅读方法本身去进行训练,否则就是形式训练,而不是实质训练。形式训练太多,学生就会产生厌烦,这样不能给学生带来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反之,学生读得多了,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活上的教益和思想上的提升,自然而然会选择适当的方法去阅读。
   3. 不动笔墨不阅读
   这是一句老话,指的是读书只有圈点、批注、做笔记,功效才能卓然有效,事半功倍。但是要使学生养成这一习惯,则需要教师的规范、约束和指导。
   二、阅读习惯培养中的各种误区
   我认为,所谓阅读习惯,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阅读对象(即文本)所表现来的一种行为特征。它是在习以为常的阅读实践中培养出的行为能力,不会在短期内发生改变的。阅读习惯指向的是作品本身。阅读习惯的特征是指阅读行为中的思维方式以及适应这种思维方式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目的在于“不待人教,自能读书”。(叶圣陶语)
   在目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些做法已经偏离了阅读习惯的定位,走向一个误区。究其本质,一般是教师或教材编者欲越俎代庖导致。这些越位现象表现为:
   1. 对于“预习提示”
   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有的预习作业是这样安排的: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前先阅读课前的重点、难点、提示及预习指导,在文中圈出要点来,之后根据要点对课文进行预习。把阅读“课前提示”作为阅读的第一步,这种习惯不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
   要求学生在精读课之前的预习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必须明确学生做预习的目的,有一些内容是学生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成的任务,就不用学生在预习中去做。还有一些内容是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果来体现的东西,也不要求在预习中让学生看到庐山真面目。“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在于阅读作品的过程之中,而不是在于得到别人阅读作品的理解结果。然而,这个“结果”,我们通常却视之为标准答案。
   如果这种预习要求是由学生提出,还能起到训练学生在一个语段中找出关键词和要点的阅读能力的作用;如果连找出要点的阅读过程都由教师代替,那么这种做法的结果就将弊远大于利。
   弊端一:引起学生阅读的依赖。因为在学生将来生活中所遇到的大量阅读材料里,不会有多少带阅读提示的。有些学生拿着《自读课本》也不知道如何阅读,这就是阅读习惯的悲哀。如果学生阅读新文章,便习惯找别人给定阅读要点,那么这种阅读就是被动的阅读,这种阅读教学也是失败的阅读教学。
   弊端二:对作品的理解造成刻板印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风格和阅读能力也难以形成。第一,这种习惯在阅读目的上误导学生,使学生误以为学习课文的目的就是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最终使得学生把阅读的结果认为是阅读的目的,这是极其错误的。这种习惯重在阅读的开端和结尾,更甚者把结尾当做了开端,却忽略了阅读的中间过程,而这个过程才恰恰是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第二,这种习惯混淆了文本,混淆了阅读的本体——学生和阅读的对象——文本之间的必然联系。其结果至多使学生学会如何阅读语文课本,却始终不明白如何读文章。再谈一下阅读顺序,学生由认识字开始到初步能朗读文章,他们的阅读是没有顺序的。这时候就需要教者进行指导,使他们掌握阅读的顺序。由没有顺序到有序,这是第一次否定,其实这种没有序之中也是有序的,即是按自己理解的序来阅读的,所有这些取决于我要在阅读中获得什么。
   最好的预习阅读习惯是:首先速读课文直至熟读课文,然后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看法,提出难以理解之问题。这样读一遍文章,甚至比读百遍提示更有好处。
   (昌黎县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在我国,会计稳健原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稳健性原则又称为谨慎性原则,当会计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需要运用判断做出必要的估计时包含一定程度的谨慎,或者某些经济业务
摘 要:教师要针对探究性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对体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存在的困惑问题进行思考,提出相关的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高中体育;体育教学;探究性学习;建议  一、引言  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为更好地帮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设定探究性情景并进行相关的高中体育探究性教学,这无疑有助于学生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本
ICU患者免疫力低下,感染重,病情复杂、危重,细菌为高度耐药,病死率较高。现对我院ICU感染患者的细菌学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了解经验性用药对ICU细菌耐药的影响。
先秦重要文献《管子》方位词的使用情况显示了语言演变的历时进程。对于这些历史演变进行考察,不仅有助于梳理方位词系统的形成及历时的发展脉络,还可以增强对汉语方位词历史发
摘要: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要学会从实践案例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失,以求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音乐课堂;课堂教学;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 反思,它说明了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经验总结、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是对自己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和教育效果
对于有的小学生而言,写好作文,写出一篇语句通顺、生动传神的文章,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写作文是一个难点,也是学习生涯的一个重点。有这样一个现象:有的同学平时
经济摆脱大起伏猜想:2007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与此同时,宏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信贷增幅都将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工业利润不断上扬,物价保持相
本文通过田仲的生平事迹记载,分析、论述了田仲的基本思想主张,以及在当时的广泛影响,并分析了农家的基本主张,认为田仲属于农家,是战国时期农家的代表。
在《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里提到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具体目标方面,我们体育教师关注比较多的是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等关注不够,有的教师甚至没有心理健康这个目标意识。其实,从某个角度来说,接近成年人的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我们常听到某某学生自杀了,感到非常诧异,因为这个学生身体非常健康,成绩也非常突出,人际关系也很好,他为什么会自
2003~2009年,我们共收治未破裂输卵管异位妊娠患者58例,均经手术和病理组织学证实。现将其术前诊断情况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