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联想·求证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wj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元问题、多种途径,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质疑方法、求证方法与联想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学生质疑精神与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关键词:初中历史;质疑;联想;求证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22-0063-01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把握,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质疑意识、实事求是的精神,唤醒学生联想、想象、求证潜能,提高学生自主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巧设有效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主质疑、大胆联想、探究求证,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点燃学生思维之火,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敢于质疑,形成创新思维
  质疑是学生学习与领悟知识、形成创新思维的基础。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质疑,在思考和探究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激发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学有所获。首先,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质疑。在历史教材中,历史观点与相应的历史事实有时候是孤立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就容易产生偏颇。为了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与质疑精神,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从历史事件的发生地点、原因、结论等方面入手,由表及里地进行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评价进行质疑,包括定性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质疑。进行质疑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人物历史作用的大小、领域以及性质加以分类,并掌握相关评价标准,将历史人物还原到当时的情境之中,科学而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例如分析“项羽该不该过乌江”的问题:项羽是否想渡江卷土重来?能否卷土重来?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资料,展开讨论。当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项羽兵败的原因。这样,学生对项羽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即便过了乌江也不一定能卷土重来。第三,引导学生对历史图片展开质疑,包括经济形势图、历史文物与遗迹、战争形势图,等等。在质疑的时候,一方面,多角度分析图片,根据所学的知识从图片中获取有用信息,提出问题,学会读图;另一方面,对一些存在问题或者缺陷的图片存疑,探寻有关史实加以证明,提高质疑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
  二、善于联想,加深知识理解
  历史是过去之事,与学生现在的生活距离较远,如果不能身临其境,就很难形成情感共鸣。通过联想,学生可以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将当时情境或生活场景进行还原,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发散思维,提升学习效率。首先,借助历史挂图,展开联想。要合理推测当时的生活场景,对图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及人物关系等信息进行分析,深化认知。其次,巧设情境,让学生大胆联想,思绪穿越时空,“置身”于历史时代,产生情感共鸣,加深理解。第三,结合生活实际,将历史“拉”回到现实之中。譬如,利用《茜茜公主》片段将分散于教材中的两次工业革命、意大利统一、德国统一的史实进行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促其温故而知新。第四,联想识记,构建知识网络。在历史学习中,孤立地记忆所学内容,易遗忘,易混淆。反之,通过联想法,如谐音联想、整体联想、中外联想、纵横联想,能更好地抓住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构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提高记忆效果。如运用联想法,可快速记忆现代史的三个重要事件的年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9年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爆发,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三、学会求证,做到史论结合
  历史是一门“求实求真”的学科,史论结合是其教学原则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证据”意识,提高求证能力。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学习与掌握的历史是比较零散和不完整的,甚至有失偏颇。这就需要学生具有证据意识,学会在繁杂的历史资料中明辨是非、去伪存真,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渗透求证方法,培养学生求证能力。比如,在分析“原始周口店人”时,要让学生明白化石是判断原始人居住部落及其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同时,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真相,教师还可以巧设历史情境,或组织历史剧表演,将历史事件进行还原,让学生获得切身体验,培养他们的证据意识。若条件允许,还可引导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拓宽历史知识,增加历史知识储备。
  四、结束语
  總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教学实际,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质疑、大胆联想、探究求证,从而深化学生的历史认知。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灵活性以及独创性,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质疑、联想、求证以及创新等综合能力,实现教与学的共赢。
  参考文献:
  [1]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04).
  [2]李娜.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05).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中,所有的知识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一个新的知识总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认知中演变、推理、深化或者总结归纳得出。因此,“化归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运用较为普遍,尤其在新的知识形成过程中,教师往往不是对问题进行直接的阐述,而是首先进行变形,使之转化,直到最终把它化归成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的问题或者学生已有的知识。的确,很多数学概念的形成,往往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演变过程;而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又常常
摘 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为又好又快地建设高职院校和服务地方经济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文章探讨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指出高职院校建设既要重视自身管理,也要加强示范项目的比较和筛选;既要重视示范建设的首尾工作,也要加强过程管理,突出工作成效;既要注重示范建设的重点专业建设,也要重视特色项目建设;既要重视项目建设,也要重视建设过程中的原始资料积累。  关键词:高职院校;示范建设;人才
摘 要:与学生谈心是教师了解学生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师通过与学生促膝交谈,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情感、爱好、特长等,又可以在师生间架起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它是实现有效教育的基础。结合教育实践,从谈心的情感因素、内容要素、恰当时机和有效方法等方面入手,就教师如何与学生谈心进行探讨。   关键词:谈心;情感;内容;时机;方法;育才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摘 要:音乐是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幼儿认识世界、表达情感的有效途径。适合幼儿的音乐训练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音乐教学,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要通过节奏训练,让幼儿学会借助音乐表现情绪;通过听觉训练,让幼儿尝试听音辨音;通过简单的乐理训练,让幼儿理性感知得到萌发。  关键词:音乐教育;训练形式;幼儿教育;音乐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
摘 要: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师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动手实验,常会出现些始料不及的意外结果。而对于意外结果的处理方式,往往决定了这节课的成败。但是假如教师能够适时地转变思路,并智慧地加以利用,不仅反过来能够“化险为夷”,在不可预知的情况下得到意外的收获,而且对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的激励,更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未来的求知探索之路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
摘 要:很多初中生一谈到写作文就晕,觉得无内容可写,无情可抒,无理可讲。硬写出来的东西总给人干瘪、枯燥、乏味的印象,这种情况一直困扰着部分中学生。文章通过对《谈生命》这篇优美散文的赏析,为学生感悟写作的真谛、打开写作的门户提供借鉴。  关键词:冰心先生;写作教学;《谈生命》;生命真谛  中图分类号:G633.3;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1-0089-
摘 要:文章以“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课程为例,探讨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策略,阐述教师设计项目时要做到评价先行,要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改善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指出合理的评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动机。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G7
摘 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以下简称“国赛”)于2008年孕育而生,目前已成为职教界的年度盛会。国赛的举办体现了党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态度和决心,职业院校应当以此为契机,加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国赛还很“年轻”,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以更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工程测量(中职组)项目为例,文章对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开展进行相关研究。  关键词:技能大赛;职业教育;工程测量;人才培养 
摘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章针对学生不重视听力训练、忽视复习以及只学不用等不良习惯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解决这些不良习惯的一些有益的对策。  关键词:学习习惯;英语;误区;对策;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39-01  在实际的英语课堂学习中,教师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有着不正确的学习习惯
摘 要:“如家”班级是一种人文理念,是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如家班级管理要营造如家的温馨环境、创造如家的管理方式、缔造如家的大爱情怀,以民主自由、无私关爱为基调,以和谐共处、合作共享为原则,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人文理念;管理策略;和谐共处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01-0097-01  家是快乐屋,家是避风港,家给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