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ms06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科学家哈尔莫斯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数学知识的情境化,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探究,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问题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问题的设计,掌握问题设计的方法。
  一、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问题应不同于简单模仿例题的习题,它不是对数学教材内容的简单模仿,不能靠学生计算的熟练程度来解决,它是数学知识的升华,要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在教学“求平均数”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有一个游泳池平均水深1.3米,一个身高1.5米,一点也不懂游泳的小孩,如果掉在这个游泳池中,会不会有危险?
  这个问题就不是例题的简单模仿,不能光凭学生对平均数的求法的熟练程度来解决这个问题,而要对平均数的概念要有深刻的理解。在解决该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一个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去准确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即“平均水深1.3米”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是单纯的计算无法解决的,只有真正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不同的学生由于经验背景、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往往导致他们对同一数学现象作出不同的认识、理解和分析,从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教师提的问题可以“大气”些,这样才能给不同的学生留有充分思考、想象的余地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二、设计问题,要重视情境运用
  数学知识的形成源于生活的实际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的大量知识均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设计问题更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数学问题从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自然生成,为学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示例。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32开的白纸,让同学们用直尺量出这张纸的长和宽。(学生很快量出,并能正确回答)然后问:请大家量出这张纸的厚度。(学生量来量去量不出来,由此展开探究。)
  这个问题设计就重视了学生情境的运用,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呈现一个问题,并与数学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可以几张或十几张或几十张纸叠在一起来量,然后求出一张纸的厚度,自然而然地引出归一问题。
  教师如能根据教学目标,紧扣教材内容,围绕学习目标,恰当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巧妙串联教学环节,激发学生思维。
  三、设计问题,要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如在教学三年级第六册“年、月、日”的闰年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小明的爸爸今年(2012年)过第10个生日,谁知道小明的爸爸今年几岁?”当学生回答10岁时,再问:“可能吗”引导学生思考。矛盾产生,导入新课。
  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益,而且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问之后的反馈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后,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或继续追问,从而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促进学生对其答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
  四、设计问题,要有层次性
  设计问题应典型,以点带面,逐渐扩展和深入。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全面触及知识的纵横,使学生从一个问题的解决中,有层次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课堂教学内容大大精缩,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学习的乐趣。例如三年级教学“倍的认识”,认识了倍的概念之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
  按照4个红气球、2个绿气球、1个黄气球的顺序摆下去。
  分几层提问:
  第一层:红气球的个数是绿气球个数的()倍,绿气球的个数是黄气球个数的()倍;红气球的个数是黄气球个数的()倍。(让学生利用学到的倍数知识找到倍数。)
  第二层:已经准备了8个绿气球,学校还应准备多少个红气球和多少个黄气球?(促进学生灵活的运用倍数知识,进一步探究,比较灵活地根据倍数关系解答问题。)
  第三层:第26个气球的颜色是什么?第98个呢?(让学生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知识解答。)
  第四层:现学校按上面的顺序共摆了45个气球,红、绿、黄气球各有几个?(要求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灵活地解答问题。)
  一个大问题分层次的展开提出四个小问题,多个知识点的复习巩固,并使已有的知识得到沟通,精缩了训练内容,适应了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中便于记忆,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一个自然形成的班级里,学生的基础和智力层次是参差不齐的。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各种层次的学生创造“抛头露面”的机会,让学生学有所得,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设计问题,要有实效性
  课堂上,教师所提问题的措辞应精练,目标指向应明确具体而集中,因为问题的清晰程度将直接关系着学生思维方向的定位,将影响师生双方交流的流畅程度,影响学生能否回答问题及其回答所达到的高度水平。例如在教学五年级“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引入用加法计算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学生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指向不明确,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教师发问的用意,也就不知道到底从哪个角度去回答,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才能引发学生对“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探究。教师的课堂提问不要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提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干脆利落,问在点子上。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潜在意识。
  总之,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除了应注意以上几个方面之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充分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提高巩固,不应一味求难,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预设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应以及会遇到的困难,正确处理“宽泛”与“具体”、“次要”与“核心”、“师问”与“生问”的关系,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都能参与的问题,面向全体学生,共同提高,让教育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教育行家的教师,经常对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却束手无策,再优秀的老师,“如果自己的子女没有教育好,其优秀的程度也是十分有限的。”这句话点明了教师身份与家长身份的辩证关系,教师子女的问题其实很多责任是作为教师的家长的问题。身为教师,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之外,必须把自己子女的教育问题当做重大的人生课题来对待。  关键词::教育问题;教师子女;家长  在我们身边不乏优秀的教师子女,大家都认为教师是
摘 要:数学是一门神奇的学科,它不仅仅交给学生的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方法。对于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的性格特点,来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对程度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本篇文章则是重点分析分层差异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优缺点和发展现状,用来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关键词:分层教学;发展现状;教学策略;学习能力  每个班级的学生学习程度不同,对知识的接受能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课堂形式——微课诞生了,这种课堂形式具有短、小等特点。微课属于网络教学,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教学的不足,使教学的范围与时间等都不受限制。微课教学将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独立自主的地位。微课教学促进了传统教学的改革,教师备课与课后反思等资源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展示与利用。本文就小学数学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积极表现进行阐述。  关键词
摘 要: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堂中的重点内容,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对于全面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推广及力度的增大,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诸多挑战,群文阅读的出现有效改变了小学语文阅读现状,群文是语文阅读的延伸,需要掌握有关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型阅读方式,正在突破传统阅读教学方法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日常工具,计算机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工作的需要,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多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介绍了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计算机在人们